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
习近平同志多次表示,他很喜欢苏轼的这一句话。历史上有很多类似教训:唐代开元盛世,玄宗却丧失进取心,骄傲怠惰、沉溺享乐,终致“安史之乱”;清朝康乾盛世,朝野却扬扬得意于文治武功,奢靡腐化、放松吏治,转而走向嘉道中落。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组织,生存和发展最主要的威胁,往往不是突如其来的重大灾难与变故,而恰恰是那些不易察觉、缓慢积累起来的倦怠与松懈。正因此,习近平同志才不断提醒各级领导干部,要“智者见于未萌”,深谋远虑、治于未病。经略将来,如何做到?也就像习近平同志所说,“对已经看得清的方面,要深入研判、早做谋划、从容应对;对暂时难以看清的方面,要密切跟踪、未雨绸缪、灵活应对。”
释义:
出自于(北宋)苏轼《晁错论》: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起而强为之,则天下狃于治平之安,而不吾信。惟仁人君子豪杰之士,为能出身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大功。此固非勉强期月之间,而苟以求名者之所能也。天下治平,无故而发大难之端;吾发之,吾能收之,然后有以辞于天下。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使他人任其责,则天下之祸,必集于我。
《晁错论》为北宋文学家苏轼于嘉祐五年至六年(1060—1061年)写的一篇人物评传,评论的是西汉初年景帝时期的政治改革家晁错。这篇文章总结了汉景帝削藩失败是晃错被杀的原因。但作者认为,晁错被杀,固然有七国叛乱给景帝造成的压力以及受到政敌中伤等原因,更重要的却是晁错自己缺乏坚强的意志和临危不惧的精神,才给政敌提供了攻击他的机会。
上面这段话为《晁错论》的首段,作者开门见山提出论点:天下的祸患,最不能挽回的,莫过于表面上社会安定无事,实际上却存在着不安定因素。起句看似虚写,实则暗指汉景帝时国泰民安中潜藏着隐患。接着,作者围绕“患”字,从“坐”、“起”两方面进行分说。“坐观其变”而不对祸乱采取措施,那么祸乱就会发展到无可挽回的地步;“起而强为之”而不等待时机,也同样不能保持治平安定的局面。作者所说的“起而强为之”,即指晃错削藩。下面,文章又引出“仁人君子豪杰之士”的作为,与晃错进行对比,提出仁人君子、豪杰之士应“出身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大功”的主张,点出了晁错改革失败的真正原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