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李公子救蛇获称心》故事的主题研究

2017-03-21 10:23万波
北方文学·下旬 2016年11期
关键词:主题

万波

摘要:因果报应观念在中国古代社会由来己久,其带有强烈的意识依附力和道德归属感。《李公子救蛇获称心》的故事类型就是典型的因果报恩的故事类型,整个故事的演变过程始终没有脱离这一主题,这种基本故事主题已经融入中国古代小说的创作之中,表达的是中国人对惩恶扬善愿望的普遍社会心理,也体现反映作者对社会价值观的规劝和教化。

关键词:《李公子救蛇获称心》;主题;因果报应;故事流变

“三言二拍”反应因果报应的故事类型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李公子救蛇获称心》就是在历代救蛇获报恩的故事基础不断丰富完善的结果,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关注的重心也由怪异题材向人世故事转移的趋势,故事的题材选取和辑录由混杂型到情的张扬、再到性的宣扬、直至理的劝解方向转变。因果报应类型的故事如《闹阴司司马貌断狱》《游酆都胡母迪吟诗》《计押番金鳗惨祸》《桂员外途穷忏悔》《李公子救蛇获称心》等。救蛇获报恩这一主题包含了丰富的社会文化、故事演变的内容与小说故事情节、角色的变化都有相通的地方,在整个故事流变过程中因果报应始终是故事的核心内容,情节的不断丰富和角色的增加都是为了更好的彰显这一主题,因果报应的宿命论思想与佛教的三世因果观、道教的承负说相融合形成了普遍的文化心理具有典型的道德教化作用。人们在潜意识中运用因果报应的思想来处理现实社会面临的问题。

一、《李公子救蛇获称心》故事流传

《李公子救蛇获称心》的故事原型是以朱蛇的故事为原型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其实为唐代牛僧孺传奇集《玄怪录》,后来在流传过程中亡佚。到了宋代叶庭珪所撰中型类书《海录碎事》卷二十二下“杂虫门”收“朱浚元”[1]992条记载此处是出于《幽怪录》。《海录碎事》现流传于世的有三个刻本,明万历卓显清刻本、明万历沛国刘凤本和日本文化十五年花朝覆刻本。三者其实记录的“朱浚元”条云大致相同,细微对比其实又有所区别。卓显卿刻本记:“有人得朱蛇放之后来致谢補进士朱浚元”,而刘凤本和花朝覆刻本中“朱蛇”为“朱虵”。其实“虵”为“蛇”之异体。“補进士朱浚元”中的“補”《故训汇纂》:“唐人好以它名標榜官”,所以可以看出“補”就是称的意思。宋代的的文言小说集《绀珠集》里面记载的内容与唐代朱蛇故事大致相同,但内容情节上增加了“云姐”这个人物,而且增加了云姐为其探得试题从而及第这样一个情节。这里可以看出“朱浚元”与“云姐”两个单独的角色之间开始有了密切的联系,两件事连起来其实已经形成的一个简单的故事。这里的救蛇者是没有固定的姓名和身份介绍,只是称有人得到朱蛇然后将其放走,一个自称进士朱浚元的人来致谢。留下的女子云姐帮这个人进考场探得试题从而及第登科。到了刘斧所辑的《青琐高议》后集卷九《朱蛇记》,以话本体传奇的形式完整叙述了朱蛇故事。其中救蛇者有了具体的姓名为“李元”,字“百善”,朱蛇所化进士则改为“朱浚”,应该是由《玄怪录》中“朱浚元”演变而成。时间是在北宋年间,讲述的朱浚之父安流王延请李元入殿,赠以白金及女奴云姐;在云姐窃取试题的帮助下,让李元顺利通过考试,而且云姐待六年就作诗离去。《青锁高议》里的《朱蛇记》以救蛇人李元行为贯穿全文,而且又增加了副标题“李百善救蛇登第”,故事结束后增加议曰的评述。议曰显然是作者发表议论的一段话,他认为龟蛇鱼龙是灵物所以能够报恩,从宋人的这一流行观点可以解释鱼龙报恩这一类故事流行广泛的民间文化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段话告诉我们,本篇讲述的朱蛇故事,应该是民间流传而又被这一时期人广泛接受的口头传说。另外这种对读者的教诲因其灵明知义,故需保护而不可侵犯。《警世通言》所收《计押番金鳗产祸》就是《宝文堂书目》中的宋元话本《金鳗记》,其诗就是引用李元救蛇故事,将朱蛇作为“非常物”而劝人勿害之,可见延续了《青琐高议》的思路。元代佚名志怪小说集《湖海新闻夷坚续志》前集卷二“报应门”之“恩报”[2]118亦记此事,故事情节和《青锁高议》大致相同,只是内容比较简略。而且所用的题目为“放龙获报”,题目用了“放龙获报”可以说是所救的蛇实为龙,这是首次确定了朱浚的龙子这样的一个身份。从整理的历代的文本可以发现救蛇故事的大体的故事情节和结构框架已经确定下来了。

二、故事流变过程中情节的丰富与内容的稳定

《李公子救蛇获称心》以一个完整的故事确定下来这是在明代,明代的嘉靖年间洪楩编《六十家小说》之《欹枕》下集《李元吴江救朱蛇》就已经是一个完整的救蛇故事。这也是现存的最早白话形态,为晁瑮《晁氏宝文堂书目》著录。《李元吴江救朱蛇》文本残缺,完整形式存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三十四之中,名字改变为《李公子救蛇获称心》。具体情节上加入了以孙叔敖见两头蛇杀而埋之的故事;出现了游三高祠情节,李元题诗斥范蠡为吴地仇敌。角色塑造上有增加了李元父母及仆从王安和朱蛇的哥哥等人物角色,使李元的人物关系更复杂。[3]23故事细节上朱蛇的哥哥名字直接由以前的“朱浚”改“朱伟”,身份变成为龙王长子、“朱蛇”(小郎君)之兄;女主人公的名字“云姐”改变为“称心”,身份也由龙王之女变成李元之妻,时间由六年缩短至三年,而且称心临别赠诗也与《青锁高议》云姐所作的有所区别。如:

六年于此报深思,水国鱼乡是去程。莫谓初婚又相别,都将旧爱与新人。[4]190

《李公子救蛇获称心》的称心所作的别赠诗:

三载酬恩已称心,妾身归去莫沉吟。玉华宫内浪埋雪,明月满天何处寻?[5]288

另外,添加了李元有科场落第的遭际和渴望及第的心理状况;科举考试成功后所授官职与刘斧等人所作的宋传奇是有所区别的,最后李元的官职“累官至吏部尚书”。这个故事情节在冯梦龙的《警世通言》卷二十《计押番金鳗产祸》末尾诗也出现:

李救朱蛇得美姝,孙医龙子获奇书。劝君莫害非常物,祸福冥中报不虚。[6]183

《警世通言》卷二十《计押番金鳗产祸》其实与《李公子救蛇获称心》同属于因果报应类的题材范畴,区别在于一个是善報一个是恶报。而末尾诗部分以“李救朱蛇得美姝”的善行得善报来印证计押番杀金鳗的恶行得恶果的报应。在梳理《李公子救蛇获称心》的故事来源,可以发现其有关的现存文献皆为零星或短篇记载,总体而言,与“朱蛇记”有关的现存文献皆为零星或短篇记载,涉及类书、文言小说、白话小说和亡佚杂剧等,这个故事成形以来,在演变的过程中主要是靠传奇、杂剧、话本及拟话本小说和作家的积极改造、重塑故事形态,增加人物关系,把故事情节设置的更合理等方式来流传故事;而民间中的朱蛇故事长期以来基本上保持不变,按照故事最初的形态来保存朱蛇故事,所以整个在文本在历代的流传过程中以被动接受为主,客观上也起到稳定和保存基本形态的作用,也研究者提供宝贵的原始素材。

《李公子救蛇获称心》故事内容和情节到了明代就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文本变化的梳理可以看出,该故事其实是冯梦龙原文集录洪楩编《六十家小说》里的《李元吴江救朱蛇》故事,救蛇故事也并非两人所创,而是通过历代小说家和写史的人增加和完善的结果。该故事就现在保存的形态来看,主要情节并没有发生突破性得变化,但在刘斧《青锁高议》形成完整的故事情节来看故事主题一直是以因果报应行善行获报恩来构建全篇,历代流传下来的文本也是在不断完善故事情节、故事内容和人物角色,使得整个故事到了冯梦龙笔下的《李公子救蛇获称心》更加合理和完整,当然不同时期的作者通过对归类命名、点评议论,如范成大删去云姐的诗、刘斧增加自己的议论的话、洪鞭增加多个与小说有关的人物角色等都是可以看出文本对同一故事素材的不同处理。但小说自成型以来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大体是一致的。虽然出现部分内容和情节的变化,本分文本的亡佚,但流传之中都会有辑录者做出相应的补充,这很好的保存整个故事的完整性的同时,使故事在演变和流传过程中也能得到不断的丰富。

三、故事主题因果报恩

常金莲的《六十家小说研究》的“小说”话本母题分为九类:遇妖历险、因果报应、才士不遇、男女爱情、悟道出士、复仇母题、为友赴义等故事类型。[7]143-147三言二拍存在着大量的因果报应类型的故事,《李公子救蛇获称心》就是明显的“因果报应”的母题。“因果报应”观念早在佛教传入中国以前就已经存在了,如《尚书·汤浩》里有“天道福善祸淫”,《周易·坤·文言》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说法,还有道家经典《太平经》里提到“承负说”,本土的这种说法是对行恶得善、行善得恶得社会现实上的探索,进一步丰富了果报观念。随着佛家的因果报应观念进入中土之后,佛经中的因果报应故事随之进入中国,大量的因果报应的故事也孕育而生。因果报应便成了本土小说故事的一大情节框架和思想主题。在发展过程中佛家很好的与儒道二教相融合,这种因果报应型母题故事开始融入了人生经验和儒家伦理观念而显得更加深入人心。

因果报应是冯梦龙在“三言”中着力编著的重要内容之一,这种因果报应的故事类型主题直接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方向。纵观“三言”里的故事内容,许多果报故事的主题都表现在道德劝诫方面,《李公子救蛇获称心》所体现的因果报应基本上体现了冯梦龙的编著意图。因果报应中又可分为善行得报与愚行恶报这两种类型,喻世明言中《李公子救蛇获称心》就是典型通过多行善举才能得以好报。而与之相对应的是警世通言《计押番金鳗产祸》的愚行恶报,因为偶然间得到异物没有及时放生,反而将之杀害所遭受到的恶果。这是一种恶行的人由于种种原因往往逍遥法外。如果联系到明代中后期的社会背景,也从侧面看出整个社会中儒教伦理道德和法律无法起到谴责、惩罚作用时,导致社会之中人欲横行、道德沦丧,出现的这种因果报应类小说便被当作疗救社会的药方,正如冯梦龙《喻世明言》序言中借助佛教因果报应观劝诫世人一样,人们只有在忍耐顺从,默结善缘以求来日善果,实现人生的救篤。虽然因果报应中的因和果都会带有强烈的偶然性和艺术的夸张性,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真实存在,但从心里的角度去审视当时的心态,他们对于因果报应是极度渴求的。冯梦龙有意将“喻世”、“醒世”、“警世”一类的命名方式就是最好的体现。《李公子救蛇获称心》所体现的“报应本无私”,却是从“积善逢善”的角度立论,所以小说的结尾诗云:“恻隐仁慈行善事,自然天降福星临。”这既是作者对自己的警示,也是对当时社会人们的期许和希望。

综上,通过整理了“救蛇报恩”这一主题在历代流传与其叙事结构的差异,就不难解释《李公子救蛇获称心》叙事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不符合逻辑的地方,这是在整个文本流传和改编过程中所不能避免的,其中出现的一些情节的增减和人物角色的变化也是故事不断成型和完善的必然结果。作者所录《李公子救蛇获称心》是历代文本不断演变而形成的完整故事,它也反映了故事看似虚构而具有传奇色彩其实是源于生活的真实写照,体现了因果报恩的道德价值所具有的积极意义也只值得肯定的,这也是该故事能经历历代的演变经久不衰而仍流传至今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宋]叶庭珪.海录碎事[M].北京:中华书局,2002:992.

[2][元]湖海新闻夷坚续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6:118.

[3]汪泽:朱蛇记故事文本流变與文化分析[J].天中文刊,2015(02).23.

[4][宋] 刘斧.青琐高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05):190.

[5][明]冯梦龙.喻世明言[M].长沙:岳麓书社,1989 (01):288.

[6][明]冯梦龙.警世通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11):183.

[7]常金莲:六十家小说研究[M].济南:齐鲁出版社,2008(09):143-147.

猜你喜欢
主题
主位理论与篇章理解
服务
主题区域环境创设浅析
让主题与环境结合,让环境与幼儿对话
新诗发生“差异说”:现代汉诗的一个身份
浅谈中国侠文化背景下的武侠电影
《风雨哈佛路》的主题评析与文化解读
浅析古诗词教学中意象教学的策略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
岩井俊二的青春片摭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