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师期望相关研究的述评

2015-10-27 01:39:16田倩倩
亚太教育 2015年27期
关键词:学习行为

关于教师期望相关研究的述评

文/田倩倩

摘要:在教师教学过程中,教师期望不仅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更深层次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以及学习态度,长远上会对学生产生从学业成绩到学习情感的影响。关于教师期望的相关研究不断深入,主要集中在相关理论研究、教师期望形成的影响因素研究以及教师期望的相关策略研究。

关键词:教师期望;教师期望效应;学习行为

作者简介:田倩倩(1990—),女,山西临汾人,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研究生,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9-0284-01

基金项目:2014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促进西北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教师交流长效机制研究”(14XJC880001);2014年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甘肃民族地区义务教育教师交流长效机制研究”(14YB044)研究成果之一

最早在1948年,罗伯特·黙顿提出了“自我实现预言”的概念,1968年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完成了在奥克学校进行的“皮格马利翁”实验,正式提出“教师期望”这个概念。教师期望就是教师在了解学生有关资料与其他信息后,教师基于个人的态度、价值观念、人格特质以及与学生互动交流经验的基础上对学生的相关信息进行加工与理解,进而对学生现在与未来可能达到的学业表现、行为表现以及内在发展形成相对稳定的期望与评价。

一、关于教师期望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关于教师期望理论的研究

关于教师期望理论模型的建构,国外相关研究比较多,而国内则略显空白。自1968年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在其实验结果“教师积极的期望可以促进学生智力大幅发展”的结果公布以后,就吸引了很多研究者加入该领域研究的大潮,虽然也受到来自各方面的质疑与争议,但是,更多研究结果的呈现证实了教师期望在教学过程中的确发挥着难以想象的效力,并且通过探讨教师期望如何发生其作用,逐渐形成了比较丰富的关于教师期望作用机制的理论模型。如罗森塔尔的四因素中介模型,他认为教师积极期望可以通过以下和谐的气氛、教师对学生的反馈、教师的输入以及输出四个途径途径来影响学生;古德和布洛菲教师期望课堂传递过程模式,从教师期望的形成到课堂发挥作用以及后期学生的表现等表明了教师期望在课堂传递过程在课堂中可能是怎样进行的情况;库珀的期望交流模型重点强调了教师的控制以及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在教师期望作用过程的作用。除了以上理论模型外,Jussim(1991)的反应建构模式,布朗(Braun,1987)的理论模式,之后Braun又重新提出“教师期望与学习者输出的中介循环过程”,其类似于 Darley 和 Fazio(1980)的理论模式。

(二)关于教师期望形成的影响因素研究

国外很多学者认为教师期望的信息来源主要在于学生方面,也就是说教师期望的信息来源主要是学生的学业信息。之后的研究表明教师个人特征以及教师与学生交往的环境等其他因素也影响着教师期望的形成。也有学者如劳登巴什认为,情境因素也会影响教师期望的形成。①国内在对教师期望如何形成的描述上,同样是对学生信息的关注更多,学生信息有测验成绩、学习态度、智力水平、家长职业、社会经济地位以及兄弟姐妹的情况、姓名、性别、民族等。教师期望的形成除了主要来源于学生个体特征、学业成绩以及性格特征等各方面信息以外,教师自身的认知评价以及教师关于人才与学生的观念也影响着教师期望以及期望水平的形成。

(三)关于教师期望的相关策略研究

国外关于教师期望传递策略的研究:相关策略研究既包括教师形成积极期望的建议,又包括教师转变消极期望为积极期望的策略探究。国外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是很少的,只有最近Christine M.Rubie-Davies(2014)进行了关于教师积极期望的干预研究或者行动研究,从而使得教师积极期望的形成得以模式化。②

二、研究述评

综上所述,国外关于教师期望理论的研究比国内的相关研究要丰富很多,而国内的相关研究仍局限于对国外研究成果的翻译与借鉴,总体来说关于教师期望的研究还需进一步深入。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期望传递过程的理论模式仍需要完善。国外具有代表性的几种理论模式都具有各自的优点,但是彼此之间却也呈现着一定的互补性,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关于教师期望的研究还需要放置于一个动态发展的整体环境中,从整体视角中呈现出具体的因素。我国国内的研究则需要基于我国学校教师、学生等人口的本土化特点,进行本土化的研究,以期形成我国本土化的教师期望理论。第二,关于教师期望的形成过程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因为只有明确教师消极期望如何形成,才有可能将其转变为积极期望。对教师期望形成过程中教师心理加工过程的进一步探索,不仅能为教师提供一个“镜我”的反省与借鉴,还可以帮助研究者或者其他人员有针对性的干预教师期望的形成过程,同时结合学生角度去探索教师形成积极期望、调整消极期望的可行性策略。第三,关于教师期望如何发挥作用的过程仍需深入了解。教师期望的具体传递途径以及整个过程的呈现与解释还需要进一步细化,也就是说结果性研究过多,但是却甚少有过程性的研究,尤其要关注到学生对察觉到的教师期望水平的理解与反应,从而为教师形成积极期望并且正确传递积极期望提供一个理论和实践上的共同支撑。第四,关于教师期望的干预研究。这也是国内外共同面临的研究空白,这不仅包括对教师消极期望的改变,还有如何在行动中帮助教师形成积极期望,这样的行动研究是具有很大的实践意义的,不仅可以在行动过程中改变教师的消极期望,而且在具体的行动以后还可以进一步反思和完善教师期望的相关理论。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注解:

① 徐小荣.教师期望的课堂传递机制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4

②Christine M.Rubie-Davies a, Elizabeth R.Peterson b , Chris G.Sibley b , Robert Rosenthal c.A teacher expectation intervention: Modeling the practices of high expectation teachers.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40(2015) 72-85

参考文献:

(美)古德(Good,T.L.),(美)布罗菲(Brophy,J.E.)著;陶志琼,王凤,邓晓芳译.透视课堂.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1.

(美)罗森塔尔等著;唐晓杰等译.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教师期望与学生智力发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王青.教师期望与教育公平.教育探索,2005(7).

猜你喜欢
学习行为
近五年我国高职学生学习行为现状研究评述
大数据思维下教学过程数据分析及应用研究
基于学习行为数据的在线学习时间规律探析
edx平台教育大数据的学习行为分析与预测
网络远程教育学习行为及效果的分析研究
关注学生的“学”,从设置学习活动开始
虚拟现实环境中远程学习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慕课环境下的学习者
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8:05:39
浅析“胡格教学模式”下的学生学习行为
考试周刊(2016年64期)2016-09-22 06:30:09
公开课与常态课学生学习心理和行为的表现分析
考试周刊(2016年60期)2016-08-23 17:1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