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栽培技术探讨

2015-11-04 08:43杨艳娟陈光明阮金华
园艺与种苗 2015年12期
关键词:菌核茯苓菌种

杨艳娟,陈光明,阮金华

(云南职业学院,云南昆明650501)

茯苓栽培技术探讨

杨艳娟,陈光明,阮金华

(云南职业学院,云南昆明650501)

从植物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出发,对茯苓栽培技术进行了详细阐述,包括制种与备料、栽培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为茯苓栽培提供了科学依据。

茯苓;种植;栽培

茯苓[Poria cocos(Schw.)Wolf]为多孔菌科卧孔菌属菌物,别名玉灵、茯灵、更生、不死面、金翁、松柏芋等[1],自古以来就被誉为“除湿之圣药”“仙药之上品”,是中药“八珍之一”[2]。茯苓以菌核入药,性平,味甘、淡,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和中,宁心安神等功效(图1、2)。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其具有镇静、利水、降血糖、抑菌、预防胃溃疡,以及抗肿瘤与增强免疫力的作用[3]。茯苓分布很广,世界上主要产于亚洲的中国、日本、东南亚各国以及美洲、大洋洲等地。我国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福建、广东、广西地区[4]。

茯苓由野生转为人工栽培,在我国已有500多年的历史,而且,我国出口茯苓的历史悠久,笔者对其种植技术进行总结,以期为其栽培提供一定指导。

图1 茯苓菌核

图2 茯苓药材

1 植物形态特征

菌核由菌丝集结而成,形态不一,有球形、长椭圆形、扁圆形或不规则块状,大小不等,小的重数百克,大的可达数十千克,一般为0.5~5.0 kg。菌核表面黑褐色或棕褐色,皮壳有皱纹,内部白色或淡红色。子实体平伏地生长在菌核表面,初时白色,老熟干燥后变为淡褐色。

2 生物学特性

2.1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茯苓喜温暖、干燥、通风、向阳、雨量充沛的环境,但是忌北风吹刮,以海拔700 m左右的松林中分布最广。温度以10~35℃为宜。土壤以排水良好、疏松通气、砂多泥少的夹沙土为好,且切忌碱性土壤,pH为5~6微酸性最适[5]。

2.2生长发育习性

茯苓的生长发育可分为菌丝和菌核2个阶段。菌丝体将木材中纤维素、半纤维素分解,吸收后转化为其自身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并繁殖出大量的营养菌丝体,在木材中旺盛生长,这一阶段为菌丝生长阶段。由于菌丝体不断地分解和吸收木材中营养物质,茯苓聚糖日益增多,到了生长的中后期聚结成团,形成菌核。菌核初时为白色,后渐变为浅棕色,最终变为棕褐色或黑褐色的茯苓个体,这一阶段为菌核生长阶段,俗称结苓阶段。

3 栽培技术

3.1制种与备料

茯苓的栽培以松段木栽培为主,常用的树种有马尾松、黄山松、云南松、赤松及黑松等。伐木时间常在秋末、冬初,宜选用20年左右的植株为好。伐好后要剔枝留梢、削皮留筋,锯断码晒[1]。

制作菌种时,从异地有明显地域和生态环境差异较大的高产苓场进行选种分离,提纯菌株,经转管扩大1~2次后,接入菌种瓶内,经2.8~3.0℃保温培养20~25 d后,菌丝长满瓶,随后10 d内茯苓菌丝逐渐浓密,气生菌丝爬上瓶颈,出现菌丝扭结现象,并出现白色块状物质,即菌核的雏形。

3.2下窑种植

3.2.1选场。①沙质土壤。一般含沙量为70%的土壤作为栽培场地。②土壤的偏酸性。以pH 4~6为适宜。③方向和坡度。向朝南、东南或西南,慢缓坡,坡度为20°~35°。④忌返场忌连作。栽培茯苓的场地必须是3年内未种过茯苓及其他农作物。

3.2.2挖场和晒场。冬挖场,春季晒场。经过处理的栽培场地是疏松、温暖、不积水、无杂草、少虫较洁净,且适宜茯苓菌丝生长和发育的场地。

3.2.3起垄排料。①起垄时间,即下料栽培的时间一般为5月末或6月初。垄的方向与自然坡度垂直。②排料时要顺垄排,5段木为一组,摆放到垄内即为一窑。组与组之间要留有约10 cm的距离,避免茯苓菌丝交织在一起形成过大的菌核而影响产量。

3.2.4接种。栽培茯苓时所需要的菌种接种方式有“肉引”“木引”“菌丝引种”及“浆引”[6]。采用靠接法,将菌种袋一端一侧的塑料薄膜撕开,但不要去掉,利用其将菌袋夹在每组段木较粗的一端,菌种袋与段木的长轴垂直。接种时,必须将暴露菌种的一面靠接于段木截面上。每组段木都要进行接种,不能漏掉。

3.2.5覆土。将栽培场地挖出去的土回填到垄内和栽培料的上方,亦即覆土。覆土厚约10 cm。覆土后的垄形成龟背状,以利于排除积水和通风透气。

3.3栽培管理

3.3.1检查菌种定植情况。接种7 d后,应随机取样,扒开段木接种处的土壤进行检查。

3.3.2及时排水。平时应注意保持茯苓场地排水沟的畅通,及时排除茯苓场地内的积水。

3.3.3斗茯苓。斗茯苓即将窑内已形成较大的菌核取下,掰成若干小块,分别放在未长茯苓的窑内,每窑植入一块,植入较细段木的一段,与段木靠紧。斗茯苓的目的是促使茯苓菌核形成。

3.3.4补土掩裂。当进入结苓后期,应经常到茯苓的场地进行检查,一旦发现有菌核露出地面或土堆出现裂隙,应及时补土,防止菌核露出土面因日晒炸裂或遭雨淋腐烂。

3.4病虫害防治

3.4.1病害防治。软腐病是茯苓的主要病害。发病原因一方面大多是窑内湿度过大引起杂菌污染所至,另一方面是所用菌种不健壮、抗病能力差所引起。防治方法是对栽培用的菌种要严格进行挑选,适时采收。若发现有软腐等病害发生,应及时将染病茯苓剔出处理。

3.4.2虫害防治。①白蚂蚁是为害茯苓生长的主要害虫,一旦发现白蚂蚁,应及时用药剂处理。②茯苓虱多群聚于段木菌丝生长处,蛀食茯苓菌丝体及菌核,造成减产。防治方法:在采收茯苓时可用桶收集茯苓虱虫群,用水溺死;接种后,用尼龙纱网片掩盖在茯苓窑面上,可减少茯苓虱的侵入。

3.5采收

茯苓接种后8~10个月成熟。一般小段木先成熟,应成熟一批收获一批,可于当年11—12月采收,第2年3—4月再采收1次[7-8]。成熟的标志是:段木颜色由淡黄色变为黄褐色,材质成腐朽状;茯苓菌核外皮由淡棕色变为褐色,裂纹渐趋弥合(俗称“封顶”)。

采收时,先将窑面泥土挖去,掀起段木,轻轻取出菌核,放入箩筐内。有的菌核一部分在段木上(俗称“扒料”),若用手掰,菌核容易破碎,可将长有菌核的段木放在窑边,用锄头背轻轻敲打段木,将菌核完整地震下来,然后拣入箩筐内。采收后的茯苓应及时运回加工。

[1]农业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药用真菌高效生产新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2]胡昭庚.17种药用真菌栽培[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3]王桂芹,陈庆榆.食药用菌的驯化与栽培[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4]冉雄.茯苓吴茱萸川芎[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5]赵渤.药用植物栽培与加工[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6]郭巧生.最新常用中药材栽培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7]宋晓平.最新中药栽培与加工技术大全[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8]郭巧生.药用植物栽培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张杨林)

Discussion on Cultivation Techniques of Poria cocos (Schw.) Wolf.

YANG Yan-juanet al.(Yunnan Vocational College,Kunming,Yunnan 650501)

Starting from introducing the plant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oria cocos(Schw.)Wolf.,the cultivation techniques of Poria cocos(Schw.)Wolf.were elaborated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including seed production and preparation,cultivation management,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plant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etc.The results provided

for technical cultivation of Poria cocos(Schw.)Wolf..

Poria cocos(Schw.)Wolf.;Planting;Cultivation

S567

A

2095-0896(2015)12-030-02

杨艳娟(1986-),女,云南祥云人,讲师,从事药用植物资源及规范化种植研究。

2015-11-13

猜你喜欢
菌核茯苓菌种
淡紫紫孢菌微菌核防治黄瓜根结线虫病及土壤环境对其定殖的影响
蚂蚁琥珀中发现新蘑菇菌种
不同因素影响下棉田土壤中大丽轮枝菌微菌核的数量特征
不同营养条件对羊肚菌菌核形成的影响*
云茯苓
云茯苓
食用菌菌种退化的原因与相应对策
适合于全长cDNA文库构建的猪苓菌核及菌丝体总RNA提取方法比较
吃到自然瘦
客观了解和评价液体菌种和固体菌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