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薇
【摘 要】普通高等学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模式分为传统模式和现代模式两种,声乐作为音乐教育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课程,和其他学科一样,在教学模式、教材、教法、成绩评定以及培养目标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进行有效的改革,才能顺应时代的潮流,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育;声乐教学模式;思考
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经过无数声乐教师的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并形成了一定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培养出了一大批从事音乐教学的人才。随着高科技的迅速发展和信息时代的来临,教育思想和观念的不断转变,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各个学科在教学模式、教学体系、教学手段诸方面,需要适应新的变化(素质教育代替应试教育的变化,现代化教学条件取代旧有的、落后的教学条件的变化等),要形成新的更科学、更有效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尽快展现新的教学态势。声乐作为音乐教育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课程,和其他学科一样,在教学模式、教材、教法、成绩评定以及培养目标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进行有效的改革,才能顺应时代的潮流,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
鉴于声乐学科的特点,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主要是师徒传承式,即一对一的个别教学,其教学效果主要以口传心授来体现。在授课上,教师对学生进行长期发声练习(母音定型练习),再伴之以歌唱实践练习。任何学声乐的学生和教声乐的老师,莫不如此。这是学生获得歌唱技巧、形成歌唱风格的基本方式和途径。因为每个人在声带结构、喉咙状况以及音色方面除了一般的共性之外,还有独特的个性。就象世界上没有两片树叶是完全相同的一样,在世界上也没有两个人的音色是完全相同的。因此,声乐教学在一般情况下都必须采用一对一的个别教学模式,这是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的。但是,由于各个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手段、方法不同,加之这种教学模式本身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而容易带来一些弊端。
通俗地说,声乐课实际上就是教学生如何把歌唱好的课,为了实现这个目的,不少教师对学生实施大量机械的发声练习。但由此产生的问题是:机械的发声练习影响和抑制了学生美好的歌唱天性,从而导致了这样的结果:很多学生的歌唱充其量是机械状态下的咬字发声,而不是真正的歌唱,很多经过训练的学生反而失去了自然美好的歌唱状态,一唱起来面部呈现出很不自然的、很痛苦的样子。
机械的发声练习使学生在心理上和生理上背上了沉重的挥之不去的负担,因为这种发声练习很多情况下是超。自然的,所以搞不好容易扭曲学生的有关参与‘发声运动的生理肌肉,特别是面部肌肉。一些美其名曰“美声唱法”的学生,唱起歌来有嘴歪的、嘴唇发抖的、皱眉头的、两眼发直的等各种不自然的姿态,不一而足。
歌唱是一种美好的事情,是一种带给人美感享受的艺术表演形式,凡是机械状态下的歌唱,是不会带给人美感的。常常发现这样一种情况,有些从未进行过歌唱正规训练的人,唱起歌来反而比经过严格歌唱训练的人显得更自然些、更投人些。这不能不引起我们这些从事声乐教学的教师的深思。我们在埋头于对学生进行严格的声音训练的同时,学生真正的歌唱性潜力究竟挖掘出了多少,演唱能力提高了多少?如果我们提高的只是学生的机械发声能力,而不是学生真正的歌唱能力,那我们的声乐教学不能不说是失败的。
由此看来,现行的声乐教学模式显然有其不足之处。不足之处就在它囿于方寸琴房之内,过于封闭,过于狭隘,有“闭门造车”之嫌,需要进行有效的改革。改革的办法是我们经常想到的、挂在嘴边但没有真正实施的教学方式,这些教学方式应该让它制度化、正规化,这样才是真正的改革。
一、加强舞台表演实践,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歌唱性
首先,一对一的个别课是必不可少的,应该以此为基础,在进行发声练习的同时,必须更多地尽早地让学生参加演唱实践,这种演唱不是在区区琴房内的狭小空间,而是让学生走出去面对更多的观众演唱。歌唱是表演性很强的活动,表演得越多越能提高歌唱能力。以前那种关起门来一个母音练几年的做法不一定可取。不管唱得好与坏,都应该多锻炼、多实践,这样才能提高自己,死练声、练死声是要不得的。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演唱氛围和环境,除了多举办正规的音乐会外,平时应该每周进行一次观摩演唱会。在演唱时对学生的台风、形体、表演、表情、话筒的使用以及与伴奏的配合等各方面,进行全面的要求和有意识的指导。还可以有组织地让学生举办各种不同形式的演唱沙龙(可以每周一次),以便互相促进,互相提高。当然这得配备专门的歌厅,这种演歌厅不同于音乐厅,条件不足时一般的大教室可以兼作演歌厅,使这种演歌厅有更多的教学效率,学生随时可以进行演唱表演,把它当作平时的舞台表演场地。这样无疑会使学生的舞台感觉、演唱台风、表情等诸方面得到潜移默化的锻炼。
我们的学生除了每学期期末的声乐考试面对较多的观众演唱外,平时很少面对众多的观众演唱,有些学生在琴房里演唱还可以,但在人多的场合演唱时,其演唱能力大打折扣,音准、节奏、音色、表情都会出问题。这是由于平时缺乏舞台锻炼的原因。所以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舞台演唱实践,把舞台演唱实践纳入到声乐教学的课时中去,分为舞台演唱课时和琴房练声练唱课时,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从机械的发声练习中解放出来,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声乐表现能力,使学生的歌唱成为打动人、感染人,能给人以审美享受的真正的歌唱。
二、加强声乐教学中的索质教育,提高声乐教学品位
单纯的声音技能技方训练,所达到的目标是:加强学生声音的上下伸展能力、对声音的控制能力、对不同韵母的比较规格的吐放能力。这只是第一步,不要以为掌握了一定的发声技巧,就可以很好地歌唱了;对作品内涵的处理、诊释和表现,是第二步,是真正的歌唱能力,这里就牵涉一个声乐素质教育的问题。
1.加强技能技巧训练是素质培养的重要手段
高师音乐教育注重和强调博中求精,声乐技术的训练更要注意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要求学生切实掌握声乐艺术的各个要素,如:起音的品质、声区的统一和扩展、乐句的连贯性和逻辑性、词曲的结合和整体结构,以及音色美、旋律美、节奏美等等。这些要素的全面而严格的要求,培养学生踏实、细致、严谨的学习态度和治学精神,从而实现声乐表演的高品位高质量。精心挑选教材和训练曲目,是提高学生声乐素质的重要环节,在声乐教学中,作品的选择和教材的使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声乐素质。选择什么样的作品,使用什么样的教材,这里存在着一定的学问,也体现着主课教师的审美取向和慧眼识珠的能力。真正有水平的声乐教师,总是选择最适合学生个性特点的作品,不管是作品大小、风格特点,最能和学生的嗓音特性相吻合,使学生的声乐素质得到恰到好处的培养和提高。经验不足的教师,会选择不适合学生个性特点的作品,非但没有提高学生的演唱素质,反而损害了学生原本美好的嗓音。所以,在选择作品和使用教材时,要实事求是,量体裁衣,对症下药,选择最适合学生演唱的、最有利于学生素质提高的作品实施教学。凡是不顾学生实际情况,贪大求快,急功近利的“速决战”做法,无疑违背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很难使学生的全面素质得到真正的提高。
曲目和教材的涵盖面要有一定的广度,学生演唱的作品要涉猎中国各民族各地区传统民歌、创作歌曲、戏曲唱段、欧洲传统艺术歌曲、歌剧选段和各国民歌。声乐题材越广泛、风格越丰富,越能锻炼学生对各种作品的驾驭能力,也越能提高学生的整体声乐素质。
2.开设声乐公修课是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声乐个别课注重体现学生的个性发展,而声乐公修课是以全面素质教育为目的。声乐教学以共性、规律性、艺术性等多维知识的学习作为个别课的铺垫。通过声乐公修课的开设,可望达到这样的目的:(1)丰富和健全学生的声乐理论知识结构,使他们对于发声原理、共鸣器官、呼吸器官、咬字吐字器官以及对于中外声乐发展史、声乐专著有一个纵深而系统的了解;使学生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减少盲目性,增加灵活性,学会鉴别和取舍各种声乐方法的能力,掌握判断声乐方法和声音形象的是非标准,避免进人误区和歧途。这样,就能形成个别课与公修课相得益彰、并驾齐驱、水涨船高的良性机制,最终使学生成为技巧、修养、表演、教学兼容的复合型人才。
在教学中,要把实用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结合起来,要把作品分析、范唱、电化教学、个别指导兼容起来,营造良好的学习、演唱的艺术氛围,使学生触类旁通、左右逢源,进人到声乐演唱的自由王国。
3.融合戏曲唱段的训练是加强声乐表演素质的有力补充
如前所说,声乐是表演性很强的艺术,中国地方戏曲剧种非常丰富,可以说民族声乐的发展与戏曲是一脉相承的,戏曲表演中的手、眼、身、法,一招一式、一嗔一笑,一个眉眼、一个手势、一个步法,都有严格的表演程式规定;戏曲非常讲究咬字吐字,在唱法方面,生、旦、净、末、丑几种角色都有各自不同的唱法模式。而声乐艺术特别注重发声的质量,在表演方面歌唱者主要以即兴发挥为主,在动作方面没有严格的规定。声乐表演虽然不能完全象戏曲那样,但戏曲的咬字吐字和手、眼、身、法对于歌唱是有一定的借鉴作用的。不同风格、不同内容的歌曲演唱,是需要一定的表演设计的。所以,在声乐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演唱一些戏曲唱段,有意识地加上手、眼、身、法的表演设计,这样不但会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咬字吐字的能力,而且对于弘扬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有着深远的意义。
以上声乐教学模式作为一种理论探讨,还有待于我们这些从事声乐教学的同仁共同努力,勇于实践,敢于开拓,才能逐步得到检验,也才能在新的教去学实践中开创一个崭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