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致郅谢春荣齐锡友彭玉山
(北京市怀柔区中医医院,北京101400)
81例中风先兆证患者发生中风转化的临床评估
董致郅谢春荣齐锡友彭玉山
(北京市怀柔区中医医院,北京101400)
目的探讨TIA早期风险预测工具(ABCD2)评分在评估中风先兆证患者发生中风转化中的价值,并分析ABCD2评分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选择中风先兆证患者共81例,根据7 d内是否发生中风分为中风组19例,非中风组62例,两组基础治疗相同,治疗时程2周。根据ABCD2评分将纳入病例分为低危组、中危组与高危组,观察并比较7 d及90 d中风发生率,同时比较各证型间ABCD2评分的差异。结果中风组ABCD2评分各项指标均较非中风组明显升高,ABCD2评分中危组7 d中风发生率为31.37%,与低危组与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90 d内中风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风痰阻络型中ABCD2≥4分比例为74.08%,与另2型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BCD2评分是评估中风先兆证患者短期内发生中风转化的一种有效工具,风痰阻络证发生中风转化的风险较高。
中风先兆ABCD2评分中风
中风先兆证多见于中年以上人群,以发作性的眩晕、瘫软、语蹇、肢麻或昏厥等为主要临床表现,是中风病的预警信号,有短期内转化为中风的风险,因此早期识别中风先兆证高危人群并积极治疗非常重要。本研究旨在通过对81例中风先兆证患者的随访观察,探讨应用TIA早期风险预测工具(ABCD2)评分来评估发生中风转化的风险,并分析ABCD2评分和中医证型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1.1病例选择1)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风病先兆证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1]制定;西医诊断标准依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2]制定。2)纳入标准:(1)年龄≥40岁;(2)符合中风先兆证诊断标准及西医诊断标准;(3)症状出现24 h内入院的患者。3)排除标准:根据头颅CT或MRI诊断为脑梗死、脑出血或其他病理性脑疾患,例如血管畸形、肿瘤、脓肿或其他常见的非缺血脑疾病(例如多发性硬化);仅存在单纯的感觉症状(如麻木感),单独的视力改变,单独的头晕或眩晕者。
1.2临床资料选择2011年11月至2013年11月期间北京市怀柔区中医医院脑病科住院患者。共观察随访病例91例,失访7例,死亡3例。纳入观察81例,其中男53例,女28例。年龄42~84岁,平均(62.31± 10.50)岁。按7 d内有无新发中风将入选患者分为中风组与非中风组。中风组19例,非中风组62例,两组在性别、年龄、既往史和伴发病评分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证型分布情况:81例患者中风痰内盛、瘀血阻络证54例,肝胆火旺、痰瘀闭阻证18例,气阴两虚、脉络瘀滞证9例。
1.3观察方法比较两组ABCD2评分差异。ABCD2评分[3]标准如下。1)年龄>60岁,1分。2)血压: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1分。3)临床症状:单侧肢体无力,2分;语言障碍不伴无力,1分;其他症状=0分。4)症状持续时间:≥60 min,2分;10~59 min,1分,<10 min,0分。5)糖尿病,1分。ABCD2评分共分3个等级:低风险(0~3分);中风险(4~5分);高风险(6~7分)。
1.4治疗及随访所有患者入院后基础治疗相同,予疏血通注射液(牡丹江友搏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Z20010100)6 mL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500 mL,静滴,每日1次;口服肠溶阿司匹林片300 mg,每日1次,两组患者均辨证应用中药汤剂,有合并症者对症治疗,14 d为1疗程。出院后根据患者病情常规予脑血管病二级预防治疗。于患者发病后第7日、90日进行访视,记录有无新发中风。如患者未出院进行面对面访视及评分,如患者已出院采取门诊随访或电话随访方式及评分。
1.5终点事件终点事件为新发中风,即中风先兆患者转化为中风病,包括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新发中风定义为持续24 h以上的血管性神经功能恶化或新发的血管性局灶神经功能缺损,经头颅CT或MRI证实。
1.6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应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中风组与非中风组ABCD2评分比较见表1。在ABCD2评分的主要项目:年龄>60岁,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肢体无力,症状持续时间>60 min,伴发糖尿病等方面发生比例均高于非中风组(P<0.05)。
表1 两组ABCD2评分项目比较(n)
2.2ABCD2评分与中风转化的关系见表2。入选的中风先兆证患者按上述标准进行ABCD2评分,观察发病7 d及90 d后中风发生情况,7 d及90 d后新发中风生率。因高危组病例较少,剔除后将低危组与中危组进行比较,发现中危组7 d中风发生率高于低危组(P<0.05),90 d中风发生率两组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各组7 d及90 d后新发中风生率比较n(%)
2.3ABCD2评分不同分值在各证型中的分布见表3。在所有证型中,ABCD2评分在5分以上者少见,且均集中在风痰内盛、瘀血阻络证,此型中ABCD2评分>4分比例为74.08%,与其余两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各证型ABCD2评分分布情况比较n(%)
中风先兆证是由于脏腑气血亏虚而致内生风、火、痰、瘀等实邪为患,出现发作性的眩晕、瘫软、语謇、肢麻或昏厥等为主要临床症状,可1 d内发作数次,或几日内多次复发,有较高的发生中风病风险[4]。因此早期识别中风先兆的高危人群并采用积极治疗是防止中风转化的关键。
既往研究证实ABCD2评分是预测中风先兆患者近期内发生中风的良好工具,ABCD2分值越高,患者中风发生几率越高[3]。本研究中,ABCD2评分低危组7 d内中风发生率为11.11%,中高危组发病后7 d内脑梗死的比例分别是31.37%,与低危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中高危组有较高的短期内发生中风转化的风险。本研究中高危组仅3例,在7 d内均未发生中风,仅1例在90 d内出现中风事件,可能与纳入病例过少有关,因此统计分析时予以剔除。90 d后低危组与中危组中风发生率分别为14.81%和15.69%,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ABCD2评分不适于对中风先兆证远期中风风险评估。前期研究证实,内风在中风先兆的发病及证候转化方面起主要作用[5],此次在纳入的81例患者中,风痰内盛、瘀血阻络证所占比例最高,占总例数的67%,此型中ABCD2≥4分者43例,提示此型患者有较高的中风转化风险,与以往研究相符[5]。原因与中风先兆证的发病特点与风邪特性相似,符合风邪悠然而动,旋即而复的特点,若风动频频或风动不已,必中风先兆证反复发作,阴阳为之失衡,气血逆乱,上犯于脑,窜犯脉络,而成中风之患。本研究中肝胆火旺,痰瘀闭阻及气阴两虚,脉络瘀滞型相对少见,原因与热毒是具有火热特性且致病力极强的邪气,具有病变复杂、骤发性烈、凶险多变、缠绵难愈的特点[6];其最能败坏形体,最终形成各种病证复杂、进展恶化、病情沉疴、难治难愈的火毒证。而中风先兆证为本虚标实之证,正气虽虚而不甚,邪气虽盛而病位浅,虽火热也可为患,但多为火热动风所致,尚未达到火热不解蕴育成毒的程度有关。
综上,中风先兆证中风痰内盛、瘀血阻络证有较高的发生中风病风险,ABCD2评分是评估中风先兆证患者短期内发生中风转化的一种有效工具。实践中应将中医辨证与神经科量表评价结合起来,对中风先兆的高危人群进行准确识别,积极干预,防止发生中风转化。本研究不足之处在于样本量过小,日后应扩大样本量,进行前瞻性研究,增加观察时点,以便能够准确地、全面地反应ABCD2评分在中风先兆证评估中的作用。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第2次会议.中风病先兆证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J].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3,16(6):66-67.
[2]中华医学会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379-381.
[3]Johnston SC,Rothwell PM,Nguyen-Huynh MN,et al.Validation and refinement of scores to predict very early stroke risk afte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J].Lancet,2007,369:283-392.
[4]王永炎,张伯礼.中医脑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70-171.
[5]齐锡友,董致郅,谢春荣.从证型分布特点谈内风与中风先兆证的关系[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6):936-937.
[6]王嘉麟,王玉来,郭蓉娟,等.浅谈中风病急性期热毒的辨识[J].中医杂志,2011,52(9):740-742.
R255.2
A
1004-745X(2015)10-1855-02
10.3969/j.issn.1004-745X.2015.10.060
2013-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