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荣金
【摘要】 创新是基础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培养创造型人才必须从基础抓起。语文是人们学习和掌握各门知识的基础学科,其教学质量和效率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建设和国民素质。那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本文就教育意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创新进行实践探讨。
【关键词】 创新教育 创新意识 教材内容 教学方法 探讨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08-004-02
0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互动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生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作为现代教育意义的创新,它是根据创造学所提示的规律,把创造学、教育学、心理学、人才学等有关理论和方法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帮助学生树立创造理想,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造能力的教育。创新是一个动态系统,从教育学角度来说,创新教育是培养、训练人的思维,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教育。简而言之,创新教育即是从不同角度开发人的创造力的教育。
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迎接未来。这是世界各国在教育改革过程中达成的共识。我们就教学意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的创新进行实践探讨。
一、创新意识是创造的前提和条件
没有创新意识就不可能产生创新思维、掌握创造方法和获得创造结果。任何一个发明创造者都离不开创新意识,成名的企业家及科技发展都是以思想的不断解放和观念的不断更新为指导的。素质教育的重点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
搞素质教育多年,抓创新教育也非今日始,事实上不少教师仍是“穿新鞋走老路”,“素质”、创新“成为空谈。究其原因,是这些教师仍然缺乏创新意愿,只喜欢教听话的学生,而学生自然习惯于接受老师的“教条”。不会也不敢向老师说“不”,没有开创新思路的习惯和意向。我们知道,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需要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创造性的练习作业,这些都离不开教师的营造与设计,至于最具意义的兴趣激发和想象力的培养,更离不开教师。可见,在创新教育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创新意识,是一种渴望用新思维、新思路、新方法,超常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意愿。教师要敢于向“师德尊严”挑战。教师在课堂上不要老以尊者自居,而应以民主、谦虚、包容的态度,平等地对待学生,并应主动创设情景,激发兴趣,诱发学生的求异思维。面对学生的积极发问,踊跃回答的热闹场面,要好好地珍惜和培养,决不能感到感到厌烦而横加制止。教师本身要加强学习,拓宽知识面,提高控堂能力,使教学相长。实践证明,教师只有敢于带头向师德尊严挑战,敢于面对困难,才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新素质。
二、敢于突破旧的教育模式,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
1.要淡化分析
目前,中小学语文教学追求对课文讲深讲透,根本没有学生自己吸收、内化的时间和过程。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应该把课堂教学的时间多给一点学生,让他们从读中体会文章对语言文字运用的精妙之处,从读中体会作者饱含的思想感情,从读中领略自然和社会的情趣,使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所运用的语言逐渐内化,进而使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提高素质。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作为引导者,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和氛围,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学起来。只要学生自己领悟的就不再去分析。要注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己动脑筋自己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2.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
要给语文教学引入“活水”,必须确立大语文的教学观。语文无处不在,要教育学生在社会实践、家庭生活中随时学习语文,学会把课堂中学到的方法延伸到课外,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扩大学生的阅读量,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受益。
3.注重教学过程
吕叔湘先生曾提出了“从事语文教学必须认清人们学会一种语文的过程”。“学习语文的一般过程是”先是“模仿”,继而是“变化”,最后是“创造”。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主动活泼地参与教学过程。由“例子”到“习题”,由精读到博览,由吸收到表达。这个过程不单单是课堂教学的过程,更是一个由课内到课外的过程。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内与课外的学习过程,以形成迁移的能力。不单要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学方法,还要抓好课外阅读,提倡学习写日记、记笔记,积极参与日常的言语交际活动,以此来参与学习语文的过程。
三、挖掘教材内容,寻找创新教育的切入点
在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和语文基本技能训练的前提下,寻找创新教育在教学实践中的着力点,将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实到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在问题上下功夫,给创新提供支点
一节语文课包含许许多多的问题,课堂教学的创新同样是以问题为载体的。问题的呈现无非有两种方式:一是教师提问的,二是学生质疑的。两者同等重要,特别是教师提问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是核心因素。
(1)教师的问题首先要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这就决定问题一定要有思考价值,而不是为提问而提问的堆砌。教师的问题没有思维价值是造成学生主体性难以体现、课堂讨论流于形式、学生智慧无法开启的原因所在。由此可见,一个具有思维价值的、具有发散性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是多么重要。
(2)学生本来具有好奇心、好问的特点,一旦到了课堂上反而没了问题。事实上,是我们的课堂没有鼓励学生质疑、提问的机制,压抑了学生的怀疑精神和问题意识。应当承认,学生的问题往往多种多样,有的不具备思维、探究的价值,甚至有的存在明显的漏洞,但必须明确的是学生每提出一个问题都是自己思维探究过程的展示,对学生个体来说,这或许就是他内心的全部。因此,教师必须谨慎地对待并认真处理,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并培养其质疑能力。必要的时候,教师可以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或者思辨性的问题情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思维或引起争论,使学生的质疑能力逐步形成。
2.吟咏上下功夫,让学生成为创新的主体
在课堂上,吟诵和朗读的训练尚存在三点缺陷。其一是读得不够,大量的时间被教师讲解、提问以及学生的疲于应付挤占;其二是读的目的性不强,让学生读了,但老师大多是让学生进行机械性的反复朗读,对于为什么让学生读,要读到什么程度等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其三是读得自主性不强,读书是学生自身的一种参与、体悟行为,如果失去学生的自主性,被动读书,那么学生的兴趣与情感无法调动,必然落入“死读书”的窠臼。
吟诵还要和感悟结合起来,中学语文教学的知识与结论往往不是唯一的,应当高度重视学生的体验与感悟,允许他们有个性化的学习活动。感悟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但作为一种学生情感与意识共同投入的学习行为,其意义在于促进学生主体的创新发展。
3.在情景上下功夫,保持课堂生态平衡
在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中,情景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从完整意义上说,课堂情景应包括人文情景和科学情景,中学语文课堂应特别强调二者的结合,可细化为情感情景、交际情景、迁移情景、思辨情景等。以情景构建生态化的教学场,使创新成为一种自然生成的过程。
(1)创设语文课堂教学情感与认识相协调的情感情景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肩负的重要使命之一是激发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情感和认识的协同发展,情景情境的创设尤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结合教材、学生情感实际来创设情境,要复合学生的认识和心理发展规律,避免“无病呻吟”般的说教。例如,在讲《春》一文时,不是急于让学生从盼春、绘春、赞春三部与春天景物描写的赏析,而是在课前让学生自己描绘春天的词句,引导学生带着对春天的无限遐想,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情感,读出境界,受于美的熏陶同时引导学生动手训练,结合《春》的写作手法,让学生也尝试写关于春天的事物和人,练习学习过的知识,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使学生的创作言之有物,为学生构建学习活动的空间。
(2)创设语文课堂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相交融的交际情景
中学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是无法割裂开来的,课堂教学应是多维互动的,应实现师生之间生命与生命的互动交往与沟通,能够全身心投入并不断有激情生成。这种交际情景体现于不同知识结构间的交互性,也体现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其它语文教材等课堂因素间的和谐统一性。以生态学的观点来看,就是要实现课堂教学各因素之间的平衡。
(3)创设语文课堂教学发展与开放相统一的迁移情境
开放与发展是一对统一体,发展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所在,让学生在参与中发展,在差异中发展是课堂教学的一种理想境界。开放则是实现课堂教学创新的根本力量所在。中学语文课堂开放应是全方位的,包括目标开放、内容开放、空间开放等。中学教材中的诗歌散文,一般都是有具体可感的形象,教师要启发学生想象,让具体形象在脑中活起来。教学中把学生带到意境中去,使诗歌散文所写之景展现于眼前,从而想象其“言外之意”,使学生如身临其境。例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教学,结合诗句所述,利用多媒体辅助课件,把故垒西边,陡峭的山崖,直插天空,狂奔的巨浪冲击江岸,波涛翻滚,犹如一堆白雪……动画再现,再配乐朗读,再有声有色地再现古战场的雄奇景色中,启发学生想象:此情此景感觉如何?作者抒怀的目的何在?显然,气势磅礴的画面令人神往,仿佛当年周瑜鏖战赤壁的英雄形象浮现眼前,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像这样的“艺术空白”,中学教材的作品中有不少。教学中可以结合写作训练,启发学生补写“艺术空白”,或改写故事情节。这一系列带有发展性与开放性和迁移情景将使语文课堂教学的内涵更加丰富。
(4)创设语文教学创新与哲理性一致的思辨情境
没有思辨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是没有生机的,语文学科教学模糊性的特点使思辨成为可能。创设思辨情景要与学生的探究结合起来,没有经过探究的课堂思辨情境只能是胡思乱想或异想天开,思辨情境的创设应当促使学生创新与哲理性思索过程中进行。思辨情境要求师生之间相互尊重,实现个体的平等对话与交流,并有良好的评价维系。
时代在变化,而创新必不可少。因生活需要科学,科学依靠创新,创新重在教育。开展创新教育势在必行。我们必须以坚强的意志,克服各种困难,以积极的态度和开拓的精神全力投身于创新教育中去,不断学习、实践、探索,为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出一部分力。
[ 参 考 文 献 ]
[1]国家教育部于2001年6月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国家教育部于2001年7月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
[3]赵志伟.《论语文教师的创新意识和科研精神》,《中学语文教与学》2004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