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校思政课与中学德育课相衔接的途径

2015-10-21 20:00赵刚邵希芸
新西部下半月 2015年2期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自主学习

赵刚 邵希芸

本文为延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编号:2014:6号)研究成果

【摘 要】 自主学习视阈下高校思政课与中学德育课衔接途径是:进一步细化大中小学德育的目标和内容;推进中学和大学德育课程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的螺旋式上升;实现德育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功能递进。

【关键词】 自主学习;高校思政课;中学德育课;衔接途径

自主学习一般是指学生在教育者的指导下,自主地制定学习计划和学习内容,突显了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高校思政课与中学德育课内容重复明显,再加上外部环境的影响,使当代的大学生自主学习思政课的兴趣不高。为扭转这样的局面,搞好高校思政课与中学德育课的衔接是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笔者以高校“基础”课为例,来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

一、进一步细化大中小学德育的目标和内容

“05方案”规定:“基础”课主要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基础”课以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为核心,使其与中学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有着必然的联系。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都是一个人从小到大各阶段必经历的受教育内容,然而,“迄今为止,我国的学校德育课程尚未制定出整体性的大中小学德育课程标准”,“对纵向德育课程衔接生态构建缺乏足够重视”。[1]就以最近的《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来看,大中小学德育目标和内容的划定还是存在着目标不清楚、内容重复性问题,如在小学德育目标上是“初步培养起”五爱情感;中学德育目标是“初步形成”共同理想、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而大学德育目标是“引导确立”共同理想和爱国主义、为人民服务精神等,从语言表述上看像是能够区别大中小学的德育目标,然而执行起来的德育边界还是不明确的,难度也非常大。而在德育内容上大中小学趋同的比较多,特别是中学和大学的德育教育内容趋同的更明显,如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法制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都是共而有之。

我国划定大中小学德育目标和内容,依据的是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特点,是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从大中小学各阶段教育和学生身心实际出发制定的,其科学性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当前,在思考德育目标和划定德育内容时应积极借鉴古今中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公民教育理论是西方流传甚广的教育思想,这一教育思想能够拓展我国德育教育的视野,深化德育目标和丰富德育内容。“公民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公民教育包括道德伦理、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狭义的公民教育只强调政治上的权利和义务”。[2]公民教育即是指政治教育也是指社会的常识性教育,在我国中学阶段的德育目标之中,就曾明确规定要培养学生“逐步形成公民意识”,[3]那么,到了大学阶段公民意识教育就应该成为德育教育的重要目标。

在公民教育的目标下,“基础”课的教育内容应该进行适当的调整,道德教育既要注重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教育,更要注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民道德规范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既要注重历史上的爱国主义和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又要注重公民的国民精神教育。在人生、理想、信念教育中要有公民的自由平等教育、人的尊严和人权等人道主义教育。在法制教育中,除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法律规范教育外,还应有反暴力恐怖、反吸毒、反色情、反艾滋病等公民常识教育,在社会生活中,违背这些公民常识性守则不仅是道德问题,更应是法律问题。“基础”课体现公民教育目标,是要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出发筛选教育内容,是要以学生为本设定教育内容,更要紧密结合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时代特点和基本国情来选定公民教育内容,这将是一项系统的工程。

二、做好中学和大学德育课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的螺旋式上升

要想真正解决大中小学德育课教材体系的重复性问题,关键是做好大中小学德育课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的螺旋式上升。如果从德育教育螺旋式上升的科学要求来看,“基础”课教材体系相比较中学德育课教材体系至少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基础”课教材内容过多,面面俱到,重复着从小学中学一直就讲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三观教育、甚至是文明礼貌教育。二是,“基础”课教材没有做到与中学教材的有机衔接,中学教材图文并茂、贴近生活,能让人轻松愉快地阅读,而“基础”课教材是纯理论性读物,重理论指导、轻实例列举,教材内容抽象空洞,可读性缺失。从我们的教学实践来看,“基础”课的教材体系可进行三个方面的改进,其一,要进一步融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内容,当前,思想道德修养仅讲共同理想、爱国主义、人生价值、传统道德思想的内涵、意义和应该怎么做,很少讲违背这些思想道德修养而受到的惩罚,即:违反道德的后果如何,现实中违反道德问题基本上都是违反法律的问题,从这一点来看,道德教育内容和法律教育内容是能够融合在一起的。其二,“基础”课中的德育理论演绎固然很重要,但在多媒体、信息爆炸化的时代,这种重理论、轻实例的叙述方式很难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可采取夹叙夾议的写作方式,或者是提纲挈领、暗埋实例的设问方式进行教材编写,这或许更符合21世纪大学生的“口味”。其三,要做好教材内容的“加”与“舍”,2013版“基础”课教材只设七章,可谓已做到了“精”,这好像是不能再“舍”了,其实不然,为了做到与中学德育课的衔接,要“舍”掉中学德育课中已告之学生死记硬背的知识点,而要“加”如何实现这些德育理论的途径,如:在中学德育课之中早就告诉学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的共同理想”,那么,在“基础”课“理想与信念”章节就要告诉学生“为什么”是这个理想和“如何实现”这个理想。又如,在“爱国主义”章节中要“舍”掉爱国主义的一般阐述,而要“加”在新时期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区别等内容。

“基础”课教材体系的螺旋式上升,要充分体现在教师的教学体系之中。通常上“基础”课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采用专题式或问题式教学,需要注意的基本点是:既要尊重教材体系的科学真理性,又要紧密结合实践对德育理论的挑战性;既要看到教材体系的现实应用性,又要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的道德需要。我们在“基础”课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中尝试过问题式教学法,打破一章中各节的限制,采用层层设问的方式演绎和讲解授课内容。问题式讲授能够保持教材体系的原貌,又能增加教师的教学理解,是比较好的授课形式。专题式讲授是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的至高境界,真正开好不易。

三、做好德育实践活动内容和功能的递进

德育实践活动是施教者基于一定的社会要求,将道德理论有目的地内化为受教育者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过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是高校德育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要与高校其他德育实践相联系、相促进,又要与中学德育实践活动相区别。

德育实践活动内容要紧密围绕着德育目标而设定,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曾出台规定,小学的德育实践活动要体现生动性、趣味性, 动手动脑, 丰富情感体验的特点;中学的德育实践活动要体现知识性强、吸引力大、参与度高, 开阔视野、促进思考的特点;大学的德育实践活动要体现政治性、思想性, 与学生成长成才紧密联系的特点。这些规定体现了递进式的德育实践活动要求,然而,当前大中小学的德育实践活动却都存在着严重的形式主义倾向。在高校,德育实践活动内容必须要突出政治性和思想性,这是大学与中学德育实践活动相区别的关键所在。“基础”课的特点是重视道德养成和法律规范教育,因此,德育实践活动的内容要紧密结合课程特点,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教育实践活动, 不断提高大学生道德自律的意识和能力,比较成熟的实践活动内容是:邀请道德模范做事迹报告、成功企業家进课堂讲座、志愿者服务、法制讲座和模拟法庭等。设计实践活动要有主题、方案,实践后要有学生讨论或总结报告,在地方德育资源丰富的高校,还要紧密结合当地的地域特色、民族特色来开展德育实践活动。搞好德育实践活动的主导是教师,教师要将政治性和思想性设计到实践活动之中。搞好德育实践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在积极参加德育实践,积极进行思想解剖和积极完成自我认识转化。

德育实践活动功能也即是德育实践的效果,由于德育教育可量化的指标生硬和偏少,所以,各高校在德育实践活动中普遍重视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而忽略了考察德育实践活动的效果。“基础”课在评估德育实践活动时,首先要评估实践活动与“基础”课课程性质的关系,不能开展像中小学那种“走马观花”“流水式”的实践活动,树立实践活动的科学性,就能形成实践活动的科学动机,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其次,要评估大学生参加德育实践的效果,做定量分析相对简单(如是否交实践报告),较难的是做定性分析,可采取学生课堂发言的形式进行定性分析,还可以运用长效的评估机制,在“基础”课后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德育实践中进行跟踪动态评估。最后,要进行“基础”课德育实践活动的总结,系统分析德育实践活动主导者、德育实践过程、德育实践效果的结构和功能,包括主导者能力素质的高与低,过程的设计、运作和优化,以及二因素与德育实践效果的内在联系等。总之,德育实践活动的功能是德育目标和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德育教育的螺旋式上升,德育实践活动的功能也必须循序渐进。

【参考文献】

[1] 张居永.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学德育课衔接生态建设[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8(4)344.

[2] 蓝顺德.公民教育的内涵[M].台北:复文图书出版社,1986.35.

[3] 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教社政[2005]11号.

【作者简介】

赵 刚(1971-)男,吉林镇赉人,延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教育.

邵希芸(1972-)女,黑龙江林口人,硕士,延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高校思政课自主学习
“中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探析
十年磨一剑:思政课教学改革发展综述
“翻转课堂”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网络考试: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的新取向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翻转模式在“液压与气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践行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
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