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芳
【摘要】《醒世姻缘传》是我国明清之际的一部长篇白话小说,崇儒尚佛,以佛助儒是其鲜明的思想结构特征。作品以因果报应为框架,描写了一个冤冤相报的两世姻缘的故事。由于作家对社会现实进行了详尽而深刻的描写,因此作品囊括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醒世姻缘传》中的神道教化始终遵循着儒家的思想传统。在晚明儒道佛三教合一的观念背景下,在小说神道设教崇佛尚道的文学时尚中,《醒世姻缘传》从儒家理性立场出发,用神不尚神,体现出一份坚守传统的执着。
【关键词】《醒世姻缘传》;崇儒尚佛;因果报应;儒家思想
一、《醒世姻缘传》的崇儒尚佛思想
在我国封建社会的思想文化结构中,儒家思想是占据核心地位的统治思想,它渗透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铸造着我国民族性格和心理。除儒家思想外,另外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即为佛、道。汉末佛道兴起以后,中国封建社会思想文化的主体便是以儒家为核心,由儒、道、佛三家形成的共同体。这种思想文化结构的格局基本保持到了清末。中国古代小说也体现着儒、道、佛三位一体的思想、不过儒、道、佛在每一时期每一部小说中并非份量相等,或则体现为以儒为主,佛、道为辅,或则儒、道、佛三家互溶,或则主要宣传佛、道,不一而足。 作于明末清初的《醒世姻缘传》虽有道家思想,但崇儒尚佛,以佛助儒思想更为明显。
《醒世姻缘传》的崇儒思想突出地表现在通过肯定伦理道德型正面形象和否定伦理道德型负面形象来表明对儒家伦理道德的呼唤与追求。晁夫人是作品中少见而又位置显要的正面形象。她善良仁慈,悲天悯人:拯救了落入歪人之手的孤儿小琏哥和饱受虎狼儿女欺凌的寡母陈师娘。她仗义疏财,颇有义举:她曾经不计私仇,分田睦族,灾荒之年,贱粜赈饥。她柔弱恭顺,在丈夫面前,她智勇威严,对付族中歪人。作者让晁夫人在其漫长的105岁生涯中,竭尽全力奉行着儒家的伦理、道德观,维护着长幼尊卑秩序,遵守着仁义道德原则,并因好事做尽而成为峄山圣母。这样一个完闰美无缺的理想型人物,她的所作所为无不是对儒家思想的实践,她实际上就是儒家伦理道德观念的化身。文中直接间接的赞美评价及完美的结局安排,可见作者对这个伦理道德型正面人物的赞美热爱,而晁夫人所拥有的巨大的感染力量正是作家崇儒用心所在。作品还塑造了众多的负面形象:贪官污吏,劣绅恶少,赌徒庸医,懦夫泼妇。作者在具体事件的描绘中,刻划了他们种种不合伦理道德规范的劣行。为官者奸诈不仁,如晁思孝克扣朝庭内帑,害得多户倾家荡产。为吏者贪酷,如典吏拓之图上门勒索犯人家属。为师者不作表帅,如汪为露。晚辈忤逆、不孝长辈,如素姐气死婆婆、父亲。为道者贪财好色,如张道士之流。这些人物均为令人厌恶与不满的反面角色,作者实是在以儒家的仁义、孝悌、诚信、上下尊卑等道德伦理作为衡量尺度,说明诸种人是不仁、不义、不忠、不孝、不顺的,他们违背了在等级秩序中本应恪守的伦理道德规范,作者对种种人的劣行所流露的直接或间接的批判与揭露恰恰从另一个角度表明了对儒家思想的崇扬。
二、《醒世姻缘传》的因果报应观念
因果报应思想起源于佛教的“三世两重因果说”。《醒世姻缘传》整部作品都采用果报故事的传统叙事模式,通过这样的表层叙事模式传达出一个深层的伦理信条:即善恶必受报应。《醒世姻缘传》以因果报轮回为线索贯穿两世姻缘。前22回为前世姻缘,叙述武城县纨绔子弟晁源在围场打猎时射杀一只仙狐,又因其父钻营成功而暴富,买娼妓珍哥为妾,纵情声色,宠妾虐妻。导致嫡妻计氏悲愤自杀,埋下祸根。由此引起人命官司,珍哥入狱,在这期间晁源又与皮匠之妻成奸在事发现场被皮匠杀死。23回以后为今世姻缘,晁源转生为绣江县狄姓富户之子,名希陈,娶仙狐转生的薛素姐为妻,薛素姐对他棒打箭射,百般折磨,甚至还去官府诬告其谋反,狄希陈不堪忍受停妻再娶。在京城娶计氏托生的童寄姐为妻,寄姐同样对他百般折磨,且逼死了由珍哥转生的丫头珍珠,致使家反宅乱,亲亡官失,后来狄希陈经高人指点。在颂读了万遍《金刚经》后才解除宿孽。
《醒世姻缘传》的因果报应模式呈现为两种基本构架相同,但各有特征的形态。首先,它作为全书的中心事件存在,这就是晃源、狄希陈的两世姻缘。其次,是穿插在中心事件进程中的十多个具有相对完整性的短篇报应故事,诸如,武城县令胡某贪赃枉法,背生天报疮而死;秀才麻从吾作恶多端,忘恩负义,最后恶死;农民晃思才抢夺寡妇的绝户产,不得善终;厨子尤聪糟蹋粮食,被天雷延毙,等等。作家利用因果报应模式,显然是希望达到两个目的:一,用因果报应说明人生命运、事件的终极原因。狄希陈的痛苦婚姻,被说成是前世虐待妻子、射死仙狐种下的恶果。在这里,常同时掺和着宿命论的说教。二,用果报不爽的遭遇,强调善恶终会有报,劝善惩恶。晃夫人被作为因行善获得好报的人物;武城知县、严列星、麻从吾、汪为露、祁伯常、尤厨子、晃思才、单于民等的下场,都证明行恶难逃天罚。只是有的人现世受报,如胡知县;有的人罪祸及于儿孙、如单于民。各种各样的果报故事包含了非常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触及到大量的社会矛盾。以上两方面归结为一点,就是为了使“世人从此开悟,遂使恶念不生,众善奉行”,“有裨风化”。因此,《醒世姻缘传》尽管采用了因果报应模式,但其思想意义远远超越了果报观念,更不是宣扬佛家教义。作者以因果报应模式为叙事构架,安排了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画卷,广泛地真实地反映了时代面貌。
《醒世姻缘传》作者在叙述各种报应事件时,具有明确的善恶评价标准。这标准主要是从维护封建观念、封建秩序的立场出发,以儒家思想为依据,同时在某些方面体现了民族传统的道德观念和伦理规范。例如,提倡“仁政”,以贪赃枉法的胡知县的下场,表达对贪官酷吏的谴责。称赞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互爱、济弱扶贫,在秀才祁伯常、汪为露惨死的结局中,寄寓对见利忘义丑恶行为的鞭答。
三、《醒世姻缘传》中的夫妇关系与儒家的家庭伦理
儒家学者非常关注夫妇之间的关系。夫妇关系的和谐,是儒家学者的理想。儒家学者认为,在夫妇关系中,丈夫处于主导地位,是妻子的天,丈夫应该作风正派,在各方面成为妻子的榜样;妻子处于从属地位,应该听从丈夫的意志,维护丈夫的尊严。
《醒世姻缘传》以晁源与妻子计氏、妾小珍哥的前世姻缘和狄希陈与妻子薛素姐、妾童寄姐的今世姻缘为故事框架来展开故事情节。在《醒世姻缘传》中,狄希陈与薛素姐的关系:女强男弱,阴阳颠倒。他俩之间被描绘成了一对“生死冤家”薛素姐是来向狄希陈索命的,必然要对狄希陈施加种种虐待。如果抛开两人婚姻的这种因果报应的框架,薛素姐厌恶狄希陈也有一些现实的原因。首先,狄希陈各方面的素质不高,薛素姐根本瞧不上他。狄希陈从小资质驽钝,淘气异常,四五行书,先生总教了他够三十遍,他一句也念不上来(第33回)。其次,狄希陈为情不专,是薛素姐厌恶他的又一原因。狄希陈婚前就与妓女孙兰姬来往,婚后又把孙兰姬赠送的汗巾。当这些东西被薛素姐发现后,素姐醋劲大发,严厉审问狄希陈。但每次薛素姐审问拷打狄希陈时,他不但不敢还手,而且不敢逃走,任由素姐施行暴力。从狄希陈与薛素姐的夫妇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出传统的理想的家庭关系已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新的更加合理的家庭伦理秩序还没有建立起来。再如狄希陈与童寄姐的关系:因爱生恨,爱恨交加。童寄姐与狄希陈的婚姻是自由恋爱的,两个人在婚前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情基础,原为情意相投,后来才结了夫妇,你恩我爱,也可以称得和好。
从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醒世姻缘传》中的晁源宠妾虐妻,导致妻子自杀;狄希陈宁愿遭受妻子薛素姐的重重虐待,也不肯休妻;狄希陈受到童寄姐的虐待,仍然甘之如饴。他们都与儒家理想的夫妇关系差之甚远。另外,在《醒世姻缘传》中,男人“惧内”已经不是个别现象,而是一种普遍现象。《醒世姻缘传》中惧内现象的流行,反映了女性在家庭中地位的提高,也反映了男性对女性权威地位的承认与肯定。
青春岁月2015年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