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秀芬
【关键词】 语文教学;自主探究;实践活动;校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9—0073—01
陶行知说过:“儿童的思维在手上,要解放学生的嘴巴、眼睛、耳朵,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引导学生在做一做、画一画、猜一猜、找一找中学习语文,能够提升语文能力。”因此,要真正转变语文的学习方式,就要让学生在教师的牵动下做语文学习的“分解动作”,走向独立完成语文实践行为的“连续动作”,使语文学习由单一型、习题化,转为综合性、实用化。以下,笔者结合自己近年来积极参与新课程实施以来的所得,就增强语文教学活动略述如下。
一、在自主探究活动中学习语文
新课改实施以来,“预习+展示+反馈”的自主式、开放性课堂模式备受教师青睐。课堂上,教师普遍改变了以往牵着学生亦步亦趋的授课形式,采用小组合作和展示交流的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搭建了平台。并且,教师普遍重视在课前指导学生自学,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圈点批画,作好学习批注,梳理出学习中的困惑与疑问。如,在教学《你,浪花的一滴水》时,课前笔者指导学生预习,让学生查阅有关雷锋的资料,了解雷锋。有的学生上网查阅资料,了解了雷锋的个人简介、成长经历;有的学生从课外书上阅读到雷锋的故事和雷锋日记。课始,笔者让学生据题质疑:你是谁?为什么说你是浪花里的一滴水?引入雷锋后,在认识雷锋时让学生交流预习资料,大家互相补充,最后笔者做简单的小结。相信学生、注重探究学习,使距离学生生活很远的雷锋形象渐渐清晰化,一个个性鲜明的雷锋形象站在了学生面前。展示课上,学生开展小组竞赛,选出代表上台展示,台下学生进行补充,并对这一环节提出自己的疑问,互相释疑。同一个知识点,你有你的看法,我有我的观点,课堂上听到了不同的声音,学生创新性思维的火花在这里碰撞着、闪耀着,汇聚成课堂的活力。
二、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所以,在学校里面要让学生从书写去学书写,从谈话去学谈话,从唱歌去学唱歌,从推理去学推理。要增强语文教学活力,就要创设实践活动情境,引导学生深入实践,自己收集材料,进行分析研究,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七册《地名》一文时,学习了课本上关于地名的知识后,笔者让学生开展了“爱我敦煌——了解家乡地名”的社会调查活动。学生兴趣很高,有的学生请教家长、邻居,了解敦煌地名的来历及敦煌地名的典故,有的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实地调查、采访。学生通过调查、采访、查阅资料等方式,获取了大量与敦煌地名有关的知识,完成了关于家乡地名的调查报告。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不仅了解了家乡地名的由来,而且感受到了家乡——敦煌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真正受到了一次生动形象的乡情教育。可见,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让学生贯穿于课内课外,在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提高语文素养。
三、在创新校本课程中学习语文
目前,各个学校都不同程度地自主研发并安排实施了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拓宽了语文学习渠道,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大有裨益。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学校依据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级课程建设要求,有效整合国家和地方课程以外的丰厚教育资源,开发了校本课程,开设了以弘扬敦煌文化,实施素质教育为主的21个学生探究社团。如,阅读与写作社团、讲故事社团、朗读社团、趣味数学社团、科学小实验社团等,突出实践育人、全面培养新人的要求。学校规定在每周星期五下午活动,在阅读与写作社团中,学生大量搜集和阅读介绍敦煌及宣传敦煌的历史知识、名胜景观的相关知识,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敦煌,感受敦煌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爱我敦煌,建设家乡”的情感。在讲故事社团中,学生自觉搜集敦煌故事,包括《月牙泉的故事》《梧桐林的故事》《九色鹿的故事》《敦煌女儿—樊锦诗的故事》《陇人骄子—何永梅的故事》等,在讲述敦煌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故事中,学生获得了许多乡情知识,在敦煌故事讲述中,人人都是宣传敦煌的小使者。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在突出综合性,强调实践性的同时,还要体现语文的学科特点。语文教师应该努力挖掘活动中的“文化蕴育点”,在生活中营造文化气息,通过语言文字向学生传递祖国的、世界的、历史的、现代的多元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从而增强语文教学的活力。
编辑: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