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 毛薇
摘 要:近年来,农业发展带来的白色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影响。本文针对目前废旧农膜回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构建了农膜回收的物流体系,从完善法律法规、推动残膜回收产业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科技创新、提高公众环保素养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和策略。
关键词:农膜;回收物流;生态环境;实施路径
农膜覆盖技术从1979年在我国开始试验应用并逐步推广,在农业的增产增收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农膜不能被自然分解,如果对当季使用的农膜不及时回收会造成白色污染,由此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破坏。随着冬暖蔬菜大棚生产模式的快速发展,废弃农膜的数量也越来越多。目前,农膜应用已经从种植领域逐步拓展到养殖领域,在畜禽养殖过程中,农膜主要用于饲料的储存和养殖大棚。废旧塑料的不可降解性及废旧农膜回收机制的不完善性,使农业发展带来的白色污染问题日益突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当前农业工作的重点内容,构建高效的废弃农膜回收体系迫在眉睫。
一、废弃农膜回收过程中的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膜覆盖种植、养殖领域,是一项重要的农业技术,在提高农业的产量方面有着显著的作用。
1.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
目前没有对不同种类固体废弃物的回收进行细化,没有明确规定回收利用过程中的法律责任主体,没有制定出固体废弃物回收利用过程中应遵循的具体原则和标准。使得在农膜回收过程中无法可依,导致出现不规范的现象。
2.农户缺乏对农膜的回收意识
目前农户缺乏对农膜的回收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地膜的回收价值不高,因此农户对其进行回收处理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多数农户为了方便,将其认为无价值的废弃农膜在田间进行集中焚烧处理,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主要原因是农户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意识不强,由于缺少激励机制,导致农户对农膜的回收意识不强。
3.农膜回收渠道不规范
目前废弃物回收站多以小型个体户为主体,直接从商贩、农户手中回收,或者从垃圾箱中拣取,而回收渠道的不规范性导致回收的农膜质量不高,多是混含有其它循环利用水平低,甚至带有剧毒物质的农膜。此外,由于小型个体户的仓储设施、资金有限,回收的农膜没有仓库可存储,废旧农膜没有进行分类就直接堆积在室外,污染物之间相互污染而且经风吹日晒之后导致可循环利用的塑料薄膜又损失了大半。加之小型个体户缺少先进的设备对废旧农膜进行良好的分拣、净化和粉碎,因此废旧农膜未经任何处理就直接流向供应链的中上游,对后期农膜循环利用过程也会产生影响。
4.农膜废弃物处理过程造成二次污染
农膜经回收站进入加工制造工厂后,由于工厂自身的技术条件限制,使得原材料在加工制造过程中又产生新的有毒物质,直接对外排放后,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其次,加工制造工厂对已无循环利用价值的废弃农膜经常采用填埋或焚烧方法来处理。但是塑料填埋在土壤中不易降解,且长时间在多种因素刺激下会与土壤中的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又会产生新的有毒物质,污染土壤与地下水。
二、废旧农膜回收体系的构建
根据前述废旧农膜回收过程的现状,应构建废旧农膜回收体系。具体流程包括:(1)回收站从农户手中直接回收废弃农膜,并根据农膜的使用类型,即地膜和棚膜、养殖用膜进行分类放置,存储在室内遮光处。(2)回收站把废弃农膜运到中转站,在中转站依次对废弃农膜分别进行分拣、净化、粉碎、包装和转送等一系列操作。首先,对其进行分拣工序,将无循环利用价值的塑料废弃物拣选出来后投入废弃物箱,其余废弃物则进入净化工序,通过特殊的程序将农膜上残留的农药等有毒物质清除,净化完毕后,用颗粒粉碎机对其进行粉碎加工成塑料颗粒,包装完毕之后运输到再制造工厂。同时将废弃箱内的塑料废弃物统一送至废弃物处理站。(3)再制造工厂根据塑料颗粒的回收利用价值对其进行不同的工序处理,分别加工成地膜、塑料钵等几十种农资,制造加工完毕之后运送至分销商,进入销售渠道,同时将生产加工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统一送至废弃物处理站。(4)在废弃物处理站对废弃物进行统一的无害化处理。具体如图所示:
三、废旧农膜回收的实施路径
1.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政府要尽快制定出一系列具体的有关农膜回收的法律法规,明确回收过程中的责任主体,以及统一回收过程中应该遵循的原则和标准。对于从事农膜回收的企业,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政策来促进其更好的发展。同时应加大对废弃物循环再利用技术的研发投入,促进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
2.构建“个体回收者+中转站+企业”模式,推动废旧农膜回收产业化
由于目前农膜回收过程的分散化及不规范性,因此必须对其进行整合,构建“个体回收者+中转站+企业”的模式。首先,通过多种渠道回收废旧农膜并直接向农膜中转站运送,接受农膜中转站的引导与管理。中转站集中对废旧农膜进行分拣、净化、粉碎、包装和存储,完成之后,统一转送至上游的生产企业进行加工制造。在实行这种模式的过程中,供应链上相关企业应遵循统一的原则与标准。通过这种模式的实行,推进农膜回收的标准化、产业化。
随着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的发展,规模化、集约化农场数量也日益增多,随之产生废旧农膜回收也需要走产业化的发展模式。应完善市场化的运行机制,支持农膜回收加工产业的发展,增强企业回收利用废旧农膜的动力。实施废旧地膜回收利用的农业清洁生产示范项目,增加对回收残膜的加工能力,初步构建地膜回收加工体系。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生产、养殖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旧农膜,如何能够有效地实施回收、收集这些废弃物是主要问题,而对废旧农膜资源化处理需要一系列的过程,在资源化过程中进行储存、运输、分拣需要大量的仓储设施。建设废旧农膜回收中心,配备储存、运输、收集、处理等设施和设备。比如建立农业生产废弃物综合回收网点,对周围地区的废弃物进行统一回收,对不同种类的农业生产废弃物制定合理的价格来提高农户对废弃物的价值认知,激励农户参与废旧农膜的收集和回收。
4.推动农膜回收试点工作
应选择在农膜使用数量较多的地区投入相应的设备开展农膜回收工作,将其培育成规范化的先进农膜回收示范区域,在推进农膜回收产业化的同时提高当地农户的回收意识,引导农户回收利用。通过宣传,提高农户的生态环保素质。对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宣传要注重效果的反馈。选择有代表性的一些地区,从农户、乡村、区域不同层面上展开废旧农膜的回收模式以及产业化的研究与示范,为实现循环利用的废旧农膜产业化发展积累经验。
5.加强科技创新,研发新型生物降解材料
针对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技术及推广体系的状况,要加强产学研之间的有效合作,建设以加工生产企业为主体、以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发技术力量为依托的技术创新平台。
目前,废旧农膜的再生技术主要有简单再生和改性再生两类。简单再生利用技术是把回收的废旧农膜依次经过分类、过滤、清洗、粉碎、造粒等环节直接再利用,或者加工成种模塑制品。研发一种能自动降解的新型生物降解材料对保护生态环境至关重要。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综合创新能力,加强对新材料开发等关键领域的技术攻关,并且成立专门的研发小组,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通过调研各地土壤中生物含量,研发出相应新型生物降解材料,从根本上解决“白色污染”的现象。
6.加大宣传,提高农户回收意识
应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等媒体渠道开展宣传,采取印发宣传手册、开设讲座培训等多种方式,多渠道、多方位地宣传农用残膜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及增强公众回收农用残膜的自觉性,进一步推进废旧农膜的回收工作。
四、总结
随着社会发展,农膜覆盖栽培技术作为一项重要的农业技术,在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方面有着显著的作用。因此在现阶段,有关部门要着重采取废旧农膜回收与研发新型生物降解农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治理,同时加大对废弃农膜回收产业投入,实现塑料残膜回收的产业化、市场化,进一步促进生态环境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毛小萌.包装废弃物回收与逆向物流的研究[J].中国商贸,2011,(29):122-123.
[2]周大纲.我国农膜行业现状的分析及其发展对策[J].中国塑料,2010,(8):9-12.
[3]彭训广,王彩虹,孙力,等.农用薄膜对土壤污染现状、原因与治理对策[J].2010,(04):83.
作者简介:李丹(1993- ),女,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管理学院2012级本科生;毛薇(1969- ),女,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