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田
【摘 要】幼儿的安全及安全教育问题关系到统的教学倡导以教师为中心,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和主体作用。很难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才干。因此,教师更应该更新教学观念,让幼儿安全教育不仅融于课堂教学更要融入日常生活中。幼儿园除应加强幼儿自我保护意识的培养外,还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在幼儿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自我保护能力,以此降低幼儿意外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并有效促进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自我保护意识;自我保护能力;幼儿园;家园合作
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人生成长的奠基阶段。《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高度关注幼儿的安全及安全教育问题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利益,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幼儿的安全是顺利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保障,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安全意识,学习自我保护的方法,对幼儿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根据幼儿活动的范围,将对幼儿的安全教育分为以下几大类:
一、自然灾害类的安全教育
生命教育是安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开展自然灾害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幼儿具有自然灾害意识,掌握躲避危险和逃生的技能。例如,地震发生了怎么办?有山洪、泥石流该怎样躲避?遇到雷雨天怎样避免雷击?有条件的幼儿园通过参观地震模拟场馆来让幼儿亲身体验,观看了各种声、光、电的展项以及动手操作、互动体验,使孩子们大致了解地震发生的原因以及地震发生时候应该如何开展自救与互救。
二、公共场所类的安全教育
公共场所类的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预防和应对社会安全、公共卫生、意外伤害、网络、等影响学生安全的其他事故或事件 的几个部分。重点是帮助和引导幼儿了解基本的保护个体生命安全和维护社会公共安全的知识和法律法规,树立和强化安全意识,正确处理个体生命与自我、他人、社会之间的关系,了解保障安全的方法并掌握一定的技能。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学校、家庭、社会有对未成年人进行保护及进行自我保护意识宣传的义务。
三、家庭中的安全教育
家庭是启蒙教育的第一站,培养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父母也责无旁贷。家庭成员当中的任何一个因素都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和鉴赏性的特点,这些特点与幼儿早期的认知特点相吻合。我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这表明,家园互动,合作共治将是推动幼儿安全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因此对幼儿的安全教育,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尤其是父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要有目的地渗透一些安全自我保护的常识,如:教幼儿记住家庭地址与电话号码,教会孩子打电话,带孩子到左邻右舍走走,到周围场所转转,教育幼儿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向幼儿介绍遇到突发情况应如何处理的措施等自我保护的方法,适当地让孩子学会在一些活动中掌握自我保护的意识,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
在注重幼儿安全意识培养的同时,不能忽略幼儿安全能力的培养,毕竟安全教育不仅是知识教育更是技能的培养,因此在培养儿童具有安全意识的同时还要注意幼儿安全能力的培养。能力的培养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
首先,帮助幼儿养成良好习惯,提高自我保护意识。良好习惯的养成,可以避免许多危险情况的发生。所以在孩子幼儿时期一定要促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可以从孩子日常的穿衣、吃饭、和朋友一起游戏等方面入手。绝不越俎代庖,通过让孩子独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们在行为实践中建立起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而将自我保护意识根植于其习惯之中,进而起到自我保护的作用。
其次,有些孩子在对安全知识有了解,清楚后果的前提下依然会将自己置于危险的情景下,这是由于自我控制能力差造成的。大部分幼儿具有天生好动,性格也比较淘气、贪玩等特点,会做一些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事情,最终不仅自己受到了伤害,甚至也会危及到别的小朋友。比如,在河边玩水,每个小孩子都知道在河边玩水是很危险的事情,但总有一些小孩子贪玩,结果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亦或是某个小孩子比较贪吃,由于控制不住自己,吃了陌生人给的东西,导致上当受骗等。针对这些由于小孩子自控能力不足导致的后果,家长和老师一定要注意增强小孩的自控能力的培养,
再次,为孩子提供实践活动,从实践中积累安全知识在实践中获得的自我保护能力往往更具有实效性。家长和教师可以要求小孩子做一些端椅子、擦桌子、扫地、端开水等事情,并告诉他们做这些事情的诀窍,并指出出现问题时的应对措施。比如,在端开水的时候出现烫伤的时候,应当怎样进行处理,如果有些严重的话,则要教育他们学会拨打求救电话。
幼儿的保护体现的不仅仅是对生命的基本尊重,其还是对一个社会有序发展的直接体现。因此提高幼儿自我保护意识及保护能力以多种形式融入幼儿的教育中,借此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