宋海英
(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 靖江 214500)
关于英语教学中社会文化教育的几点思考
宋海英
(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 靖江 214500)
学习外语不应当只看着远处的冰山,而应立足于本国的文化,以投石问路、海纳百川的胸襟吸纳外国的优秀的文化,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积极促进跨文化间的交流,使我们优秀的文化也同样滋润世界,因此在英语教学中不可忽视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英语教学 社会文化教育 建议
要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除训练其听、说、读、写的语言技能外,还有一种能力不可忽视,这就是社会文化能力。在英语教学的实践中,教师既要重视学生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技能的训练,也要重视文化教育。
语言的最本质的功能是社会交际功能,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章兼中教授主编的《外语教育学》对交际能力概括出四个方面的特征,其中一项即社会语言能力,即“指在真实社会情景下具有即席性使用语言或说话规则的能力以发挥社会交际功能,即什么时候说、什么时候不说、跟谁说、何时何地何场合用什么方式和态度说,懂得如何开始和结束对话,该谈论什么话题,对不同的对象和在不同情况下采用哪些称呼、该怎么说”。要做到这一切,仅仅学会足够的词汇,学会套用一定的句型或生搬硬套学过的语言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没有一定的社会文化能力,不了解一些与语言密切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如人们的信仰、观念、生活习惯、民族的性格特点、风土人情,乃至历史、政治、人们的思维方法等等,外语交际活动是无法成功进行的。记得在一节听、说课上,老师和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们在谈论“How to persuade sb. not to do sth.”,老师问学生当你看见有人随手往地上扔废物,你会怎么劝阻他?学生们的回答各不相同,诸如:“You’re not allowed to throw things here.’’‘‘Please don’t throw 1itter everywhere.”“You shouldn’t throw that on the ground.”等等,而老师最后却说:“I would say——Excuse me,sir.I think you have dropped something.”然后告诉我们:在那种特定的环境下这是一种最容易使英国人接收的劝阻方法——真是对什么人说什么话的具体体现。另外,英国人对语言的形式也十分讲究,比如:商业信件,不熟悉的人之间来往信件,包括complain letter都要用较正式的文件去写。而家庭成员、朋友之间的通信则写成informal letter。formal letter在称谓、文体、用词、结束语等方面都很讲究,而informal letter就比较口语化。若把两者相互混淆会让人觉得不得体。就连剑桥大学的英语CAE考试都有把formal和informal文体相互转化的考题。
细想起来,日常口语也常常是一种文化背景的体现,如在饭店里点菜,人们常用的是“I’dlike to have…”或“Can I have…?”而很少有人说“1 want…”(这样说,对方会觉得你的语气过于生硬)。即使在家里,妈妈问孩子:Would you like a cup of tea?孩子也要彬彬有礼地回答:“Yes,please,Mum.”由此可见,掌握外语包括掌握语言和文化知识两个方面。单纯学会讲一门外国语,并不就能与目的语的人进行恰当的交际。只有既掌握语言,又掌握文化知识,外语才能充分发挥其交往工具的功能。社会文化能力的提高会使外语交际活动更妥善、更得体。
外语教学的目的不仅要使学生了解所学语言国家人民的信仰、观点、风俗、习惯、情感和社会习惯等生活方式、思维方法,也应知道一些他们的经济、社会、政治、历史和杰出人物的情况,这是因为:语言是社会民族文化的载体,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外语教学也离不开文化教育,外语教学和文化教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英国常常听到的问候是‘‘Do you enjoy your stay here?”或“Are you used to the life here now ?”“Have you traveled a lot in this country?”而我国的学生在向英美人问候或打招呼时却来得直接得多,如“what’s your wages?’’“Do you“like china?’’“where have you been ?’’“How long are you going to stay here?”“Have you had breakfast?’’甚至提一些外国人觉得不便或不愿回答的问题,如“How old are you ?”“What are your wages ?’’‘‘Haveyou got married?”这些容易引起误解或不快的问题的提出常常是因为文化上的差异。不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就会引起许多误解,难以实现外语的交际功能。
研究社团文化语言与文化之间关系的人类语言学把人类文化分为大写C和小写c的文化(指Cu1ture的大、小写)两种概念,大写C的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经济、社会、政治、历史、伟大的政治家、英雄人物、作家和艺术家等,小写c的文化是指全体居民的生活方式(1ifeway of a population)。《外语教育学》一书中列举了查斯顿(K.(2hast:ain), 根据人类学研究成果提出的可应用于外语教学中的文化项目。外语教学要使学生在学习外语知识、掌握外语交际技能和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了解、熟悉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模式,日常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开拓视野,提高跨国文化素质,为将来更好地运用外语进行国际交往和文化交流打好基础。
中学外语教学是整个中学教学工作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外语学科还是中学三大基础学科之一,是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加强学生素质的重要环节。外语教学要为适应培养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和劳动素质全面发展的四有人才的总目标的需要服务。
外语课上,不仅要教会学生使用一门外语,掌握用这门语言听、说、读、写的交际技能,而且要努力使这门外语中所包含的优秀文化为我所用,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建设人才服务。如“3L”(Look, Listen and Learn)教材中关于“排队”的讲座,统编教材中“Good Manners,Bad Manners”的讨论,以及课文中体现的商店、饭店、火车站等行业服务人员的彬彬有礼、文明礼貌、热情大方等行为方式是对学生进行荞成教育的好教材。另外,中学英语课本中编排了许多涉及英美国家历史、地理、社会生活、节日、风俗等方面的内容,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语言这个交际工具的同时,了解一些与该语言密切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注意挖掘和利用这些内容,结合外语教学来加强学生自身修养和文化素质的培养,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素养,为他们将来投身于现代化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建设现代化需要一大批文化素质高、能力强,并直接掌握外语这个国际交往工具的优秀人才。同时,全民的文化素质也要同国际社会接轨。中华民族既要坚持、发扬并向国际社会介绍自己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和古老的文明,也要不断吸收世界各国,特别是社会文明程度较高的发达国家的优秀的、文明的东西,同时摒弃自身存在的那些不文明甚至是丑陋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外语教学应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在课堂教学中要克服让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教法,让学生在外语课上既学习语言知识又感受与这种语言密切相关的文化。要避免在整堂英语课上用汉语给学生大讲语法结构,逐词逐句翻译课文。有的教师甚至在教如Christmas这种课文时,也抛开课文的整体内容与文化背景知识于不顾,只提炼其中的短语、固定搭配、句子分析讲~节课,这里并不是要否定精讲语言知识在英语教学中所起的作用,但长此以往,中学毕业时究竟有多少学生会在实践中运用他们学了6年的外语进行口、笔头交际,即使勉强能够讲英语,说出来的英语也难免蹩脚,笑话百出。
(2)有条件的学校可安排外教开设“英美概况”等选修课。可以考虑根据各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在外语选修课上系统地向学生介绍文化背景知识,如英国的生活方式、习俗、风土人情、学校生活、政治、经济、历史、名人、主要城市、英美青少年最关心的问题、社会热点等等。学生和native speaker交流的本身,也是感受文化的过程,对文化背景理解了,反过来会促进学生对语言的掌握和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
(3)要做到外语教学和文化教学有机结合,对英语教师自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自己也要不断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运用自如地把语言知识连同文化知识介绍给学生。很难想象一个对自己所教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了解甚少的外语教师,会在外语教学中有大的作为。所谓创设外语环境,不仅指在课堂上用英语组织教学、授课,多给学生创造听、说英语的机会,还要创设一种外语的文化氛围。比如教师在课堂上要自然地运用Please,Thank you,Excuse me,Would you(1ike)…?等口头语,潜移默化地教会学生怎样彬彬有礼地待人接物。
有人把民族与文化比作外语学习中的一个密码,只有破译了这个密码,外语才能真正起到其国际交往工具的作用。外语教学中如何在向学生介绍语言和进行听、说、读、写技能训l练的同时,引导学生感受这一语言所包含的丰富文化,充分发挥文化教育在培养和提高学生外语交际能力中的重要作用,如何通过外语教学和文化教育的有机结合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素养及思想品质和文化素质,确是一个值得广大外语教师共同探讨的问题。
[1]朱有献.中国近代史学制史料[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章兼中.外语教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4]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韩东晖.智慧的探险 西方哲学史话[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6]王立非.现代外语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7]中华人们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