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河峰 张 芳 王天喜 卢建路 冀 强
(1 河南省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泌尿外科,河南 焦作 454001;2 河南省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肿瘤内科,河南 焦作 454001)
腺性膀胱炎实施尿道电切辅以吡柔比星膀胱灌注疗法的临床研究
闫河峰1张 芳2王天喜1卢建路1冀 强1
(1 河南省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泌尿外科,河南 焦作 454001;2 河南省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肿瘤内科,河南 焦作 454001)
目的 研究腺性膀胱炎实施尿道电切辅以吡柔比星膀胱灌注疗法的临床疗效。方法参照组患者实施经尿道膀胱电切治疗,临床组在参照组基础上应用吡柔比星实施膀胱灌注治疗。治疗结束后比照两组总有效率,术后并发症情况。同时实施12个月的随访,观察两组复发及发生膀胱占位情况。结果 临床组总有效率为91.18%,显著高于参照组的70.59%。两组排尿困难及尿液外渗发生情况无显著差异,临床组血尿及膀胱刺激征例数显著高于参照组。临床组其总并发率也显著高于参照组。临床组随访期复发率为13.24%,显著高于参照组的36.76%。两组随访期均无膀胱恶变。结论腺性膀胱炎实施尿道电切辅以吡柔比星膀胱灌注疗法虽然比单纯手术治疗可显著增加一定的术后并发症,但是患者可耐受,可显著降低腺性膀胱炎复发风险,更具有临床价值。
腺性膀胱炎;等离子电切;吡柔比星
在临床上,腺性膀胱炎其确切的致病机制目前尚无法被医学界阐明。诸多学者都认为,泌尿系统炎性反应或其他诱因首先会诱发异常刺激,对膀胱造成常年的慢性刺激,最终使膀胱黏膜腺发生炎性异常上皮化生[1],进而诱发本病。近年来,腺性膀胱炎的患者群逐年扩充,而中青年女性为该患者群的主体比例人群。实际上,腺性膀胱炎作为慢性炎症,若是无法得到及时的干预,很可能会诱发组织细胞恶性增殖,诱发膀胱癌。在本病的治疗上,药物及外科手术为主要应对方式。而我院近年来也特展开了腺性膀胱炎的临床专项研究,应用尿道电切辅以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本病,疗效确切,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遴选病例均为我院2011年5月至2012年11月确诊并收治的腺性膀胱炎患者,合计136例,其中男58例、女78例。患者的年龄在24~42岁,平均年龄(31.4±3.2)岁。患者的病程在1~31个月,平均病程(9.5±2.6)个月。全部病例在尿频、尿急、尿痛、下腹痛、血尿等症状上均有程度不一的体现。按照病理分型划分,20例系慢性炎症型、103例为滤泡样病变、7例系乳头状瘤、6例其膀胱黏膜未见异常改变。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临床组和参照组,每组68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病理分型等比照无显著差异(P>0.05),故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1.2.1参照组:本组患者需摆置膀胱截石位,为其实施腰麻联合及硬膜外麻醉,部分患者则实施连续硬膜外麻醉。而后应用经尿道等离子体双极电切镜,设定参数为80 W的电凝功率及140 W的电切功率。经尿道置入电刀后,针对术野下可见的全部病变黏膜极其周围1 cm的正常黏膜组织实施全面电切,电切深度必须深入黏膜下层,直至膀胱壁的浅肌层。若是患者同时伴发前列腺增生应同期为其实施增生前列腺组织电切切除。手术完成后实施细致的膀胱冲洗并进行三腔尿管留置以实施术后引流。一般7 d即可拔除引流管。
1.2.2临床组:本组在参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之上,为其实施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每次应用剂量为50 mg,兑入20 mL生理盐水中灌注到膀胱内,每次治疗间隔7 d,合计治疗6次。6次完成后延长至每隔30 d治疗1次,继续治疗6次。治疗结束后比照两组总有效率,术后并发症情况。同时实施12个月的随访,观察两组复发及发生膀胱占位情况。
1.3疗效标准:①治愈,膀胱刺激征完全不发生,尿液色质正常,复查膀胱黏膜病理检查未见细胞异常增生;②显效:膀胱刺激征大体消失,血尿极其少见,复查膀胱黏膜病理检查未见细胞异常增生;③有效:膀胱刺激征有所缓解,血尿极其少见,复查膀胱黏膜病理检查可见仍有少许组织异常增生;④无效:未有效标准或炎症持续恶化。此外,本次研究中腺性膀胱炎复发标准设定为术后已达到治愈及显效标准,6个月后复查病理再次确诊腺性膀胱炎。恶变标准也根据术后6个月的膀胱黏膜病理结果来判定。
1.4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应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为卡方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临床组总有效率为91.18%,显著高于参照组的70.59%(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2两组治疗后并发症情况比较:两组排尿困难及尿液外渗发生情况无显著差异(P>0.05),临床组血尿及膀胱刺激征例数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临床组其总并发率也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见表2。
2.3两组复发及恶变情况比较:临床组在随访期间病情复发率为13.24%,显著高于参照组的36.76%(P<0.05)。而两组随访期实施膀胱黏膜病理复查时,均未发现罹患膀胱癌病例。见表3。
表2 两组治疗后并发症情况比较
表3 两组复发及恶变情况比较
生理学资料指出,膀胱黏膜上皮其本质上系移行上皮。而这种移行上皮一旦遭受病原微生物、尿液异常成分、结石摩擦或自体免疫反应等刺激诱因的作用,膀胱黏膜上皮即有功率呈化生趋势,进而形成Brunn’s上皮巢[2],最终蓄积而成为一定体积的囊肿,该囊肿形成后会有柱状上皮不断对其实施覆盖和包绕,最终形成腺体而诱发腺性膀胱炎、引发尿频、尿急、尿痛等显著的膀胱刺激征。因此可知,腺性膀胱炎系广泛性增殖增生性膀胱黏膜病变。此类患者实施膀胱镜检查,可见其膀胱腔内絮状物繁杂,且存在乳头状或滤泡状病灶。腺性膀胱炎若无法得到及时的临床干预膀胱腺性化生若不及时处理,有较高的癌变风险。在本病的治疗上,多数学者主张应先根除膀胱内固有的慢性刺激,同时将下尿路梗阻进行外科疏通,若患者伴发尿道狭窄则同期实施尿道扩张术,最后对病灶处应用抗炎或膀胱灌注治疗。
近年来,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术逐渐被临床广泛应用,并且在腺性膀胱炎的治疗上具有突出优势,其切割精度及汽化止血效果均优异,具体在于:①等离子电刀系90 ℃以下低温切割,其诱发尿道括约肌受损或输尿管口萎缩性狭窄的功率极低,顾客极大避免了异常性闭孔神经反射;②电切过程中持续应用生理盐水实施电刀及病灶处冲洗,使电切综合征诱发风险极大降低;③电刀止血迅速,大量降低止血风险、缩短手术时间,还可使膀胱穿孔功率大大降低。吡柔比星系蒽环类抗恶性肿瘤药。该药有效成分可显著抑制病变细胞DNA聚合酶的α、β链[3],使其核酸合成被阻断,最终使其细胞分裂在G2期即彻底停滞,最终发生凋亡,实施灌注后可有效杀灭膀胱内的残存异常细胞。
本次研究中,在完善实施手术切除的前提下辅以充分的化疗灌注,可将膀胱内的异常增生细胞彻底杀灭。因此,其临床疗效显著,且患者在术后其腺性膀胱炎复发功率也非常低。然而,本次研究表明,加以应用吡柔比星膀胱灌注之后,可显著提升血尿及膀胱刺激征的发生风险,此系抗恶性肿瘤药必然伴发的不良反应,临床医师应密切关注,为患者加以对症处理,缓解这些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腺性膀胱炎实施尿道电切辅以吡柔比星膀胱灌注疗法其疗效显著,但却可加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然而,这些术后不良反应依靠对症处理是可以耐受的,而应用该方案治疗后,腺性膀胱炎其复发功率可显著下降,避免了二次手术的风险,因此更具临床应用价值。
[1]马晋,范地兵.经尿道电切加膀胱药物灌注用于腺性膀胱炎的临床研究[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2,25(6):655-656.
[2]徐燕舞,吕文辉.经尿道电切术联合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腺性膀胱炎的疗效观察及护理体会[J].临床医药,2011,20(3):71-72.
[3]钱书武.经尿道电切镜电灼术加膀胱灌注治疗腺性膀胱炎的临床分析[J].医护论坛,2011,18(6):183-185.
R694.3
B
1671-8194(2015)16-007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