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质量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2015-10-21 07:24马强文
宏观质量研究 2015年2期
关键词:全要素生产率主成分分析

摘要:文章从经济增长质量评价的6个维度出发,对湖北省2000-2013年经济增长质量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自2000年以来湖北省的经济增长质量基本上呈现出稳步上升趋势,其中经济增长效率指数和经济增长结构指数一直处于缓慢下降的状态,经济增长稳定性经历了U型变化,福利变化和成果分配指数与生态环境代价指数呈现缓慢上升态势。这一时期中不利于经济增长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因素主要是经济增长效率和经济增长结构,文章据此提出提高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实现包容性增长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经济增长质量;全要素生产率;主成分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经济增长并不等于经济发展,不同的经济发展方式,决定了经济增长质量的高低。2013年亚洲开发银行首次提出包容性增长的概念,指出包容性增长即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相对立。中国政府也充分认识到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存在的显著弊端,在新的“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包容性增长的前提条件。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实现包容性增长的最终目的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湖北省作为中部崛起的重要省份,又地处长江经济带的地理中心,其发展快慢直接关系到国家战略的实现。进入新世纪以来,湖北省的综合经济实力得到了显著增强,特别是2000年至2013年期间,湖北省生产总值实现了翻两番的目标,年均实际增长11.96%,但经济增长质量却并没有随着财富总量的快速增加而同步提高,经济快速增长过程中的贫富差距拉大问题、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开始阻碍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因此,对21世纪13年来湖北省的经济增长质量进行评价研究显得十分必要,可以为准确把握湖北省经济增长质量的基本状态,进行相应的政策调整提供重要的理论和经验证据。

二、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与指标构建

经济增长质量是与经济增长的数量相对应的,具有更加丰富的内容。学术界根据研究内容与方法的不同给出不一样的分析结果,但是都承认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不必然带来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因此如何准确界定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非常关键。由于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国外学者的研究普遍将生产率的提高作为衡量经济增长质量的指标,并强调经济增长不仅包括生产量的增加,还应该包括产品质量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特别是技术进步的决定性作用。

由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伴随着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双重转型,经济增长的质量可以有多种表现方式。不同于国外学者的分析视角,国内学者对经济增长质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一是强调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内涵界定。张卓元(2005)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仅是从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而且要把自主创新能力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作为重要内容。林毅夫、苏剑(2007)从一个经济的目标增长方式是由该经济的要素禀赋结构决定出发,指出我国的目标增长方式应当是能够充分利用劳动力优势的增长方式,而不是利用不具优势的资本密集增长方式,也不必然是以自主研发来促进生产率提高的增长方式。二是从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及影响因素角度。王小鲁、樊纲、刘鹏(2009)则通过考察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发现TFP的来源在发生变化,技术进步和教育带来的人力资本质量提高正在替代劳动力数量简单扩张的作用;另一方面,政府行政管理成本的膨胀和持续降低的最终消费率阻碍了经济效率的提升。Young(2003)的研究发现,若用官方公布的数据,中国的TFP在1978-1998年年均增长率为3.0%;若用他自己的调整数据,则对应值为1.4%。除此之外,还有Hu和Khan(1997),Borensztein和Ostry(1996),张军和施少华(2003),马强文、任保平(2010)等也进行了相关的研究。这些TFP研究的结论不尽相同,原因主要在于不同的生产函数假设,不同的要素产出弹性的确定,不同的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的测量,以及测算方法上的差别。

钞小静、任保平(2011)对经济增长质量进行了系统的概念界定和维度划分,包括经济增长的结构、经济增长的稳定性、经济增长的福利变化与成果分配以及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代价4个维度,并检验了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时序变化与地区差异。本文在其研究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拓展,加入经济增长的效率与国民经济素质内容,并根据这6个维度测度湖北省2000-2013年间的经济增长质量及组成因素。

三、湖北省2000-2013年经济增长质量总体评价

(一)指标处理与数据说明

根据本文所构建的理论框架,我们从经济增长效率、经济增长的结构、经济增长的稳定性、经济增长的福利变化与成果分配、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代价与国民经济素质6个维度来对2000-2013年湖北省经济增长质量状态的时序变化进行考察。本章中经济增长质量指数涉及37个基础指标,为保持统计数据连贯性,大部分数据来自相应中国统计年鉴,个别数据由《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与《湖北统计年鉴》补充。

在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代价指数中,全要素生产率和资本生产率两个指标都涉及指标的相对变化,因而比其他数据多一年,也来自《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其中固定资本与产出指标分别以2000为基期的相应不变价格表示为真实指标值。

对于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本章选择使用潜在产出法中比较常用的Dea-Malmquist指数法对湖北省2000-2013年间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估算,以GDP作为产出指标,以资本和劳动作为投入指标,使用DEAP2.1软件求得湖北省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

(二)基础指标与方面指数的权重确定

基础指标包含正指标、逆指标和适度指标三类。根据现有文献的处理方法,我们对所有逆指标采取倒数形式使其正向化,投资率与消费率作为适度指标,则分别采用38%与60%的区间(项俊波,2008)进行正向化,然后都通过均值化方法对正向化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然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求得湖北省的经济增长质量指数值。用主成分分析进行多指标综合评价的最终目的是要给指标体系中的各指标赋予适当的权重,第一主成分综合原始数据信息的能力是最强的,因此,我们采用第一主成分来确定权重,将第一主成分系数除以其相应的特征值的平方根后所得到的单位特征向量作为基础指标的权重(见表1、表2),由此求得各方面指数,再以同样的方法计算各方面指数的权重(见表2),最终获得经济增长质量指数值。

由表1可见,经济增长质量六个方面指数的第一主成分综合原始数据信息的能力非常强,其中除了经济增长结构维度的方差贡献率低于85%经济增长结构维度第一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显著低于85%,在相应的基础指标提取了两个主成份,为了方便起见,只报告第一主成分及权重数据。之外,其他五个唯独的方差贡献率都已经超过一般要求的85%。因此,可以确定我们采用第一主成分来确定相应权重具有充分的解释力度。

运用SPSS17.0进行基于协方差的主成分分析,可得第一主成分的各基础指标变量系数向量和各基础指标相应的权重。在各基础指标的权重确定之后,我们求得各方面指数值,进而采用主成分分析获得各方面指数的权重(见表2、表3)。

由表2可见,经济增长的生态环境代价在第一主成分指数中的权重最高,为0.877,这意味着在2000-2013年间湖北经济增长质量的变化更多地体现在经济增长结的生态环境代价这一维度上。经济增长效率与经济增长结构、经济增长稳定性在经济增长质量指数中的权重分别为-0.578、-0.163和-0.09,这说明这两个维度的权重最小且都是负值,这是因为变量权重是由变量系数经特征根归一化后求得,而变量系数的相对大小与该变量方差的相对大小紧密相关。

(三)湖北省经济增长质量的测度结果

我们首先根据所得各基础指标的相应权重求得各方面指数值,然后采用同样的方法获得各方面指数的权重合成经济增长质量指数值对湖北省的经济增长质量进行综合评价,所得测度结果如表3所示。

结合表4与图1趋势图可以看出,自2000年以来湖北省的经济增长质量大致呈现出上升的态势,经济增长质量指数由最初的2000年0.9251下降到2013年4.8764。经济增长质量指数在不同阶段具体的变化趋势与生态环境代价的变动趋势基本保持一致,2000-2013年间生态环境代价方面指数由1.0649上升到3.814。这说明2000年以来湖北省经济增长质量的上升主要是由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代价指数的上升所带来的。国民经济素质、经济增长稳定性成果分配方面指标则呈现缓慢上升趋势,但因为所占权重有限,对经济增长质量的促进作用不明显。经济增长效率、经济增长结构呈现持续下滑趋势。

四、影响湖北省经济增长质量的基本因素分析

经济增长质量是指经济增长内在的性质与规律,从经济增长的过程和结果上来考察主要包括经济增长效率、经济增长结构、经济增长稳定性、福利分配、资源环境代价与国民经济素质六个维度的内容。经济增长质量的变化会影响经济增长的速度,如果增长质量稳定和上升,经济增长就具有较强的后劲,持续快速增长就有较大的潜力或可能性;如果增长质量波动和下降,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就会受到破坏,增长过程就会出现波动。同时,经济增长质量还影响着经济增长的有效性,使同样的增长速度出现不同的经济效果,表现为国民福利含量和增进程度的差别。保持较高的增长质量,是经济长期持续增长和高效增长的重要保证。影响湖北省经济增长质量的基本因素有:

(一)经济增长效率

经济增长效率对经济增长质量的贡献是负向的,2000-2013年间经济增长效率指数一直处于缓慢下降的态势,由2000年2.121降低到2013年0.356,主要原因在于资本生产率与技术效率的缓慢下降导致了经济增长效率的下降。在2004年进入重工业化阶段,资本投入过多,导致资本边际产出下降,阻碍了资本生产率的提高。技术效率下降反映了城市化水平低导致劳动力要素配置低下,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国企产权制度改革仍然不到位等阻碍技术效率提升的问题。

(二)经济增长的结构

经济增长的结构对经济增长质量指数的贡献是负向的,并与经济增长质量指数的变化趋势相反,2000-2013年间经济增长结构指数处于逐渐下降的态势,由2000年1.246降低到2013年0.779,而从各基础指标来看,只有二元对比系数、投资率、消费率与结构指数趋势接近,这表明湖北二元经济结构强度比较明显。从产业结构来看,湖北二元经济结构处于加剧阶段,第一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从0.38下降到0.29,第二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从1.95升高到2.29,但是第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呈现下降趋势,从1.31下降到1.07,而第一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则呈现上升趋势,甚至高于1,表明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过高,而第三产业发展不足。投资消费结构不合理等问题造成了经济增长结构的基础测度指标过低,从而使得经济增长结构指数降低。自从2003年进入重化工业阶段以来,湖北省产业结构一直处于失衡状态,工业比重较大而服务业比重相对偏低,而且从反映湖北省二元经济结构的几项基本指标来看,这一时期湖北省二元经济结构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转化,其中二元对比系数逐年下降,二元反差系数则出现扩大趋势。重化工业阶段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投资比重持续上升,湖北省投资消费结构也处于严重失衡的状态,这也是经济增长结构指数降低的原因。

(三)经济增长的稳定性

从表4可以看出,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对经济增长质量指数的影响是负向的。结合图4我们发现,经济波动率和城镇登记失业率的变化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曲线,相应的经济增长的稳定性也保持类似趋势。物价变动对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影响较小。因此,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作用的同时,也要不断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除了防止经济增长的大起大落之外,还应当看到就业波动对经济增长质量提高的重要性,保持就业稳定对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在经济增长的福利变化与成果分配维度中,2000-2013年间整体上升趋势明显。从各基础指标来看,人均真实GDP、城乡家庭住宅面积的显著提高促进了整体福利水平的改善,泰尔指数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体现收入分配经历差距扩大到缩小的过程。但是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出现显著下降,初次收入分配不均衡程度加大。在经济增长数量不断扩张的同时,广大人民却并没有充分享受到增长的成果,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制约着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因此,从长期来看,应该在初次分配与二次分配中都注重收入分配的平等程度,重视由利益冲突向利益和谐的转化,这将影响我国经济增长质量的进一步提高。除了要妥善处理好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之外,还应当完善社会保障和收入分配制度,注重为农村和城镇低收入者提供更好的基本公共服务。

(五)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代价

从表4中可以看出,湖北省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代价方面指数由2000年1.065上升到2013年3.814。生态环境代价指数虽然有所提升,但是经济增长远未到与资源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的阶段。从图6具体指标发现,目前中国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资源消耗的强度非常大且污染排放比较严重,靠大量消耗资源和牺牲环境来维持的高增长是一种不可取的增长方式。因此,如何通过资源利用效率的改进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为了不断提高湖北省经济发展方式的可持续性,就要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尽快转变,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就要加快推进科技进步和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就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完善自主创新激励机制。

(六)国民经济素质

在国民经济素质维度中,从图7可以看到,从2000年的0.282上升到2013年的1.573。呈现显著上升趋势,其中公路、铁路里程等基础设施的快速增加促进了国民经济素质的快速上升。科学技术支出在2010年前表现为震荡下降形态,之后则保持逐年上涨态势,公共安全支出比重则是先上升后下降,而行政支出费用所占财政支出比重下降则不利于国民经济素质的提升。从根本上看,只有通过有效降低行政支出费用,提高科学技术支出、公共安全支出,才能保证国民经济素质稳步提高。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对湖北省经济增长质量状态的测度结果表明,自2000年以来湖北省的经济增长质量基本上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再持续下降的过程,其中经济增长效率指数和国民经济素质指数一直处于缓慢下降的状态,福利变化和成果分配指数与生态环境代价指数呈现缓慢上升态势,这一时期中经济增长质量的总体下降主要是由于经济增长结构的下降趋势引致。要实现经济增长数量与质量的统一,在保持福利变化和成果分配指数与生态环境指数持续提高的基础上,还需要在以下方面作出努力: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不同的经济发展方式决定了经济增长的质量高低。从本章对湖北省经济增长效率及相关指标的考察来看,如何提高资本生产率和技术效率是关键。因此结合当前重工业化阶段的现状,应促进企业联合重组,改善资源配置,发挥规模经济优势,从而增强企业竞争力,实现企业内部经济;提高要素配置的市场化程度,减少政府干预力度,最大限度保证投入要素的优化配置,从而提高经济增长效率。

(二)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经济增长结构的优化有利于改善资源的配置状况,有助于抑制经济增长的大幅波动,从而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因此,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应当重视经济增长结构失衡的矫正,促进经济平衡发展。

从产业结构来看,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过高,而第二产业发展不足,特别是第三产业需要加快发展。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必须与发展阶段相适应,包括工业化发展的时期与人均GDP的动态变化。针对二元经济特征,加强农业劳动力人力资本的培养,打破对要素流动的限制,将有助于湖北省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从投资消费结构来看,2000年至2013年湖北投资率呈现不断上升趋势,而消费率则表现为不断下降的态势,与全国相比下降幅度更大。在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中,要考虑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阶段投资率上升和消费率下降的必然性,需要将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有效结合,从而使得投资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相适应。

(三)提高经济增长的稳定性

从湖北经济增长稳定性指标来看,城镇登记失业率指标的快速增加是导致经济增长不稳定的主要原因。因此,应该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有效地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特别是实施促进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各类所有制中小企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公共服务职能,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对全社会劳动就业状况的监测,探索建立失业预警制度,有效控制失业风险。

(四)实现包容性增长

实现经济的包容性增长的主要是为了实现公平的经济增长,达到人均福利增加与成果共同分享的目的。从湖北经济增长的福利变化与成果分配维度来看,反映成果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泰尔指数表现出逐步提高的趋势,阻碍了福利变化与成果分配指标的增加。因此,湖北在加快经济增长的同时,推动由少数人分享型的增长向全体人民分享的增长模式转变。加强对垄断行业和收入过高企业的收入监管,努力缓解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完善职工收入与经济效益同步增长机制,适时提高企业最低工资标准和企业工资指导线;继续推进国有企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参考文献:

[1]钞小静、任保平,2011:《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时序变化与地区差异》,《经济研究》第4期。

[2]林毅夫、苏剑,2007:《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管理世界》第11期。

[3]马强文、任保平,2010:《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绩效的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经济学家》第11期。

[4]项俊波,2008:《中国经济结构失衡的测度与分析》,《管理世界》第9期。

[5]王小鲁、樊纲、刘鹏,2009:《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换和增长可持续性》,《经济研究》第1期。

[6]张军、施少华,2003:《中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变动:1952-1998》,《世界经济文汇》第1期。

[7]张卓元,2005:《深化改革,推进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研究》第11期。

[8]Borensztein,E.,and Ostry,D.J,1996,“Accounting for Chinas Growth Performance”,American Economic Review,86,pp.224-228.

[9]Hu,Z.F.,and M.S.Khan,1997,“Why is China Growing So Fast?”,IMF Sta.Papers 44,pp.103-131.

[10]Young,Alwyn,2003,“Gold into Base Metals:Productivity Growth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during the Reform Period”,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111,Issue 6,pp.1220-1242.

责任编辑 汪晓清

猜你喜欢
全要素生产率主成分分析
基于NAR模型的上海市房产税规模预测
主成分分析法在大学英语写作评价中的应用
江苏省客源市场影响因素研究
SPSS在环境地球化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