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要做个“有心人”

2015-11-02 08:54邓美琴
关键词:听课有心人反思

邓美琴

摘 要:笔者通过平时的观察,在此对三种不正确的听课现象做简要阐述,并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听课;问题;反思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8-080-1

“听课”是一线教师的一种最为直接的学习方式,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很多学校还明文规定教师每学期要完成多少节课的听课任务,想以此促进教师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但这样的“好心”往往没有得到“好报”,在很多老师的眼里,听课是一项“作业”,是一种形式。事实上,如果听课方法不对,不专心投入,听课将流于形式,成为一个“苦差事”,不仅没有收获,而且还浪费时间。以下笔者就自己观察到的听课的不正确现象谈一些自己的粗浅想法。

现象一:脚踩西瓜皮——听课前没有目的性

外出听课,常常不知执教者教什么,很少有教师事先探听授课的主题,事先作番思考,只是到了听课时间坐进教室而已。

分析:

连人家教什么都不知,听课者的头脑就是空白的,基本上是属于一个接受者,不会有比较和判断能力。这种空着脑袋听课的结果只能顺着执教者的思路知道个来龙去脉,看到一些表面的形式,根本就无法判断执教者处理教材是否科学、艺术,也无法判断他的思想是否站得住脚。

对策:有备而听

听课前要做好准备工作,事先了解执教者要教的内容,把教材找来预习一下,找找本课的重点、难点、疑点,同时自己设想一下,假如让我教这个内容,准备怎样去教。这样,听课时就会有期待,期待将执教者对教材的处理方式与自己的做对比,期待难点处的巧妙处理等,自己该学习什么也就十分清晰。如果能了解与钻研一下与之相关的理论知识,温习一下相关的资料,效果会更好。

现象二:眉毛胡子一把抓——听课时没有重点

听课时记录上课的程序极为细致,甚至记下了讲课老师的每一句话,教师的过渡性语言、提问语言、即兴式语言,以及每一次的板书,每个学生的发言,均一一记录。

分析:

这些听课时忙于记录的大部分是无效信息,从这么详细的记录中看不到执教者、听课教师、学生的表情、行为,很难想象课堂的学习气氛,也无从看到教师的机智和学生的生成。却因忙于记录而忽略了课堂的动人细节,听课者即时的独特思考也会稍纵即逝。

对策:择要而记

听课没必要记录全部的教学过程,应摒弃其中的糟粕部分,记下执教者上课的经典内容,记下课堂的动人细节,记下自己的即兴判断,记下自己一闪而过的想法,从而获得更多有价值的信息,便于课后对课堂教学进行深入思考,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得到提升。如果你特别喜欢某个老师(如特级教师)的课,不妨可以借用一些轻便易行的辅助手段,如录音笔、MP3、MP4等,利用它们的录音功能把课录下来,听后就可以反复地、细致地研究执教者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细节。

现象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听课后没有总结

由于教师工作本身的繁杂,或仅仅迫于学校管理和外在压力去听课,听课后常常把听课本甩在一边,置之不理,下课铃声响起,就当作听课任务的完成,听课变成了无数次的机械重复。

分析:

听课后将听课笔记弃之一旁,把听课当作一项不得不去完成的任务,而不是一种需要珍惜的权利。可想而知,自然只是数量的增加,只是瞬间的激动,不会增长自己的学问或者丰富自己的见识。下课铃声的响起,意味着一堂课的结束,但并不代表听课者听课任务的完成。听课犹如欣赏艺术作品,听课者在欣赏完之后,如果不及时有效地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总结出来,就会大大降低听课的作用和效果。

对策:听后有思

听课后不能一听了之,要对照听课笔记品味执教者的课堂教学,进行反复琢磨,揣摩执教者对教学过程设计的匠心独具,思考到课堂背后的一些深层次的东西,并结合自己听课前、听课时的想法,把执教者的思想与自己的思想进行一次碰撞,然后去粗取精,移植其中的思想,改进自己的教学。只要善于思考,即使听到一堂比较逊色的课,还是可以从中获得很多。

一段时间后对自己的听课笔记进行一次提炼综合,将听课笔记中记录的教师的课堂教学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从中寻找一些共性的、对教学有帮助或起警示作用的做法,理解会更深入,收获会更大。

“听课”看似简单,实则大有学问。它不仅要求你用“耳朵”去听,用“眼睛”去看,更重要的是用“心灵”去思考。我们需要练就的其实就是思考的自觉,有了这样的自觉,我们就会处处留心。做一个听课的“有心人”,我们的眼睛就会变得敏锐起来,教学理念会在听课中升华,教研能力会在听课中加强,技能技巧会在听课中产生,业务水平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

猜你喜欢
听课有心人反思
揭佳怡: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陈靖璇 做传统文化的有心人
做英语学习中的有心人
浅析小学高年级数学学习
根据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特点进行有效评课
如何提高学生高中语文课堂听课的能力
移动版教学督导听课评价系统建设初探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