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珍
【摘要】目的:分析手术室护理干预对开放性四肢骨折术切口感染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2月至2012年11月到我院进行开放性四肢骨折手术的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全部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其中优质组70例,使用综合性手术室护理措施,对照组50例,使用一般护理,并对两组患者护理后的感染率和切口愈合状况进行对比。结果:使用综合性手术室护理措施护理的优质组患者出现感染率为5.4%,低于对照组感染率20.0%,切口愈合状况也明显优于对照组,其效果具有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经过数据对比结果来看,优质组患者经过综合性手术室护理后,伤口的感染率明显降低,伤口的愈合速度也比较快,值得推广使用在开放性四肢骨折手术患者的临床护理。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开放性四肢骨折术;切口感染
【中图分类号】R278.3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114-01
1.资料與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2月至2012年11月到我院进行开放性四肢骨折手术的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全部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其中优质组70例,男性患者42例,女性患者28例,平均年龄为(45.2±3.0),优质组患者中30例患者存在胫骨腓骨骨折,21例患者存在股骨骨折患者,9患者存在尺桡骨骨折,10例患者存在肱骨骨折;对照组50例,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18例,平均年龄为(43.3±3.1),优质组患者中15例患者存在胫骨腓骨骨折,10例患者存在股骨骨折患者,12患者存在尺桡骨骨折,13例患者存在肱骨骨折。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和骨折位置存在差异性较小,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可进行对比。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使用一般护理方法,进行手术前为患者注射抗生素,为手术切口周围常规性的备皮。并在患者切口四周实施消毒步骤,控制消毒范围在患者伤口四周的15厘米处。
1.2.2优质组
对优质组患者使用综合性手术室护理措施,具体方法如下:
①术前沟通。开放性四肢骨折手术属于急诊手术,需要护理人员积极与患者交流和沟通,根据患者不同年龄和文化程度,采用具有针对性的讲解方式向患者介绍手术的步骤和方式,以及实施手术的原因等,并告知患者需要实行的麻醉方式、进行手术的环境和实行手术的必要性等,让患者尽量减除对手术产生的恐惧感,安抚患者心中的焦虑和不安,维持稳定的情绪能增加患者应对手术的信心;
②手术中的无菌操作。医护人员应该坚持无菌操作的手术观念,保持手术物品和器械的清洁,合理利用手术新技术,采用新式的洗手方式,确保手术过程的无菌和卫生;
③改善消毒方式。患者在进行手术前需要对患者切口周围进行消毒,为保证患者的消毒效果更有效,首先应利用乙醇对患者的切口周围存在的污渍进行清洁,再使用生理盐水加上碘伏溶液、苯扎溴铵溶液、氯已定、聚维酮碘、肥皂液、抗生素和双氧水对切口周围进行消毒和清洁,从而有效减小患者手术出现感染的概率;
④术中护理。患者在进行手术的过程中,保证手术室的温度保持在23摄氏度左右,并将冲洗液和输注液的温度进行加温,保持在37摄氏度左右,随时做好患者的保暖工作。
⑤术后护理。患者实行手术之后,为帮助患者促进血液循环,减少患肢肿胀的情况出现,医护人员应叮嘱患者选择健侧卧位或者平卧的姿势,并利用软枕抬高患者的患肢的高度[1]。
1.3疗效评定标准
①甲级痊愈:患者经过护理后手术切口未出现异常变化,愈合速度也比较快;②乙级愈合:患者经过护理后的切口出现轻微的异常,出现血肿、红肿等情况,但没有化脓,;③丙级愈合:患者经过护理后,手术切口出现化脓情况,并逐渐加重需要进行针对性治疗[2]。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计算,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2,进行检验,P<0.05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使用综合性手术室护理措施护理的优质组患者出现感染率为5.7%,低于对照组感染率20.0%,切口愈合状况也明显优于对照组,其效果具有明显差异性(P<0.05)。如表1。
参考文献
[1]吴海英,全日红,蔡亚娜.手术室护理干预对预防胃肠道手术切口感染效果观察[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03):34-53.
[2]龚喜雪,卢梅芳.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与手术室护理干预[J].中国医药导报.2011(03):67-98.
[3]程少霞,蒋敏,刘标英,聂琼瑛,萧肖兰,李素春.动态条件下洁净手术室污染状况与相关因素分析[J].护理研究.2011(20):11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