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缺失及对策

2015-10-30 17:12周英会程守梅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5年3期
关键词: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周英会+程守梅

摘 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精神的缺失主要表现在教育方法上重视管理轻视教育、重视灌输轻视关怀;教育内容上重视政治观教育,忽视人文道德素质的培养;教育对象上重视大学生在校时的表现,忽视大学生离校后的发展情况。解决策略主要有:转变教育观念,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素质;进行制度建设,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模式。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人文关怀

DOI:10.15938/j.cnki.iper.2015.03.021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5)03-0086-03

中共十八大报告再次重申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1]然而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却依然缺少人文关怀精神。只有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们充分认识到人文关怀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性,并正视人文关怀精神缺失的现状,全面、客观地分析产生这种现状的原因,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把大学生培养成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精神缺失的表现

一般认为,人文关怀精神发端于西方的人本主义传统,其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尊重人的理性思考,关怀人的精神生活等。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人文关怀是指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心人丰富多彩的个体需求,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就是要求在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关心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状况,尊重大学生、爱护大学生,给大学生自主选择和自由思想的机会与空间。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精神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管理轻教育、重灌输轻关怀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职工作者主要包括院系辅导员、院系书记、团委工作者、学工处工作者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等。前四者往往重管理轻教育,对学生的要求就是听话、服从,忽视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正当需求。工作方法比较生硬,居高临下地使用命令的方法,影响了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往往重课堂灌输轻人文关怀。有的老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以讲授法贯穿整个教育过程,很少顾及大学生的思想情况和心理特点,缺乏对学生情感、学习与生活的关怀。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感受不到教师关注的目光,只感觉课程枯燥无味,只关心考核成绩是否及格,所以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可学可不学,学了也白学的课程。这就严重阻碍了大学生受教育的能动性和主动性的发挥,抑制了大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2.重视政治观教育、忽视人文道德素质的养成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思想教育、政治观教育、道德观教育和法律观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五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仅仅有一门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文道德素质教育的课程,这唯一的一门课的学时又在实际教学中以各种名目被一再消减。并且,在全国统编教材中关于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内容又较为薄弱,如人生观教育中只重视“生”观教育,缺少“死”观教育,价值观教育中缺少幸福观、责任观的教育,等等。其余四门课程中有三门课程主要是对大学生进行政治观教育的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生观、道德观和法律观教育,以至于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人文道德素养较低。大学生高声喧哗、乱丢垃圾、随口吐痰、公共场所吸烟、上下车拥挤不排队、文物景观上信手涂鸦、缺乏诚信和责任感等现象屡见不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果不尊重、不关心、不重视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那么学生也就难以树立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的基本价值理念。

3.重视大学生在校时的表现,忽视离校后的发展状况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大学生进行人文关怀,不仅应该重视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各种表现——获奖、违纪、贫穷、疾病等诸多情况,也应该关注大学生离校以后的生存和发展情况——是否找到工作了,是否能胜任工作等等。扶上马后送一程,往往会使自己的毕业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处理好职场的各种关系,成功以后也才更会对母校怀有感激之情。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精神缺失的原因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之所以缺少人文关怀精神主要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性质的定位存在错误认识、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缺少专业背景、高校普遍存在“重科研轻育人”错误的教育管理模式造成的。

1.部分思政 教育工作者对工作性质定位错误,缺少对大学生主体地位的足够尊重

多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往往把自己的工作定位在对大学生进行日常管理方面,而不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更不用说对大学生的个体进行以尊重、爱护、帮助、指导为主要内容的人文关怀了。学生本是学校的灵魂和永恒的主人,但他们在大学中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得到普遍的尊重。现实存在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双方地位的不平等是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缺少人文关怀精神的重要因素。

2.部分思政教育工作者缺少专业背景,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难以得到普遍的认同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为数众多,除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线专任教师普遍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背景以外,其他多数教育者不具备专业背景和相关的学习经历,导致他们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内容陈旧、方法欠妥,难以认同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由较多非专业人员组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造成了缺乏人本关怀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环境。此外,部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责任心较差,仅仅把教师的职业当做一种谋生的手段,虽然工作表面看来积极努力,关心的却不过是评职称、晋升行政职务、赚取课时费等等个人利益,缺少对大学生生存状况最基本的关注和尊重。

3.部分高校异化大学精神,急功近利的教育模式扼杀了人本关怀精神生长的摇篮

“关怀精神”本是大学精神的主旨,但是当下某些大学急功近利的教育模式把大学变成了职场训练营,把自己的作用仅仅定位于帮助学生获得知识与能力,督促学生运用知识和能力寻求职业,异化了大学的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和关怀精神。其恶果就是导致大学出现“重科研轻育人”错误的教育管理模式,“重科研轻育人”的直接体现就是教育者职称的评定标准过多地强调了科研成绩、干部的选拔过多地注重人际关系,忽视教育者对大学生心灵成长方面所做的工作,甚至完全不参考学生对教育者的评价意见。在这样的考评机制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然难以树立对大学生进行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

三、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策略

英国的大教育家纽曼说:“大学不培养政治家,不培养作家,也不培养工程师,大学首先培养的是灵魂健全的,到达博雅高度的,即具有完整人格的人。”[2]大学要培养具有完整人格的人,就必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注重人文关怀,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队伍建设,规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模式,做好制度建设等工作。

1.转变教育观念,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教育观念是19世纪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的“三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书本中心)理论,注重和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和单方面的主体性,忽视学生在自身品德发展中的主体作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提倡和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件)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了全面的部署,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是指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与发展作为最高的目标,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3]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以人为本”特指“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本”就是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主动性的发挥,给他们以平等参与的机会;就是要把学生当人看,重视学生正当的生理和心理欲求,让他们能充分地认识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进而对自我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完成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2.注重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素质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的建设着重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要选拔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背景的专门人才从事本项工作。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主体,不仅数量大,而且密切接触学生,因此,提高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素质首当其冲。实际上,辅导员本身就是政治辅导员,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少有辅导员是出身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他们也往往把辅导员的工作理解为就是对大学生进行日常管理,忽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政治观教育、道德观教育和法治观教育。院系党支部书记、团委、学工处的工作者也较少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背景,致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堪忧。所以,选拔具有专业背景的人才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至关重要。二是要对在任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有效的专业培训。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专业培训的机会和形式还是非常多的,但是很多参加培训的人员往往把学习当成了休闲、娱乐、结交人脉的机会,所以各种培训往往流于形式,委派学校没少花钱,但学习效果并不理想。所以,不仅要给予非专业出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以提高的机会,更要进行有效的考核和管理。另外,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教育者首先要自我教育、自我提高,才能教育人、提高人、影响人、感染人。

3.进行制度建设,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模式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进行人文关怀,不仅需要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和搞好教育者的队伍建设,同时需要营造良好的培育人文关怀精神的制度环境,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模式。

(1)设立对教育者的全面评价机制 建立起对教育者进行全面考评的有效机制,是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精神缺失的制度保障。具体做法可以参考美国大学要求教师利用专业为社会做公益的方法。利用专业为社会做公益是美国大学教师职称评定过程中的硬性规定,参评教师必须提供为社会做公益的记录,否则无缘职称晋升。鉴于此,我国大学进行职称评定和干部绩效考核标准中应考虑添加对大学生进行人文关怀的条件,增加学生对于教育者和管理者的评价意见。

(2)设立生活指导委员会,全面关怀大学生的成长 生活指导是美国在20世纪出现的一种德育思潮,具有四个特征:“(1)以个人为指导对象;(2)以增强自我指示能力为目的;(3)给予内在激发性的援助;(4)以广泛的生活为指导领域。”[4]生活指导就是全面关怀大学生的成长,涉及学生和社会需求的方方面面,如学习、健康、人格、道德、交际、职业等等。所以,建议我国大学设立生活指导委员会,给予大学生精神层面的各种援助,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需要明确的是,生活指导的范围远远大于心理咨询的范围,所以,不能以心理咨询代替生活指导。

(3)设立校友会,关注毕业生生活和职业动态 校友会的作用不仅仅在于获得捐款、增加学校的软实力、笼络社会名人,它还有一项重要的功能,就是要帮助毕业生离校以后的生活和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如果说生活指导委员会是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的人文关怀组织,那么,校友会就是对已经毕业离校的学生进行的人文关怀的机构。这种人文关怀不仅体现在帮助毕业生联系工作、处理职场各种关系,还体现在帮助毕业生解决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诸多方面。校友会是对大学生持续一生的人文关怀机构,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的人文关怀力量是巨大的,具有普及型、持续性、针对性的特点。

参考文献

[1] 党的十八大报告(全文)[EB/OL].新华网.[2012-11-19].http://www.xj.xinhuanet.com/2012-11/19/c_113722546_6.htm.

[2] 袁贵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J].求是,2005(22):23.

[3] 周濂.2012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开学典礼致辞[EB/OL].百度文库. [2012-09-18].http://wenku.baidu.com/view/5a664cd

4240c844769eaee0e.html

[4] 苏振芳.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74.

[责任编辑:庞 达]

猜你喜欢
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对员工的人文关怀,是预防工伤事故的重要手段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论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研究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