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娜
摘 要:进行小学数学教学一定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动口畅所欲言;让学生动手,明探究原理;动脑,让学生拓展思维;从学习中找到快乐、主动获取知识、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学”数学的乐趣。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主体性 动口 动脑 动手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10B-0062-01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优化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活学生创新,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感受数学的乐趣,积极地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本文以人教版教材为例,结合几年来数学课堂教学实践,展开有效发挥学生主体性、构建快乐数学课堂的探究。
一、动口——要让学生畅所欲言
新课标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应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把话语权交给学生。数学课上充分调动学生说话的积极性,既符合小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又是学生构建新知发展思维的有效途径。
如在教学《退位减法》时,我的做法是让学生尝试讲算理,具体说思路,讨论评价方法,在加强说的训练中,学生由“想”升华为抽象的思维,从而达到知识的内化。
(一)尝试讲算理
课始创设情境引出例题“23 -7= ”,先让学生尝试独立口算,并说出口算的过程。此时,学生说些什么、算理的表述规不规范都不要急于作出评价,只要学生肯说就行。
(二)具体说思路
接着交流口算方法,归纳为:
1.先让学生通过摆小棒,23减7,先用小棒说明个位3减7不够减,就要拆开一捆小棒,和3根单根的小棒合成13根,从13根中去掉7根,剩下6根,再和剩下的整捆小棒合起来是16根;
2.个位3减7不够减,20减7得13根,再加上个位3得16;
3.3减7不够减,从20拿出10减7得3,加上个位3得6,最后加上10得16等等;让学生评哪种口算方法比较简便合理,并要求说出理由。同学畅所欲言,述说自己的观点,若同学之间有异议,就请他们上台辩论,发表不同的见解,说明自己的思路。
(三)讨论评价方法
组织学生讨论:这种口算方法你认为简便吗?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互相启发,取长补短,取得共识。通过以上实际操作,理解了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掌握了算理,同时培养了思维的广阔性,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实践能力。
二、动手——要让学生探究明理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通过努力解决问题、获取知识。教师再引导学生到实践中验证、到生活中运用。这样,学生对知识就会有深入的理解,各方面的素质也会得到和谐发展。例如我在教学《圆锥的认识》这节课,在教学圆锥的高测量时,先让学生明确什么叫作圆锥的高,然后提出:圆锥的高怎样测量?采取让学生小组合作的方法,先让学生动手测量立体图形的高,反馈时发现,全班学生都能用下面的两种方法测量圆锥的高:
1.量圆锥顶点到圆锥的底面圆心之间的距离。
2.用一把尺子或三角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竖直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我肯定了这两种测法,表扬了学生的聪明能干后,趁学生的余兴未尽,出示圆锥实物教具,只是鼓励学生说:“百闻不如一试,聪明的同学如果让你们动手测量,相信你们会有很多种测量方法,你们说对吗?
三、动脑——要让学生拓展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动口说、动手做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主动寻求答案。以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求异性、开放性和创造性为出发点,不断拓宽学生的思路,最大限度地张扬学生个性。
(一)大胆猜测。出示题目“先请学生猜一猜长方形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系”。然后请学生大胆说一说。学生各抒己见,头头是道。通过猜测诱导学生求异,激活学生的思维。
(二)灵活开放。实践证明,如果只按课本授课,只要求学生寻找一种答案,这样训练出来的学生就可能思想僵化,思路狭窄。本课通过“猜想——实验——发现——验证——总结——应用”的方法,利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各种长方形。使学生明白“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这些都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拓展。
(三)锐意创新。在本课的结尾,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老师的办公室的桌子上有一块玻璃,昨天不小心被打破了,面积是24平方分米,如果现在要配一块玻璃,你帮老师想一想,有几种方法。学生新奇大胆的想法特别多,别出心裁的想象令人赞叹不已。编题练习为学生提供了思维舞台,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整理,发展创新能力。
只有让学生“动”起来,接受“活”的教育,闪烁“活”的思维,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才能从中找到快乐、主动获取知识、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和“做”数学的乐趣。
参考文献:
[1]]陈静.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J].福建教育,2014,(6).
[2]周杰.发挥学生主体性,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5,(3).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5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