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中的战争观

2015-11-03 12:17吴天越
青春岁月 2015年19期
关键词:托尔斯泰

【摘要】战争无情,人却有情;从古到今,战争一直是许多作家描写的对象之一,也正是因为作家们对它的偏爱,这个简单的词在无数的作品中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作者用了极大的篇幅为我们展示了俄国抵抗拿破仑入侵的战争场景,书的内容如史诗长河一般,视野极其开阔,人物、情节极其复杂;这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小说,作者在作品中加入了很多自己的思考,托尔斯泰的思想贯穿着整部小说,也是作者进行创作的源泉。

【关键词】《战争与和平》;托尔斯泰;爱;人的视角

《战争与和平》是一部规模宏大的作品,但托尔斯泰并没有只停留在这宏大的表面,而是在其中倾注了自己最真诚的情感。在这宏伟的布局之中,在这片饱受战火侵蚀的大地之上,每一个生命都是那样的顽强,驻扎在前线的军营里,战士们的欢声笑语不绝于耳,虽然随时会面临生与死的抉择,但在死神面前,每一个人都是幸福、无畏的;鲜活的生命力把这死气沉沉的迷雾拨开,让我们坚信寒冬必将过去。他深爱着每一个人,想去拯救每一个人,但他却无能为力;他的主人公在死亡面前领悟到同情和爱的伟大,而托尔斯泰肯定会把这爱无限放大,他是在为人类的幸福而写作。

托尔斯泰的一生都在追寻、赞颂着爱,那么他心目中的爱具体指什么呢。托尔斯泰在书中是这么写的:“爱是人的唯一的理性活动,爱是最合理最光明的心灵光辉……爱是真实的善,是至高无上的善,它能解决人生一切矛盾,它不仅清除死亡的恐惧,还能促使人为他人作出牺牲:因为除了为所爱者献身外没有其他的爱。”托翁眼中,爱是为他人而奉献、牺牲,当我们为了别人的幸福而幸福时,我们必将收获爱。

托尔斯泰心目中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欢乐与爱的新世界,实现这个世界需要靠每个人的爱与谦卑,而不是暴力和战争;对于他的理想,我认为没有什么对错之分,只要看到他穷尽一生的努力和探索,看到他那颗赤诚的心就够了,与冷冰冰的理论和口号不同,托尔斯泰用自己的心去摸索整个世界。

托尔斯泰无处不在,身边的每一个微笑、每一份关切,从中我都能看到他的影子。他教会我不要望得太远,这样反而会忘了自己的路,他让我的内心多了一份平和,知道了很多时候平凡才是最幸福的。和平带来幸福,但真正的幸福要靠爱实现;托尔斯泰的爱太大了,但我们也要懂得这爱的真谛——心中有爱,努力去爱。战争是残酷的,它让一些人蜕变,更让很多人死去,正是这样,爱才更加的难能可贵。

战争是一个虚无的概念,提到战争,我们脑海里肯定会想到大炮、舰船、口号等这些冷冰冰的东西。而托尔斯泰笔下的战争,却是紧紧和“人”联系在一起的;在他笔下,人是战争的核心,而心灵和想法却又是人的核心,因此,在他的战场上,我更多看到的是残酷的环境对于人灵魂的触动和思考。如果没有亲身经历,冰冷的坚船利炮是很难让我们为之触动和警醒的,只有深入我们内心的探索和挖掘,让我们直面自己的内心,才能真正打动我们。我觉得托尔斯泰做到了,战争在他的笔下,不再只是一个冰冷的概念,而是像人一样有血有肉起来,没有那些你死我活的敌我对比描写、也没有血腥暴力的场面描写,取而代之的则是巧妙地用每个人的行动和思索串联起整个战争的格局,这才是真正的战争——在宏大的历史洪流中每个人的挣扎,你仿佛就是战争中的一员,和这些可爱的士兵们一起站在战场上,这怎么能不震撼呢?

何为叙述视角,简而言之,就是作者在叙事时的眼界大小。虽然定义简单,但其中所蕴含的深意是很难具体把握的,通过视角的变化,作者可以巧妙地转换作品中的叙述者,可以从不同的位置来叙述整个作品,也可以让作品和读者的距离忽远忽近,造成一种立体的真实感。一部作品,可能正是叙述视角和人称的变化、差异,就会被赋予全新的内容和层次,正因为其中深厚的内容,国内外关于叙述视角的研究一直没有中断,外国关于叙述视角的研究开始最早也最深入,关于叙述视角,最经典也是学术界接受最广泛的划分是热奈特的三分法,即非聚焦叙事、外聚焦叙事和内聚焦叙事。

托尔斯泰是这样描写申格拉本战役的:“这时候,空中传来一个呼啸声,越来越近,越来越快,越来越清楚。接着一颗炮弹砰的一声落在棚子附近的地上,以超人的力量爆炸开来。地面受到沉重的轰击,呻吟了一下。身材矮小的土申顿时从棚子里窜出来。他嘴里叼着烟斗,聪明善良的脸有点发白,接着跑出来的是那个声音浑厚的雄赳赳的步兵军官。他向自己的连队跑去,一面跑,一面扣衣服。”这一段描写的是战争的开始,托尔斯泰的处理非常巧妙,他没有从大处着手,而是把关注点放在了战争开始对于小人物的影响上。这一段是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的叙述,向我们战争说明了战争已经打响,每个人都开始各自忙碌起来,为下文的叙述打下了铺垫。

“安德烈公爵骑马站在炮垒上,望着那尊刚刚射击过的古炮冒出的硝烟。他的目光扫过辽阔的原野。他看见木然不动的法军活动起来,他们左边果然也有个炮垒。炮垒上的硝烟还没有散开。有两个法国人,大概是副官,骑马在山上奔驰。敌军一个小纵队向山下移动,大概是去增援散兵线……安德烈公爵拨转马头,驰回格仑特去找巴格拉季昂公爵。他听见背后的炮声越来越密,越来越响。我们的炮开始还击。山下,在早先信使们驰过的地方传来了枪声。”

这一段的叙述视角和人称都发生了变化,视角是由作家全知全能的视角和安德烈公爵的视角互相辉映构成的,人称也是在第一和第三人称间不断变化。一开始是作家的全知视角,引出了安德烈公爵在眺望着战场,然后视角自然而然的转到了安德烈公爵身上,随后的描写都是通过他的视角展开的。人称和视角的变化是一致的,一开始是第三人称叙述,然后随着安德烈公爵的眺望自然而然地转到了第一人称。这一段的最后几句,则又是从安德烈的视角向作者全知全能的视角转变:“安德烈公爵拨转马头,驰回格仑特去找巴格拉季昂公爵。他听见背后的炮声越来越密,越来越响。”虽然是写安德烈的感受,但已经是第三人称的叙述,这表明了视角也将开始发生转变。“我们的炮开始还击。山下,在早先信使们驰过的地方传来了枪声。”果然最后一句,叙述视角也转变到了作者的全知视角。

我们可以看出,托尔斯泰对于视角和人称的把握真是出神入化,整个的转变行云流水、极其自然:先将主人公引出,然后再自然而然地转入他的视角,最后随着他的走远,作者再在主人公的视角之上进行补充,让我们看得更加全面,客观和主观完美融合在一起,整段描写看不出一点刻意造作的痕迹。对战争的描写,大和小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我们既可以站在高处俯瞰整个战场,又可以把目光聚焦在一个人身上,通过他的观察来了解战局。宏观和细微的完美结合,必定会让托尔斯泰笔下的战场有着不一样的视野。

读了托尔斯泰对于战争的描写,我真的是深受感动,他的着眼点是放在了每个人上面,放在了“人”上面,他和他们一起穿梭在战场之上,品味着他们的痛苦,展现着那个时代的阴霾。有人说《战争与和平》是最伟大的小说,我觉得伟大的作品,不应该互相去做高下之分,只应该去感悟它们无穷的魅力,它们都是无价的。

【参考文献】

[1] 托尔斯泰. 战争与和平[M]. 曹 婴, 译.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7.

[2] 华莱士·马丁. 当代叙事学[M]. 武晓明, 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2.

[3] 罗曼·罗兰. 名人传[M]. 张冠尧, 艾 珉,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10.

[4] 托尔斯泰. 忏悔录[M]. 崔建华, 译.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5, 6.

【作者简介】

吴天越(1992—),男,汉族,河北省保定市人,河北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托尔斯泰
当列宾遇见托尔斯泰
忘记自己的人
屠格涅夫和托尔斯泰
婚姻中的托尔斯泰
七颗钻石
忘记自己的人
托尔斯泰最后的车站
托尔斯泰思想遗产价值管窥
爱心
一枚硬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