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珉佳
(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常州 213001)
术后胃瘫综合征是以胃排空障碍为主要征象的胃动力紊乱综合征,是一种非机械性的梗阻,多见于腹部手术(尤其是胃大部切除术)后。其主要临床表现为上腹部饱胀、疼痛及呕吐等[1]。笔者对20例术后胃瘫的患者进行针灸等物理治疗,比较单纯电针疗法与电针联合磁振热疗法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胃瘫患者 20例,均为我院住院手术后患者,均经肠内外营养、胃肠减压及用红霉素、胃复安、吗丁啉、西沙比利等药治疗无效后请康复科会诊的患者。将20例胃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0例。治疗组中男7例,女3例;平均年龄为(55±7)岁;治疗前平均胃液量为(1238±109)mL。对照组中男8例,女2例;平均年龄为(56±6)岁;治疗前平均胃液量为(1225±117)mL。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的术后胃瘫综合征诊断标准,本研究诊断标准参照目前比较公认的术后胃瘫综合征诊断标准[2-3]。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的手术后患者;②年龄 40~65岁;③胃瘫病程在7~30 d。
①不符合诊断标准与纳入标准;②非手术引起的胃瘫患者;③患有引起胃瘫的基础疾病患者如糖尿病、甲状腺机能减退、硬皮病等的术后患者;④合并心脑血管、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危及生命的原发性疾病,或精神病患者。
电针取足三里、内关、三阴交、太冲、丰隆、头针额旁 2线(胃区)。穴位常规消毒,采用 0.30 mm×40 mm针灸针刺入腧穴,足三里用补法;内关、三阴交、太冲用泻法,行中强度刺激,以患者能耐受为度;余穴均行平补平泻。得气后连接翔宇XYD-I型电针仪,选用疏密波,频率20 Hz。留针30 min,每日治疗1次。
电针期间将磁振热治疗探头垫于患者背部膈俞、脾俞、胃俞。磁片起于膈俞终于胃俞。磁振热仪选择植物神经紊乱治疗档,温度选择 40℃~55℃,以患者感觉舒适为宜。每日治疗1次。
电针取穴、操作方法同治疗组。每日治疗1次。
两组最长疗程为30 d。
治愈:无胃液流出,拔除胃管,无恶心、呕吐,进半流食。
有效:胃液量明显减少,但仍有腹胀、恶心、呕吐或呃逆等临床表现。
无效:餐后饱胀、恶心、厌食及上腹不适症状无改善,胃引流液无明显减少,碘水造影检查胃蠕动无改善。
3.2.1 两组治疗前后胃引流量比较
两组治疗前后胃引流量的变化见表 1。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胃液量经 t检验无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两组患者胃瘫程度处于同一水平。治疗后两组胃引流量均明显减少。治疗10 d时两组胃引流量无明显差异,而治疗20 d和30 d时治疗组胃引流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胃引流量比较(n=10)(±s,mL)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胃引流量比较(n=10)(±s,mL)
组别 治疗前 10 d 20 d 30 d治疗组 1238±109 1175±117 674±175 346±79对照组 1225±117 1185±111 849±127 510±78 P值 0.712 0.698 0.009 0.019
3.2.2 两组治疗对胃动力恢复时间的影响
两组治疗对胃动力恢复时间的影响见表 2。治疗组治疗后有1例患者未拔除胃管,其余均拔除胃管,进半流食,无恶心、呕吐,治愈率为90.0%,胃动力最早恢复于治疗第7天;而对照组有2例患者未拔除胃管,但胃引流量明显减少,治愈率为 80.0%,胃动力最早恢复于第 10天。两组治疗恢复胃动力的天数经秩和检验,P=0.0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治疗组疗效较对照组佳,且治疗次数少,奏效快。
表2 两组治疗对胃动力恢复时间的影响 (n)
术后胃瘫综合征属中医学“胃反”“痞满”范畴。中医学认为,腹部手术后因创伤而导致气血亏耗,脾胃受损,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脉络损伤,致气滞血瘀,属虚实夹杂之证,脾胃之虚兼有气滞、血瘀、湿阻之实,临床上以腹胀、恶心、呕吐及呃逆为主要症状,形成胃瘫。治疗宜和胃降逆、健脾理气、活血通络。内关为手厥阴之络,又为阴维交会穴,有“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能主治胸腹疾病[4-6]。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为身体强壮穴,有健脾和胃、通经活络、扶正培土之功效。刺激足三里穴可使肌肉兴奋,增加胃肠蠕动[7-9]。三阴交为足太阴、足少阴、足厥阴交会穴,能主治腹胀、泻痢等症[10-12]。太冲为肝经原穴,具有平肝降逆的作用[13]。丰隆具有和胃气、化痰湿的作用。头为诸阳之会,手足六阳经皆上循于头面,是经气汇集的重要部位。头与人体经络脏腑器官在生理病理上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取头皮针额旁2线(胃区)可健脾和胃、理气通络。诸穴配伍,共有补益脾胃、调理气机、和胃降逆、疏通经脉之功,故能促进腹部手术后胃瘫患者的胃肠蠕动,有利于脾胃功能的恢复。
术后胃瘫综合征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研究发现可能与以下几方面因素相关,包括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迷走神经受损或切断,胃肠肽类激素分泌功能紊乱,精神因素。术前有恐惧或紧张心理,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胃肠道反射性抑制延长;术后饮食不当[14-15]。本研究中患者均为术后禁食,排除饮食不当的因素,多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相关。研究表明磁疗可以提高胃肠平滑肌的兴奋性,增加胃肠蠕动。此外磁疗的镇静、镇痛、扩张血管、消炎止痛的作用也有利于术后伤口恢复,改善患者紧张的精神状态。
术后胃瘫多由腹部手术引起,而针刺治疗多需采用局部取穴与远端取穴相配合,但术后伤口限制了局部取穴,影响疗效。背俞穴为脏腑之气转输于背腰部并流注于全身的枢纽区域。背俞穴与脏腑有直接的联系,针刺之能直接调整脏腑功能的盛衰。磁疗是以磁头对准穴位表面,无创伤,无痛苦,简便易行,安全可靠。本研究中将磁头放置背俞穴,磁场具有穿透力,可直接作用于胃肠及相关血管神经,弥补了针刺无法局部取穴的缺陷,使针刺疗效更加显著。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582.
[2]王孟薇,吴本俨,万军.消化病鉴别诊断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374-375.
[3]秦新裕,雷勇.胃肠动力的研究现状和进展[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2,22(1):27-29.
[4]苏仁强,李伟华,焦杨.内关穴位埋线治疗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4,33(1):31-33.
[5]姚捷,倪承浩.针刺内关治疗腹痛的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1999,18(4):23.
[6]李影,李秀琴.内关穴按摩对腹式子宫切除患者术后恶心呕吐防治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36):94.
[7]夏颖,章茶琴.足三里联合三阴交艾灸促进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4,33(6):518-519.
[8]秦爱玲.艾灸足三里、神阙穴对剖宫产术后胃肠蠕动功能恢复作用的临床研究[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14,31(5):92-94.
[9]刘露,张敏.水针注射对妇产科腹腔镜术后促进胃肠蠕动功能恢复的作用[J].微创医学,2012,7(6):673-674.
[10]程芳,程佳,吴志君.指压加艾灸三阴交治疗腹部手术后腹胀70例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2014,49(6):443.
[11]何晓升.电针治疗术后腹胀80例[J].浙江中医杂志,2004,39(1):33.
[12]崔树君.四神丸配合针刺三阴交治疗五更泻21例[J].中国肛肠病杂志,2009,29(6):43.
[13]郁继伟.太冲穴现代研究进展[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6,21(4):84-86.
[14]鞠万东,赵杨.胃大部切除术后胃轻瘫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14):44-45.
[15]陈涛,周庆贤,田伏洲.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功能性排空障碍的诊断和治疗[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9,19(6):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