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的文体学分析

2015-11-03 12:16崔宁宁
青春岁月 2015年19期
关键词:文体学韵律唐诗

崔宁宁

【摘要】文体学是语言学与文学相互交叉的一门科学。自从文体学成为独立的学科,它便为文学分析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但文体学自从诞生之日起,似乎就成了外语界分析外国文学作品的有力工具,对中国文学作品的分析相对较少。本文拟从文体学的角度对唐代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方法进行粗浅的分析。

【关键词】文体学;唐诗;韵律;语义

一、文体学概论

文体学是研究文学体裁和语言风格的科学。Widdowson定义文体学为:“By stylistics,I mean the study of literary discourse from a linguistic orientation and I shall take the view that what distinguishes stylistics from literary criticism on the one hand and linguistics on the other is that it is essentially a means of linking the two.”(王守元,2000)

西方文体学研究可追溯到古希腊、罗马的修辞学。早期的文体学研究重视文体劝说功能。而现代文体学开始的标志则是1909年巴依出版的《法语文体论》。

我国最早的文体学研究著作有曹丕的《典论·论文》、西晋陆机的《文赋》、南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等。后来又出现了唐诗、宋词、元曲等文体形式。1932年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标志着中国文体学进入了现代文体学时期。1980年王佐良《英语文体学论文集》出版,从此我国文体学研究正式开始。

总体来说,目前我国外语界主要借鉴西方文体学的研究成果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本文拟运用西方文体学研究的方法对唐诗的韵律和修辞手法进行粗浅的分析。

二、唐诗的文体分析

文体学通常从语音、句法形式或句法结构、以及意义方面对文体进行分析。每个方面又有不同的具体分析方法,如运用语音对英语诗歌进行分析时可以从诗歌的韵律、音步、重读等方面分析。尽管唐诗与英语诗歌在韵律、音步、重读、及结构等方面不尽相同,但是唐代诗歌也存在韵脚、严格的结构形式等,所以本文认为可以运用西方文体学中的某些的分析方法对唐诗进行分析。

1、韵律

Widdowson ﹠Wareing 认为,“Rhyme refers specifically to two words having the same final vowel and consonant sound”(Joanna Thornborrow ﹠Shan Wareing,2000)。

中国的诗歌形式多样,有无韵诗也有押韵诗。发展到唐朝,诗歌形成了一种新的诗体——律诗和绝句。这种诗体对诗的字数、句数、平仄、及用韵等都有严格的限制,因此被称为“格律诗”。 尽管唐诗的韵律与英语诗歌的韵律不同,但是唐诗也有其固有的韵律。绝句的第一、第二、第四句押韵,即aaba;律诗共八句,四韵或五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即abcbdbeb或bbcbdbeb(首句可押韵也可不押;如果诗句多于十句,称为“排律”)。

尽管中国诗歌的韵律模式与英语诗歌存在很大的不同,但是,从文体学的角度来看,诗歌使用韵律的目的及功能都是相同的。诗歌韵律模式的功能在于审美、进行诗歌创新、追随文学潮流、展现诗人才华等。因此,把西方文体学研究韵律的方法引入对中国诗歌的研究是可行的。

2、修辞手法

修辞的运用是文学创作不可或缺的手段。在每部文学作品中,作者都会运用不同的修辞手法来达到使文章增色的目的。修辞手法有多种,本文只对唐诗中常见的几种手法进行分析。

(1)语音方面的修辞

西方文体学中语音上的修辞手法包括头韵,和声,元音垒韵,拟声效果,aposiopesis,apostrophe,pun等。因为汉语与英语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所以以上的修辞手法只有拟声效果与双关适用于对中国诗歌的分析。

拟声效果:拟声效果来自希腊语“onomatopiia”,是用来描述语言与所描述对象在声音上的相似性,用来达到一种生动的,贴近真实世界的效果。英语中的拟声词有cuckoo,bang,murmur等。唐诗中也有此类用法。

例如,白居易《琵琶曲》中的诗句“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其中“嘈嘈”,“切切”,“嘈嘈切切”都是拟声词的应用。作者用它们来描述“大弦”“小弦”弹奏的声音,使人在读诗句时除了视觉上的感受外,还能听到“大弦”“小弦”的声音,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当时的演奏现场,从而增加作品的感染力。

拟声词的应用使作品从视觉转到了听觉,从而给读者以真实感。

双关:“A pun,in essence,is an ambiguity. A pun involves the use of a polysemous word to suggest two or more meaning,commonly literal versus figurative meaning,or involves the use of homonyms,i.e. different words which look or sound the same but have different meanings.”(张秀国,2005)作者运用双关一方面可以表现作者才智,另一方面可以达到诙谐幽默的效果,给读者以启迪或讽刺。

如唐诗名句“东边日出西边雨,倒是无晴还有晴。”“晴”与“情”具有相同的读音,但是前者指天气后者指感情。诗人利用读音的相同既写出了天气的阴晴,又暗示了感情上的挫折。正是因为双关语的运用,使诗句得以流传下来,成为经典。

(2)语义方面的修辞

语义上的修辞有明喻,暗喻,提喻,转喻,等。这些修辞手法不仅在英语诗歌中经常出现,而且在中国诗歌中也比比皆是。

明喻:“A simile is a way of comparing one thing with another,of explaining what one thing is like by showing how it is similar to another thing,and it explicitly signals itself in a text,with the words as or like.”(胡壮麟,2001)

汉语中表明明喻的词语“如”“像”“似”“好像”。例如:“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诗句把露珠比作珍珠,把月亮比作弯弓,利用的就是它们之间的相似性。通过比较读者可以想象出露珠的晶莹、圆润,也可以想象出月亮的形状、和昏暗。因此,通过比喻作者把九月初三的清冷描绘得淋漓尽致。

暗喻:“A metaphor,like a simile,also makes a comparison between two unlike elements;but unlike a simile,this comparison is implied rather than stated.”(胡壮麟,2001)

隐喻的运用普遍存在于唐诗中。诗人通过隐喻的运用使诗文意境更加引人入胜。

比如李白的诗句“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就是一个典型的隐喻。“拂”本来也是属于人的动作,只有人才可以有意识的去“拂”去尘土或者其它的东西,但是在诗句中“春风”也可以“拂”,这显然是把“春风”吹拂的动作与人“拂”的动作做的相似的比较,通过比较,把人的动作运用到无生命的春风上,使春风具有了生命,使诗句活了起来。另外,“浓”也是隐喻的使用。“浓”是表征液体浓度的形容词,但诗人把“浓”用来形容“露华”,说明露水的丰沛与晶莹,表现了牡丹花在露水中娇艳欲滴的美景。这显然也是隐喻的用法。

转喻:“Metonymy is also a figurative use of language. As metaphor means the transport of ideas in Greek,metonymy means a change of name.”(胡壮麟,2001)根据胡壮麟的定义,转喻是用另一个名称来指代同一个事物。

杜甫的名诗《春望》中,诗人用“烽火”代指战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烽火是战争时用的信号,有烽火的地方就有战争。诗人没有直接写战争,因为“战争”是很笼统的概念,无法给人以强烈的感觉。相反,烽火虽然只是战争中使用的信号,但是“火”恰恰能使人感到惊恐、紧张,从而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诗中,诗人用烽火来代指战争,不仅说明了战中的无情,也道出了战争中人们的恐慌、无助、紧张。

提喻:“Synecdoche refers to using the name of part of an object to talk about the whole thing,and vice versa.”(胡壮麟,2001)

唐诗中的提喻也比比皆是。例如,曹松的名句“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中“万骨”就是提喻。诗句用“万骨”来代指“成千上万的将士”,指出一人的成功建立在千万将士的牺牲的基础之上。诗句用“万骨”代指阵亡的将士,使白森森的枯骨展现在读者面前。“封侯”原本是令人兴奋的事,但是如果是建立在白骨的基础之上,恐怕这件喜事不免带上了一种悲剧色彩。因此,白森森的“万骨”给诗句增加了悲剧气氛,使人读起来感觉到的是辛酸而不是封侯的喜悦。

除了以上所举的修辞手法之外,唐诗中还有其他的修辞手法。比如:互文、反复、夸张。

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诗歌更加生动,更加具有感染力,也正是因为如此,很多的诗歌才得以流传,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

三、总结

本文运用西方文体学的几种分析方法对唐诗进行了粗浅的分析,可见中国的诗歌在韵律与修辞手法上与西方的文学形式有很大的相似性。所以,在进行中国诗歌分析时,可以采用西方文体学的某些方法。其它诸如,诗歌的意境,诗歌的形式,以及其他文学体裁也可以运用西方文体学的分析方法进行分析,本文在此不一一赘述。

【参考文献】

[1] Richards,I.A. 1936. 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 New York: OUP.

[2] Thornborrow,Joanna.﹠Wareing,Shan. Patterns in Language: Stylistics for Students of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3]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4] 王守元. 英语文体学要略[M]. 济南: 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0.

[5] 张秀国. 英语修辞学[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猜你喜欢
文体学韵律唐诗
唐诗写柳之妙
春夜讲唐诗记
唐诗里的日与月之争
《语料库翻译文体学》评介
春天的韵律
基于阅读韵律的高中英语默读朗读教学实践
韵律之美——小黄村
唐诗赏读
韵律
近期认知研究对戏剧文体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