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道家的文化思想对整个中国的文化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绘画尤其是水墨画的绘画思想和方式更是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产生了独具特色的绘画形式,并使得水墨画成为我国正宗主流画种。道家思想中“道法自然”、“黑白”“玄素”、“阴阳”、“有无”、“致虚”、“守静”等哲学思想对中国传统水墨画在色彩观念、审美取向、创作精神上的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作为一位画者,尤其是在学习水墨画的时候不仅要学习其绘画的表现技法,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学习了解老庄道学,从中感受道学的真谛,并以水墨的绘画形式隐现出来,达到水墨之中感悟道,悟道之中寄水墨。
【关键词】水墨;道法自然;黑白;玄素;致虚;守静;独特
水墨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中最具独特的绘画形式之一,有其独特的绘画形式和理念。它不像其他绘画那样用丰富的色彩和繁杂的笔墨去呈现。它摒弃了色彩绚丽的美,而是以单纯朴素的黑白两色最为绘画主体色,渲染出另一种独特魅力的天地万物之美。以至于谈到中国绘画不得不提到水墨画,这种独具特色的绘画形式已经成为中国绘画的代表。而水墨画的这些特质正是受到老庄道学思想的影响。老庄哲学中的道法自然、玄素、致虚守静等思想在中国水墨画中得以体现。黑与白的色彩理念,天人合一的创作源泉,道法自然、致虚守静的审美精神内涵无不渗透着道家的思想,无不显露出水墨之中的玄境。
一、传统水墨画色彩之源——“黑白”“玄素”
在色彩斑斓的世界里,西方绘画用其丰富多彩的光色和笔触去表现万事万物,而中国画不同于西画的最基本特征就是“黑白”。中国水墨画却只用了黑白两色去表现大自然的一切,这与道家的思想哲学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这句话本来的意思是知阳守阴、知刚守柔,方能成为天下人的楷模。将这等概念引入到艺术中,恰恰合乎中国水墨国以黑白为主的特点。白纸、黑墨;白为空间,黑为生发。八大山人的鱼和齐白石的游虾,白纸上的留白和少有的黑墨笔迹却很玄妙的给人一种鱼虾在水中游的感觉。“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认为社会虚华的事物都违背着“道”,“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素”是“绚”的反面,是洗净铅华,不施彩饰。“朴”是但求浑沌,而不事雕凿。道家的“见素抱朴”、澹泊质朴为尚的人生哲学,融进中国画里,形成以水墨为主,色彩为辅的独特的绘画风格。老子对“玄”和“素”多次讲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单纯朴素的黑白也就体现出了老子“五色令人目盲”,主张“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美学思想。运用水墨黑白的过程其实也是一种悟墨的过程,而我们所见的悟墨实际上也是一种悟道之法,从中感受人生,感受万物之自然,将自身与天地相融。在中国水墨画的世界里用黑白呈现出来的视觉意味,被认为是绘画艺术的最高品格,从而营造了一种独特的“无色之色”的美。
二、传统水墨画审美精神之本
传统水墨画审美精神之本,“道法自然”、“致虚守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切以自然为本,一切由自然而生,追求天地万物要应和自然,观自然之象,心出自然而抒发自然之美。绘画在寸尺之间,要将天地万物收于笔墨之下,要将心胸寄于宇宙万物,那么如何在有限的纸张之间表现出浩大无限的天地万物呢?绘画尤其水墨画中的自然,不仅是指绘画者在作画的时候的状态之自然,而且其章法、笔墨随性自由,不机械的不强求的按照经验的形式要求,一切用笔都要随自身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再者就是笔墨表现的节奏韵律要流畅自由挥洒,不做作刻意装饰雕琢,要表现纯真自然之意。一切都是真性情的自然的本性的流露和表达。不同的画派,不同的绘画形式,不同的绘画题材,要想有真善美的创作,就要遵循“道法自然”的法则。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老子第十六章》这是说我们要让自己的身心至于飘渺浩瀚的太虚境界之中,恢复本性。何为虚?虚为空,从物我两忘中,再到物我合一。言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此之谓天乐。《庄子·天道》人的精神处于虚无飘渺的太虚状态,达到清静、无为、自由的境界。老子的“无名”、“致虚静”、“守静笃”、“静观玄览”的审美认知观和他所创造的关于艺术创作和鉴赏的“虚”、“静”、“妙”、“味”等一系列审美理念构成了老子的审美思想。因此,道家以“致虚”、“守静”的状态去倾听自然、接近自然、感悟自然、超脱自然发现和追求自然之大美,成为中国美学中不可缺少的也是最重要的思想理念部分,而中国传统水墨画也正体现了这种入虚静、空灵,以达到气韵生动的境界。
三、传统水墨画创作精神的源泉——“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由此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主体。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到“万物”后还要归一,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高度统一即天人合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天人合一。强调“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我们才能让生命和自身艺术修养达到道的境界。传统水墨画的创作正是要在这种心境下才能描绘出真正的美和至高的精神境界。谢赫“六法”讲“气韵生动”,正是指“人”与“天”相会相融后所形成的一种生机勃勃、动静有序的生命韵律。画者在与自然交心的过程中体验“有大美而不言”的天地精神(庄子语),通过画者的身临其境和心灵的感悟,执笔绘画迸发出天地意象从而实现人与天的合一,以天地山川为友人。石涛《画语录》说:“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脱胎于予也;予脱胎于山川也,搜尽奇峰打草稿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这讲的是绘画创作要源于自然,要在表现自然中体现自我,达到我与自然为一体。石涛画的山水画,就是自然的山川与他的思想感情奇特地相遇之后而留下的笔墨痕迹。所有这些表明了中国传统的水墨画的创作,并不只是对大自然的单纯的真实的再现,也不只是画者单纯主观思想感情的表现性绘画,而是自然与画者内心这两者的有机的统一整体的表现,从而达到人与自然高度的统一。这就是“天人合一”的艺术最高境界。
综合上面的阐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传统水墨画的色彩表现形式、创作思想、审美观念,以及所体现的真谛都极大的受到道家思想尤其是其中的“道法自然”、“黑白”“玄素”、“阴阳”“有无”、“致虚”、“守静”、“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水墨画是以丰厚的源远流长的文化作为筑基,以博大精深的道家哲学作为载体来弘扬国粹。中国传统画家吸取道家哲理,追求自然本真的艺术精神,使得中国水墨画从画理、画法到审美情趣、创作境界,无不打上其深刻烙印。同时这种独具特色的水墨画也是呈现和传接道家文化和思想的载体和途径。作为画者我们在欣赏和学习传统水墨画的过程中可以将道学的哲学精神通过水墨这种独特的绘画方式呈现出来,从中感受道学的真谛,达到水墨之中感悟道,悟道之中寄水墨。
【参考文献】
[1] 刘亚谏. 中国画道论[M]. 北京: 中国书店, 2012.
[2] 陈传席. 中国绘画美学史[M]. 北京: 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9.
[3] 葛 路. 中国绘画美学范畴体系[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1.
[4] 姜澄清. 中国绘画精神体系[M]. 兰州: 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8.06.
[5] [清]石 涛, 著. 俞剑华, 注译. 石涛画语录[M]. 南京: 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7.08.
【作者简介】
王春兵(1991—),男,汉族,安徽天长人,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专业艺术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动画艺术。
青春岁月2015年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