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健
教育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促进教育思想、观念、内容和组织形式的深刻变革,探索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作用,是推动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江苏历来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大力实施信息化战略,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构,创新工作方法,取得显著成效。
一、近年来江苏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2005年,省委省政府作出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大力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的要求。2010年,省委省政府颁布的《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规定,2020年全省教育发展主要指标中,国家教育信息化标准达标率达90%以上。近年来,全省教育系统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部署,高举教育现代化旗帜,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以数字资源建设为中心,以信息技术能力培训为保证,以应用促建设促提高,取得显著成绩。
1.教育信息化建设统筹力度逐步加大
省教育厅成立了由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分管负责同志任副组长、相关处室和直属事业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统筹协调,争取各方支持,形成工作合力。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部署重点任务,研究解决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注重顶层设计,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全省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各市、县(市、区)也出台了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各级财政加大经费投入,教育信息化经费保障机制初步建立。省财政从2011年起每年安排20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全省教育信息化重大项目建设。全省坚持普及和提升相结合、规模和效益相结合,深化教育信息化内涵建设,启动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教育信息化整体发展能力逐步增强。各类教育的信息化建设呈现出齐头并进、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2.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
师生计算机配备和学校多媒体教室等通用教室建设水平不断提高,计算机网络设施日趋完备。目前,全省中小学的生机比超过6∶1,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校均计算机拥有量每年以11%的速度递增。全省所有高校、98.62%的普通高中、96.86%的初中、90.52%的小学建成校园网,义务教育学校已全面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苏南地区许多学校实现“班班通”,苏州所有公办幼儿园实现“园园通”。无线宽带在高校得到广泛应用,77.1%以上的高校建成覆盖部分校园的无线网络。全省所有市、县(市、区)建成覆盖本地区的教育城域网。江苏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覆盖13个省辖市、102个县(市、区)和所有高校,每年为全省3万多个标准化考点和省考务指挥中心提供网络服务和技术支撑,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共配置了6.6万个教育网专用IP地址。省教育厅与各市、县(市、区)及高校的视频会议系统,省教育厅与各地教育局及省属高校的协同办公系统已经建成。
3.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不断丰富
全省以“丰富资源内容、提高资源质量、促进资源统建共享”为目标,以优势学科为抓手,以名师为依托,以名校为基地,打造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化优质资源。通过“引进国家资源、整合系统资源、购买社会资源”,不断丰富省级数字化教育资源库内容。基础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内容丰富。全省初步形成能够体现江苏教育特色和水平的省级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各地学校也积累了相当数量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数字化教学资源。通过江苏省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上传、发布的教育类资源达167万个,年访问量超过2亿人次。通过“书香江苏”网上读书平台为广大中小学提供的电子图书达2780万多册,建立了292万个网上个人书房。基础教育优质资源已覆盖基础教育所有阶段和全部主干学科。高校资源统建共享取得明显进展。目前已初步形成国家、省、校三级精品课程建设体系,所有国家级精品课程和6000余门省级精品课程,均可以通过江苏省高等教育精品课程资源库下载。50%以上的高校建有教育教学资源库,全省高等教育多媒体教学资源统建共享平台访问及下载量达50多万人次。职业教育资源建设水平较高,研发和制作的江苏职教大赛资源等多媒体资源受到各界好评。及时开通长三角优质教育资源联盟网站,积极开展长三角中小学校网络结对活动,在探索长三角教育资源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
4.师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和素养明显提升
先后组织实施三轮全省性的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建立省市县培训基地,培训了一批校园网网络管理人员。以江苏教师教育网为主要平台,大力开展教师网络培训,为全省教师开设网络培训课程80多门,组织网络培训班近千个,20多万教师参加了培训。网络授课、网络教研已经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形式,目前全省中小学99%以上的教师会运用网络检索教学资源、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全省有71%以上的高校教师采用PPT、课件、网络课程进行授课,多媒体教学成为当前各高校日常教学的主要方式,80%的高校使用统一的网络教学平台进行辅助教学。江苏教师在全国多媒体大赛、信息技术创新大赛等各类全国性竞赛中表现优异,比赛成绩位居全国前茅。各级各类学校全部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得到整体提升。全省高校开设了81个计算机大类本科专业,在校生达15万人;84所高校开设计算机大类专科专业,在校生近10万人。在2009-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中职、高职金牌数均实现“六连冠”;2010年组织开展了全省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在2011-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中,中职组实现金牌总数和总分“三连冠”。
5.教育信息化应用效益继续提高
通过“领航杯”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大赛、“书香江苏”网上读书活动等,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书香江苏”网上读书平台的访问数达1.53亿人次,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2010-2011年度全国十佳数字出版“新锐品牌”称号,是全国教育系统唯一的获奖单位。启动以网络学习、自主学习、交互学习为主要模式的基础教育百校数字化学习试点,全省有124所中小学、幼儿园参加首批试点。全省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发和应用取得实质性进展,学籍管理系统、教育评估系统、考场监控系统等一大批平台和系统建成并投入使用,电子化办公已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中普遍应用。区域性教育信息化应用扎实推进,扬州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南京的“先锋网上作文”、无锡的感知教育、苏州的教育博客社群、常州的教师成长共同体、南通、徐州的优质教育信息资源等,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
我省教育信息化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我省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信息化发展水平相比,与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接受优质教育的期盼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教育信息化仍然是我省教育改革发展中相对薄弱的环节,教育信息化建设还存在统筹协调能力有待增强,公共服务能力有待提高,区域性发展、各类教育及学校使用水平不够平衡,可持续发展机制不够健全,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力和变革作用不够显著等问题。
二、江苏推进教育信息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推进全省教育现代化提出了新任务
《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教育发展主要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学习型社会和人力资源强省”的战略目标。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及地区教育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我省自2007年启动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评估以来,全省已有100个县(市、区)通过评估并荣获“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建设先进县(市、区)”称号,这标志着我省区域教育现代化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但是,苏南、苏中、苏北地区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的差距依然存在,距离建设更高水平的现代化及全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要求,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建设学习型社会,以信息化缩小数字鸿沟、促进教育公平,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信息资源和公共服务,为教师的日常教学和专业成长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全面发展提供无处不在的教育,是我们现在必须抓住的机遇,同时也是我们必须面临的挑战。
2.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在我省基础教育发展水平持续提升的基础上,《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高水平普及15年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提高基础教育整体水平,加强学前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健全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推动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对教育信息化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教育信息化工作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前教育新五年行动计划的深入实施,扩大义务教育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使“苏南等有条件的地区2012年、其他地区2015年左右全面达到均衡”,实现“到2015年,全省义务教育建成现代化标准的学校比例达50%以上,2020年达90%以上”的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工程建设目标,提升基础教育公平程度,是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3.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提出了新课题
近年来,职业教育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我省的职业教育基础能力持续增强。《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又明确提出了要进一步促进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提高职业教育发展能力,加强职业院校优质资源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完善职业教育体系,促进职业教育终身化的发展要求。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加强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建设,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步伐,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促进职业教育的集约发展,实行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集聚发展,推进中等职业教育由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大幅度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和效益,大幅度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4.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提出了新需要
高水平实施素质教育,是事关教育发展方向的根本问题。素质教育的实施是一项涵盖了学生全面发展、课程教学改革、评价方式改变等多方面在内的系统工程。当前,我国正处于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历史关键点上,尊重教育自身规律、尊重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主题。深入推进素质教育需要多方面的有力支持,其中教育信息化是一个重要方面。作为不断发展的教育教学手段,教育信息化有着传统手段所不可比拟的技术优势和应用前景,必将对优化传统教学的资源组织方式、知识传播方式、考核评价方式等产生越来越积极的作用。加强信息化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和运用,是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教育信息化必须以此为突破口,从教育的辅助手段转变为影响教育核心的重要力量,在变革教学方式、更新教育观念、减轻学生负担、培养创新人才等方面发挥引领性、前瞻性作用,为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不断提供有效的技术途径、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三、江苏进一步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任务
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创新速度最快、通用性最广、渗透力最强的高技术之一,对人类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学习方式以及思维方式的影响最为深刻、最为长远,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事关教育改革发展大局,是建设教育强省、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城乡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下一步,江苏将更加重视教育信息化,突出工作重点,狠抓关键环节,着力加以推进,务求取得实效。
1.全面落实《江苏省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
《计划》明确了未来几年全省教育信息化的总体蓝图、推进路线和实施举措,主要有四个方面特点:一是突出应用导向,更多地关注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关注信息化教育新模式的构建;二是突出顶层设计,从省级层面厘清思路,明确措施,建立标准,统筹建设;三是体现前瞻性,把网络教研、数字化学习、物联网技术教育应用、学习型社区、终身学习体系构建等列入规划;四是注重操作性,既明确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资源建设、应用能力建设、机制体制建设等方面的主要目标,也明确各类教育信息化的主要任务。要以贯彻落实《计划》为重点,认真考虑谋划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路径和策略,把受教育者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放在首位,改变以项目驱动的模式,坚持应用驱动,以江苏省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主要目标,以“建网、建库、建队伍、建机制”为基本内容,以“江苏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为主要载体,以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提升教育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为基本路径,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确保《计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重点工程落到实处。
2.扎实做好教育信息化试点和数字化学习试点
我省组织实施的一批国家和省教育信息化试点项目,主要包括教育部教育信息化试点、全省基础教育数字化学习百校试点、中小学教育卡应用试点等。这些试点工作,既有综合试点,也有某一领域的专项试点;既有横跨各学段的全区域试点,也有深入一校一学科的分段式试点。各试点单位和学校要始终坚持应用驱动的原则,从应用切入,在应用中体现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理念。不同类型教育的信息化应有不同的侧重点。基础教育要突出普惠,强调教育公平和优质均衡发展;职业教育要支持创新,强调职业技能的培训和创新人才的培养,重点关注数字化技能教室、仿真实训室的建设;高等教育要注重内涵提升,重点关注精品课程资源建设和优势学科建设,探索学分互认、打造数字化立交桥。各试点单位和学校要认真研究总结试点成果,推广试点经验,不断提升江苏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整体水平以及在全国的影响力和贡献度。
3.大力提升教育信息化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信息化建设对基础设施的要求越来越高。要不断加大对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在经费安排上向农村中小学倾斜,保证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经费。要严格执行标准,多管齐下,加大协调力度,将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与薄弱学校改造、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数字图书馆建设等重大工程和项目统筹规划、整体推进,同时,要加强与电信部门、网络运营商及其他社会机构的沟通,探索建立可持续的运营维护机制,研究制定学校使用公用经费购买信息化服务的相关政策与标准,采取服务外包、成本分摊、利益共享等市场化办法,充分发挥其他行业、部门及社会机构的力量,争取以更经济的价格实现教育部提出的“宽带网络校校通”。相对于全国,江苏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的时间要提前,水平要更高。2015年前全省实现所有学校都拥有网络教学环境的基础设施建设目标,苏南等经济发达地区的水准要领先全国。
4.切实提高数字化教育资源统建共享水平
我省已经开发、整合了相当数量的教育教学资源。今后要进一步加强资源统建共享机制的研究,不断扩大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覆盖面,提高现有教育资源的应用效益。义务教育阶段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的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要免费向全省开放共享,一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可以采取有偿使用的办法面向全社会开放。要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进一步整合制作力量,开发一批新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及时更新教育教学资源内容。充分发挥名师的带头作用,利用智能学习系统诊断、导学等方式,帮助农村中小学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农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设名校网络课堂,通过开设网络学校、网络选修课或网络教研、网络结对等多种方式,推动优质资源在全省的快速共享,帮助农村学校提高教育质量。要努力实现所有学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全覆盖,有条件的地方逐步实现教学点与中心学校同步上课,让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生都能有平等的机会享受到优质教学资源,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班班享”。
5.着力增强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和广泛应用,对师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要通过组织信息技术培训和信息技术活动,不断提升师生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引导师生应用信息技术探讨新型教学模式、学习模式。要采取切实措施,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开展网上教研活动,鼓励教师率先使用网络学习空间进行学习和研修。要充分利用网络学习空间,为学生发展个性创造开放性、个性化的空间,同时根据教育目标为学生建立灵活可控的空间。职业学校要率先部署网络学习空间。两年内,全省20%以上的中小学教师要利用网络空间开展教研活动,20%以上的职业学校要开展网络空间建设与应用。高等学校要加大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力度,提高运用信息技术为经济社会服务的能力。鼓励发达地区、有条件的学校先行先试,努力实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用”,确保江苏的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和应用水平领先全国。
6.努力建好教育资源公共平台和教育管理信息平台
这两个平台是实施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的重要载体,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支撑。在两大平台建设方面,我省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江苏省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整合了两大平台,并于2011年上线运行。今后,要进一步加大教育资源建设力度,在充分整合现有资源的基础上,不断丰富江苏省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内容,提高苏派优质教学资源的比例,采取资源开发与征集评选相结合的方式,有效吸引各类学校参与优质教学资源制作。积极探索企业竞争、政府出资、学校自主选择的资源建设与共享新机制,不断完善和更新资源平台的内容,拓展资源平台的应用。强化教育基础数据的采集、处理和管理,注意数据的完整性和项目的持续性、长期性。逐步完善各类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促进各类教育管理系统的应用,实行电子化办公。采取必要的网络安全保障措施,为教育决策和教育管理提供高效、安全、科学的数据支持和技术支撑。要充分运用江苏省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的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和教育管理信息,做到公共服务平台“家家用”。
四、努力为推进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全省教育信息化的主要目标、工作思路和重点任务已经明确,关键是强化保障,抓好落实。要把加快教育信息化作为事关教育改革发展全局的重大任务来抓,健全组织机构,明确工作职责,创新工作方法,落实各项措施,确保教育信息化扎实有效推进。
1.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实施主体,要成立由“一把手”担任组长的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明确教育信息化的牵头部门,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教育信息化工作。要明确工作职责,采取切实措施,做到有行政部门抓决策、有责任部门抓推进、有专门人员抓落实。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有序推进,确保教育信息化水平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教育发展水平和社会信息化发展水平大抵相当。各高校要成立由“一把手”校长任组长的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指定专门机构、安排专门人员负责教育信息化工作,避免多头管理、无人负责。
2.健全管理机制
要完善教育信息化管理机制,加强对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建设和应用能力等建设项目的运行管理。加强教育信息化标准和制度研究,建立健全全省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对网络建设、资源建设及培训和应用等提出科学的量化指标。网络建设既要考虑教育系统内部的资源整合和系统集成,也要考虑与其他各个系统的对接问题,避免形成新的信息孤岛。制定数字化教学资源准入标准,探索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对资源内容实行动态管理,确保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质量。建立教育信息化工作检查评估机制,把教育信息化作为各级各类教育和学校目标管理、督导评估的重要内容,提高教育信息化在教育现代化评估中的分值权重。加强建设项目管理,促进规范建设和资源共享。建立网络安全监管制度,确保网络安全。
3.完善经费保障机制
要完善政府为主的投入保障机制,将信息化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的建设列入当地财政预算,并在生均公用经费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信息化设施设备、资源更新的日常运行维护。鼓励学校增加教育信息化投入,吸引企业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大力发展教育信息化产业,确保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强化资金监管,定期对教育信息化资金投入的效益进行评估,确保有效投资,避免资金浪费。各级教育信息化建设部门要进一步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的沟通,努力争取政府支持,从财力、物力和制度上保障教育信息化建设。
4.创新工作方法
教育信息化建设在国内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也没有既定模式可以照搬。要勇于探索,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探索建立专家咨询机制,根据教育发展趋势确立更加具体、更加细化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指标,把教育信息化向纵深推进。改变工程化的组织方法,力争在顶层设计上有所突破,既总揽全局、统筹兼顾,又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和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力争在资源统建共享上有所突破,努力实现教育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提高教育信息资源的使用效益。力争在宣传推广上有所突破,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和宣传阵地,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关注、人人关心、人人支持、人人参与”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良好氛围。力争在公共服务上有所突破,努力提高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水平,以服务赢效益,以贡献求发展。(编辑:郭桂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