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中家庭因素与大学适应性的调查与分析
文/齐云鹤王嘉男张亚楠
作者简介:齐云鹤(1983.2—),男,汉族,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9-0287-01
引言
现代高等教育研究中对于大学生适应能力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优秀的大学适应性可以使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与生活方式。家庭作为最基本的社会单元,家庭因素对大学生适应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为了揭示大学生适应性与家庭关系之间的联系,我们对大学生家庭因素与大学生适应性之间的联系进行调查。为大学生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提高大学教育工作者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与有效性。
1.调查研究方法
1.1 调查对象
以某工科机电类专业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80份,回收有效问卷76份,有效回收率为95.0%;其中最小者17岁,最大者22岁;以男性为多性别比为18:1(72:4);来自农村和城市的生源基本均衡,均为38人。调查的学生分为A组和B组,且A组相较于 B组在大学生活中表现出了更好的学习适应性。
1.2 调查内容
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前由辅导员向学生讲解调查的意义和填写调查问卷的要求,问卷当场收回。为提高问卷的真实性,减少学生答题时的顾虑造成的偏差,答卷采用不记名方式。A组与B组分开答题,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个人背景资料、家庭关系亲密度、大学生活适应性表现及相关心理状态自我评价等。
1.3 调查方法
应用自行编制的《家庭关系与适应性调查问卷》(以下简称问卷)。除去学生基本信息,问卷包括49个问题,每个问题只选取一个答案,来描述最符合自己想法和实际情况的答案,问卷实行4级评分制:总是(4分)、经常(3分)、偶尔(2分)、从不(1分)。对比AB两组的答题情况分析并得出结论。
1.4 数据处理方法
量表回收后统一编号,用SPSS软件包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两组大学生适应性情况差异
表1 两组学生学习适应性对比情况
正如前文所述,我们在组织填写调查问卷的时候,特意选取了在进入大学后学习适应性较高的A组,以及学习适应性较差的B组,而调查的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表1针对学习适应性的一些表现和态度进行调查。从表1可以看出,代表学习适应性较差的问题,即表1中No.1-No.4,B组学生得分明显高于A组学生,尤其是问题No.3中A组得分为1.61,而B组得分为2.80,两组的平均分相差高达1.19分,以及问题No.4,两组的平均分相差0.9分,都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别。代表学习适应性较好的问题,即表1中No.5-No.7,A组学生所得的平均分高于B组学生,并且差值均高于0.5。
2.2大学生与父母交流状况差异
表2 两组学生与父母交流情况
表2中的问题针对学生和父母的交流情况进行调查,旨在探究其与学习适应性之间的联系。表中问题,代表了学生与父母交流的积极因素,A组学生的前5题的平均分均高于B组学生,这表明可以与父母建立良好交流,能得到父母更多关心对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有所帮助,但也说明A组的学生对家庭的依赖程度更高。
3.讨论与建议
从本次调查结果能够看出,良好的家庭关系及人际交往能力与较好的学习适应性之间是有着积极的联系的。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学习适应性较差的同学,其人际交往方面也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指导。
另外,我们可以看到,父母的处事方式、家庭氛围都会对孩子的性格及能力的形成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父母应多采用鼓励和尊重的教育方式对待孩子,学生更加倾向于向父母倾诉,并可以帮助学生进入大学后以积极自信的态度,更快的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本调查同时也启发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对家庭不和睦甚至家庭残缺的学生施加更多关心,对待学生应当选用更加温和、循循善诱的方式,而不要采取过于生硬、严格或强迫式的方式。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校学生工作专项)《家庭亲子关系对学生个性成长影响的研究》(项目编号:12544115)的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