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久平
【摘要】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参与积极性高能有效激发学生主动意识,提高学习效率,正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这一基本理念,也受到众多语文教师青睐,笔者亦属此中一员。笔者在本文中就小学语文教学中“表演”的运用展开了一些探究。
【关键词】 小学 语文教学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07-052-0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参与积极性高能有效激发学生主动意识,提高学习效率,正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这一基本理念,也受到众多语文教师青睐,我亦属此中一员。
当然,任何一种特定的教学或指导学习方式都只能适应特定的内容需要,否则,将是东施效颦,弄巧成拙;而且,良法需要良用,不然,一定是花拳绣腿,中看不中用。在语文教学中使用表演法也不例外。
据此,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揣摩,有下面几点体会:
一、选准“剧本”
非常明显,语文教学中,并非所用的教育内容都适用表演法来指导学生学习,能成为我们的“剧本”的内容必须具有两个特点:
1.可表演性。即一些能通过表情、语言、体态等表现出其形成特征和本质含义的词、句,以及具有一定故事情节和矛盾冲突的文章。
2.有表演的必要性。即,不通过表演则不能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如在教学“心急如焚”一词时,除了要求学生通过查字典了解其含义,指导学生把词语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即课文中领悟外,还可指导学生把“心急如焚”一词表演出来,一则加深理解,二则还可借此指导学生观察同学表演并写观察日记,以培养其观察能力、写作能力,采用表演的方式是有必要的。相反,一位老师在教学生学习《植物妈妈有办法》一文时,对苍耳妈妈的办法设计了一个表演,让一个学生扮小兔子跑过去,把苍耳丢在他身上,对这一设计之必要性,我认为是值得商榷的。
二、遍挑“演员”
此处“遍”之意为“全”,“挑”之意为“选”,即以学生为演员,坚持“人人参与,各得其所”的原则。
在一定的教学周期内,让每个学生都能当“演员”,那么,当他(她)自己是“演员”时,细心揣摩“剧本”自不待言,即使自己是观众时,也会认真研究他人的表演,以作自己的借鉴。如此一来,可有效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另一方面,找“演员”不可信手拣来,必须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避其短,用其长,不同的表演内容和不同的角色选择适宜表演的不同学生,比如,某个学生木讷,但他(她)可能面部表情丰富,不妨在学习一些表现人的情绪、情感、性格的词句时,让他(她)表演一下表情;某个学生学习成绩差又爱调皮捣蛋,但胆大能出众,也许他(她)正是“主角”的佳选;某个学生表情、动作表演方面都没有长处,但他(她)朗诵方面还不错,那就让他当当“配音演员”。各得其所,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并以他们的成功激发他们的自信与兴趣,又以各自的直观表现帮助其他同学理解学习内容。
三、精心“导”演
在运用表演法进行语文教学中,成功地表演对“演员”、“观众”的学习都有重大而积极的意义,相反,拙劣的表演不仅反映了表演者的缺陷,而且,可能导致对“观众”的误导,因此,教师必须精心“导”演。
一要导“理解”。要求在学生表演前,对表演的内容必须有一个正确的初步理解,以消除表演的盲目性。二要导“表演”。教师要对学生怎样进行表演给予必须的指导,使他们善于把自己的理解和独特体验形诸于直观形式。三要导“演评”。即指导学生对同学,对自己的表演进行评价,以便更准确、更深刻地理解学习的内容。
四、学当“编演”
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可以放手让他们自编自演。任何角色要表演出色,莫过于自己去深入体会,全面了解角色基本情况。如在开展《做地球的小卫士》主题中队活动中,学生先收集大量有关资料,深入了解有关知识。在活动中,学生能体会角色的变化而做到情真意切。这样,既在活动的准备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表演能力。
五、生选“角色”
一个班,学生差异性较大,那么,教师要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多角度,多层次的满足每个学生的需要。同时,对于综合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应多给些鼓励,多给些机会,让他们体验成功,以此促进学生的发展。
把表演溶入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生动的环境中,实现了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轨,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乐学,体验到学习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