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俊良
摘 要:文章分析了目前国内教育机构与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不能与时俱进的内在原因,指出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要让师生员工得到他们想要的信息,给他们提供信息交流平台和全面周到的信息服务,充分发挥师生智慧和创造能力。最后,作者提出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相关建议。
关键词:与时俱进;体制;观念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18-0025-03
看到这个题目,很多人会有一个疑问:信息化是一个过程,所以信息化本身一定是不断前进发展的,当然与时俱进啊,这还用说?可是,再问你一个问题:教育信息化真的与时俱进了?如果事实不是。那么,为什么?
一、为什么会有这个题目
1963年日本学者Tadao umesao在一篇文章中提出“信息化”的概念,流入西方社会后到19世纪70年代末,西方社会开始流行“信息化”和“信息社会”的概念。我国则到90年代初引入这些概念。《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指出: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而众多信息化的定义,其本质也都包含了这个论点。
首先,信息化是一个“进程” ,它没有终结的时间,已经得到广泛认可。因此它本身一定是与时俱进的。
其次,信息化依赖于信息技术和应用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而信息技术和应用技术发展的根源是人类的需求,人类的需求永无止境,所以信息化与时俱进也是必然的。
那么,讨论教育信息化该如何与时俱进似乎大可不必。其实不然!我们先看看二十多年来教育信息化的现实,就会明白讨论的必要性。
二、回顾教育信息化
80年代中期PC机慢慢进入中国,它为90年代初开始的单机版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与研究提供了基本条件。当时,一些老师出于对工作的热爱和对数据库等新技术的兴趣,开始了单个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并且促成创建了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学会(也就是如今中国教育学会教育信息化分会的前身),发起创办了《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杂志(后来演变成如今的《中国教育信息化》)。同期,教育部成立了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从此,开始了中国教育信息化的航程,虽然,其中并不顺利,有不少磕磕碰碰、弯弯曲曲,甚至不少委屈。但是它开始了!很快,随着互联网进入中国,高校陆陆续续开始了大规模的校园网建设,这个物理网络建设热潮一直持续到2012年左右才慢慢降温。期间,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也发生了变化。但是,二十多年来的现实是:高校信息系统核心仍然是办公系统。
在互联网进入我国,大规模建设物理网络的这个时期,国内各行各业的信息化建设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各级政府的电子政务从仅仅内部的办公发展成面向社会群众、企业、单位的种种网上办事和服务系统,进而发展出通过网络倾听民意,帮助决策的信息采集分析系统。直接与群众交流,回答问题,问计于民的系统也不断出现;企业、商业的各种电子商务更加是发展迅速,各种文化、娱乐、生活、学习等等五花八门服务层出不穷。然而教育信息化不管是一开始的管理信息系统,还是后来的数字化校园其核心却仍然是办公系统,基本是为学校管理者(官员)服务。几乎没有全面服务师生、倾听师生声音、问计于民(师生)、发挥师生创新能力等等的系统出现。在这个期间,信息技术进步很快,产生了许多工具,可以让你方便地建设上述的系统。但是教育信息化情况却不是如此。那么,原因在哪里呢?
三、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体制
回顾并分析学校信息化建设体制的形式和实际情况,我们就可以明白教育信息化不能与时俱进的原因所在。
从19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曾经流行信息化建设“一把手工程”的提法,就是说信息化建设必须由学校“一把手”主抓才行。为此,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陆陆续续成立了一把手当组长的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有的还下设了办公室,专家委员会。应该说这本应该是一个良好的开始。可惜不久就成了摆设。轰轰烈烈成立的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在开过一两次会以后,大多没有了下文,最后是几乎都没有了下文,当时的成果就是给钱买了网络设备。这就不得不令人怀疑从一开始就是为了交差、做秀。领导们关心的仅仅剩下网络通不通!
在这个过程中还确定了分管信息化建设的副手。说是分管信息化建设,实际是分管信息中心或者网络中心,差别在哪里呢?其实就是他只管这两个单位的人和物。极少听说有分管领导对教育信息化在教学、科研、学校中如何发挥作用,如何促进学校教、学相长有所研究。不过也不能怪他们,因为他们中绝大多数不是计算机、信息技术出身的,不懂或者不太懂计算机和信息技术,这就妨碍了他们这方面的思维能力。同时,学校的干部是官员,官场的规则是因人设事而不是因事设人的,在我国又没有CIO这种设置。那有没有办法可以改变呢?办法应该是有的。那就要改变他们的观念!学校的主要业务是教学、科研,是学科建设,但是,要让他们知道,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这些主流业务不可或缺的手段和内容,它将大大影响主流业务的发展与成功。从而使他们能够使用信息化人才做事,听得进群众(师生)的意见和呼声。那么如何能够改变他们的观念呢?这就涉及到许多旧习惯、惯例的弊端。
四、传统落后观念、惯例现象与分析
学校中从规划、汇报、评价到具体实施、成果汇报都存在着大量的落后观念和方法。例如:
1.在各种规划、工作报告、汇报、总结、成果宣传、表彰材料、申报材料等等文字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下面这样的描述来炫耀自己的成绩。
比如,宣扬学校,则是我们有多少亩土地,多少平方米的建筑。土地越多,房屋越多就说明学校档次高、好。
说到信息化建设,就是我们购买了多少高档的核心交换机,多少汇聚、接入交换机,设置了多少个信息点,铺设了多少米光缆,多少米网线等等,交换机买得越多,越高档,布的线越多就是信息化建设越好。怎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的评价体系就是把“物”放在第一位的,上级考核下级也是如此。对非物质的文化、精神、知识、质量、应用和服务相对漠视。而这种观念产生的影响是极其有害的。它会使我们迷失方向,盲目自大,阻碍发展,浪费金钱。它还会在无形中影响我们的学生把这种错误的观念当成真理,从而,当他们踏入社会自己当领导时也这样来做,一代一代传下去,改革的成本岂不增加很多?
2.由于评价体系如此,再加上官本位理念的根深蒂固,“管理”就变成了“管你”。因此学校的信息系统、数字校园一直以办公系统为核心,在“管你”上下功夫。本来的“管理即服务”,就没有了服务。这同样也是长久以来见物不见人的传统落后思维,使得教育信息化变成了“管你”的工具而忽视了群众(师生)对管理和信息的服务需求。
3.在我国传统“标准划一”的落后思维下,曾经压制、摧毁了多少英才和创新思想!遗憾的是这种思维并没有消失。尤其在教育系统表现很多。比如,教什么书,怎么教都要统一规定,连毕业证书都要全国统一。精品教材,精品课程为什么不受欢迎?就是因为本来这是各个学校各个老师个性化的创造,你硬是要“标准划一”定出许多八股来,那还能有好?可怜的是在这中间信息技术又被用来当做了保护落后的工具。在信息化的浪潮中,老师为什么还要存在?就是因为在教书时,老师有无法替代的、随机产生的灵感、精神、智慧等等不可言传的个性化特质,在教和学的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对学生的学习有重要影响。没有真正认认真真教过书的何以理解?而做决策的官员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呢?尊重不尊重这样的客观规律呢?要想学习一个课讲得很好的老师,是要用心去学的!说客气点,想用信息技术拷贝过来就轻而易举人人成为好老师的想法本身就有点幼稚。
4.形式主义也是长期存在的弊端,现在的做秀其实就是形式主义的翻版。形式主义往往是与弄虚作假联系在一起的。形式主义、做秀,人人都知道不好,可是大家都熟视无睹,而且在学校大行其道。比如,为了检查、评比,可以组织师生专门排练某个场面,可以做出许多虚假的资料等等,用来展示自己所谓的成绩。而现在则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制作所需要的“资料”了,只要打开计算机就可以给领导、检查者观看,这倒还节省了不少做秀的人力物力呢。另外,在讲到教学信息化的成绩时,许多人往往会说我们有多少老师上课使用ppt了,有多少老师上课使用网络等等来说明教学信息化的成绩。其实,这是并不能说明教学信息化成绩的。因为要看实质才能知道你究竟做了些什么。如果一个老师仅仅是把讲课提纲或者内容放在ppt上,上课照着念一遍,那能叫信息化成绩吗?
五、教育信息化该如何与时俱进
信息化建设开始以来,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各个管理信息系统,其核心仍然停留在办公系统,这是现实。就是说它没有与时俱进。从上面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忽视群众(师生)的观念还大量存在。要想与时俱进,首先就必须改变观念,信息化究竟应该为“官”还是为“民”?这是必须要弄明白的。可见,中央进行群众路线教育是多么必要!学校的许多事情学生和老师都没有发言权,甚至连知情权都没有。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要让师生员工得到他们想要的信息,给他们提供信息交流平台和全面周到的信息服务,充分发挥他们的智慧和创造能力,使他们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决策中来。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笔者认为,教育信息化要与时俱进就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建立师生社交平台,教、学互帮、讨论社区,各种生活社区、群智空间等等。OA应该服务于师生这些信息需求!让管理从“管你”变成为你服务。同时,数字校园应该成为师生自主创造、自主评论、自主选择、互相帮助的空间,以促进培养出越来越多真正的良师、益友和优秀学生;促进学校创新能力的提高。
教育信息化更应该消弭官本位,帮助加速党的三中全会决议提出的学校去行政化的进程,促进管理回归服务的本质。学校以及教育部门与这个目标还相去甚远!与群众路线教育的目标还相去甚远!
新技术层出不穷,全球移动化的趋势将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为群众服务是不可阻挡的趋势!教育信息化就应该以师生为核心,推进掌上校园,发挥群智作用(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同样,校园信息化是师生群众创造的),从而不断保持教育信息化与时俱进。
(编辑:郭桂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