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琳琳
【摘要】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要求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内在潜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本文对中小学音乐特长生的培养策略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 特长生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199-01
在音乐特长生培养中,怎样才能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专长,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呢?下面,本文就针对以上问题进行深入探究。
一、设计和开发适合特长生的音乐教材
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系统的音乐教育体系,让学生掌握系统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在任何基础课程中,都会有较为系统的知识与技能体系,所以,对于音乐特长生来说,必须设计和开发适合特长生的系统音乐教材,这是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基本需求,也是促进学生不断发展的必然条件。但是从目前出版社出版的音乐教材来看,音乐知识与技能对于特长生来说稍嫌浅薄,不利于深层次挖掘学生的学习动力。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不断为学生提供新的知识,才能给予学生新的刺激,促使学生努力追求和探索。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好奇心是驱使学生努力探究与学习的最佳动力,因此,为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和学生需求自主编制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声乐》、《乐理》、《视唱》等教材,作为国家统编艺术类教材的补充,适当提高音乐知识和技能的难度,充分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通过歌唱及基本乐理知识的讲授与训练,提高学生基本功和歌唱技巧,培养学生独立视唱的技能,深入挖掘学生的音乐记忆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节奏感,巩固学生的基本功和基本能力。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学习音乐的重要性,巩固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表现能力、鉴赏能力、创造能力,为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奠定基础。
二、根据学生实际制定科学的培养计划
任何教学都要有科学合理的计划,音乐特长生的培养也不例外,需要教师依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计划,这在特长生培养中,不但具有很强的指导性,而且是不断优化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教学和训练计划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学期教学计划、每月教学计划、教学进度具体化等,都是保障学生专业技能训练的重要方法。学期教学计划可以帮助教师避免教学进度的盲目性,有助于提高教学工作的科学性,因此,教师在制定学期教学计划时,应依据学生的学习基础、接受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分别制定月计划和周计划,保证学生在相应的时间内顺利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在钢琴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布置月作业与周作业,结合学生的不同情况,灵活设置作业的难度,如果曲目的篇幅较长,需要学生用一两个月的时间完成,那么可以将其作为月作业;如果篇幅较短,能够在一两周内完成,那么可以将其作为周作业。另外,可以根据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在适当补充一些和弦、音阶、琶音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让学生互相监督、互相促进、共同完成,不但不会影响正常的教学进度,而且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
三、每一节课前都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在新课标教学背景下,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不再充当课堂教学的主体,而是要认识到自身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引导者、参与者、指导者的作用。实际上,音乐特长生培养过程,不但是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是师生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例如,在上钢琴课之前,教师要弹好每一首即将教授给学生的曲目,把握扎实的基本功,只有这样,才能将知识准确的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夯实基础知识;在上声乐课之前,教师要练好歌唱功底,科学合理的运用各种歌唱技能;在上舞蹈课之前,教师要熟练掌握各种类型的民族舞,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此外,乐理、视唱练习、欣赏等课程都是一样的,需要教师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库,便于从容回答学生问题,给予学生更好的指导。
四、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交流活动
不管是声乐、舞蹈还是乐器表演都是舞台艺术,离不开实践活动,实践是检验培养效果的最好方式,也是进一步提高学生舞台技能的重要方法。因此,教师要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音乐交流活动。一般情况下,特长生每周或每月的作业都是由教师进行检查,同学之间的交流活动并不多,导致学生的思路狭窄,思维不开阔,缺乏相应的创新性。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良好的平台,让学生经常参与实践锻炼,如:定期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鼓励学生自主编排节目,充分发挥每一位成员的特色和特长,让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总之,培养音乐特长生的过程应该是平衡的、和谐的过程,教师要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有效的培养方案,提高特长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陈俊怀.音乐特长生训练有效策略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09(12)
[2]杨爱芹.议初中音乐特长生的培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