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晓丹
【摘要】目的:探讨前列地尔注射液在恶性肿瘤合并糖尿病足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来我院收治的80例恶性肿瘤合并糖尿病足患者资料进行综合性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红花黄色素治疗,实验组采用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TG、TC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组血hs-CRP指标为(1.82±0.61)mg?L-1,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足背动脉内径为(1.99±0.71)mm、足背动脉血流速度为(32.9±8.7)cm?s-1,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恶性肿瘤合并糖尿病足患者治疗过程中采用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效果理想,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前列地尔注射液;恶性肿瘤合并糖尿病足;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58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191-01
恶性肿瘤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这种疾病发病率较高,且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其发病率出现上升趋势,且部分患者伴有糖尿病足,该疾病属于慢性糖尿病患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也是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前列地尔注射液在恶性肿瘤合并糖尿病足患者中广为使用,并取得阶段性进展[1]。为了探讨前列地尔注射液在恶性肿瘤合并糖尿病足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对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来我院收治的80例恶性肿瘤合并糖尿病足患者资料进行综合性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来我院收治的80例恶性肿瘤合并糖尿病足患者资料进行综合性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有患者40例,男29例,女11例,年龄为(34~69)岁,平均年龄为(51.5±1.1)岁,患者从发病到入院治疗时间为(1~15)周,平均时间为(6.1±1.8)周;对照组有患者40例,男21例,女19例,患者年龄为(21~66)岁,平均年龄为(39.7±1.3)岁,患者从发病到入院时间为(1.2~16.5)周,平均时间为(5.6±1.1)周。患者对治疗方案、护理措施等有知情权,患者年龄、病程等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入选患者均进行恶性肿瘤、血糖控制等基础治疗,对照组采用红花黄色素治疗,方法如下:根据患者临床症状、病史等静脉滴注100mg红花黄色素注射液治疗(北京四环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31011)混合250ml生理盐水,每天1次,连续使用2周。
实验组采用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方法如下:根据患者临床症状、病史等静脉滴注15ug前列地尔注射液(北京四环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30820)混合250ml生理盐水,每天1次,连续使用2周。
1.3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均治疗2周后观察两组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三酰甘油、总胆固醇水平;采用多普勒超声检测患足足被动脉内径和血流速度等指标。
1.4统计学方法
相关数据用SPSS16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并行卡方检验,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TG、TC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组血hs-CRP指标为(1.82±0.61)mg·L-1,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讨论
恶性肿瘤合并糖尿病足在临床上比较常见,患者发病后临床症状明显,患者如果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治疗将会诱发其他疾病,严重患者将威胁其生命。近年来,前列地尔注射液在恶性肿瘤合并糖尿病足患者中广为使用,并且疗效确切。本次研究中,实验组血hs-CRP指标为(1.82±0.61)mg?L-1,低于對照组(P<0.05),这个结果和相关研究[2]结果类似。该药物和其他药物相比优势较多,前列地尔从大的角度来说属于是一种具有扩张血管、抗血小板聚集等生物作用的前列腺素物质,药物中PGE1能够增加人体血管平滑肌细胞内的环磷酸腺苷水平,而后者则能够在人体内产生平滑肌细胞舒张效应的第一信使,从而能够发挥扩张血管等多重功效;而药物中PGE1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主要是通过降低人体内血小板的高反应性以及血栓素A2水平,进而抑制血小板活化以及改善患者红细胞的应变能力。同时,前列第二还能够激活人体内活脂蛋白酶以及增强甘油三酯水解水平来有效的抑制血管内血栓等形成,成那个人能够改善患者微循环,提高患者临床疗效。本次研究中,实验组足背动脉内径为(1.99±0.71)mm、足背动脉血流速度为(32.9±8.7)cm?s-1,高于对照组(P<0.05),这个结果和相关研究[3]结果类似。
综上所述,恶性肿瘤合并糖尿病足患者治疗过程中采用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效果理想,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周燕萍,廖勇.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糖尿病足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4):402-404.
[2]蔡景英,周曼,代贵凤,等.高压氧并足疡平软膏治疗糖尿病足[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1,33(1):77-78.
[3]李莎,吕丽芳,钟晓卫.糖尿病足相关危险因素10年调查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8):2539-2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