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彩霞
【关键词】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积累;兴趣;阅读;评价;内容
【中图分类号】 G62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9—0082—01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生活,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呢?通过学习理论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笔者认为,这项工作并非一日之功就能立显成效,它应始终贯穿于小学生六年的学习生活中,从一年级起,切合实际地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
一、注重“厚积”,方能“薄发”
“后积方能薄发。”认知心理学指出,人类3~12岁是记忆的最佳期,所以说小学阶段应鼓励学生多读、多背、多记。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从一年级起,教师就应督促学生每天读书,且随着学生年龄的提高,读书时间也应从每天的5分钟逐渐增加到40分钟,并从四年级开始,让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将好词佳句记录下来。这样既能丰富学生的词句储备,又能为学生的习作夯实基础,使学生把习作看成信手拈来,唾手可得的事情。
二、转换角色,乐其所好
融洽的师生关系能为学生营造一个美好的写作氛围。因此,教师应该多站在学生的立场转换角色,了解学生的习作困难,针对学生的困难去寻找帮助他们的方法。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习中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源泉。”学生对于习作最大的困难是缺乏兴趣,觉得无话可写。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乐其所好,逐步培养他们的习作热情。如,学生刚学完拼音后,教师可以布置这样一个写话任务——让学生运用手机的拼音输入法,在家长的帮助下给老师发一条短信。这种带有趣味性的作业,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拼音,而且能加深师生的情感,培养学生写话的积极性。
三、结合阅读,适时练笔
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老师说:“习作能力的根在阅读能力。我们要重视读中悟写,读中学写,体现读写结合。”现行的课程安排是一周仅仅两节习作课,教师只靠习作课上讲写作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领悟习作的方法,感受写作的技巧。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中描写鱼的段落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另外展示几种有特点的鱼的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后,仿照书中描写鱼的外形、动作的方法,任选一种鱼进行介绍。学生兴趣盎然,对鱼的描写也栩栩如生,语句优美生动,并不比课文中的句子逊色。另外,教师还可根据教材引导学生续编故事、仿写、写读后感、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等。
四、分层评价,关注细节
习作的评价应鼓励有创意的表达,评语应该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习作等级的划分如果用“一把尺子度量”,那么一个班的作文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得“优”的永远是固定的几个学生,得“良”、“中”、“中下”的学生似乎也没有变化,长此以往,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会渐渐减弱,甚至消失。因此,教师可以采用分层评价的方法。例如,习作水平一般的学生,如果在原有基础上有了较大进步,教师应评定为“优”,这样能使学生受到巨大鼓舞,习作积极性得到提高。在讲评习作时,教师应关注“细节的闪光点”,一个恰到好处的词,一个生动有趣的句子,甚至一个准确的标点符号都应大加赞赏。
五、敞开心扉,包罗万象
教师对待学生的习作应始终怀着一颗包容的心,敞开心扉接纳学生在习作上的失误,让学生大胆地把头脑中的画面、情景描绘在纸上。对此,教师在习作选题上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如,汶川大地震过去不久后,笔者组织学生写灾后所想;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临近时,笔者让学生给妈妈、爸爸、老师写信。这种写作内容不仅能增加学生的习作信心,解决学生习作时无内容可写的难点,并且能使学生发现生活的多姿多彩,从而乐于习作。正如管建刚老师说:“写作这东西是讲究状态的,在状态里想表达想拿起笔来写,后进学生也能写出精彩的话语来。”
叶圣陶曾说过:“小学作文教授之目的在于令门生能以翰墨直抒怀绪,了无隔膜;朴质说理,不生不对。至于修辞之工,谋篇之巧,除非须要之需求。能之固佳,不能亦不为病。”可见,习作教学中只有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才能使“文章如溪流般自然活泼地流淌”。
编辑: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