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丁 潘崇仁
【摘要】“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最新的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涵盖生态、文化、历史等内容的乡村旅游,做了前所未有的浓墨重彩的描摹。要让农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价值。扶持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景观旅游村镇,打造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休闲产品。本文对目前乡村景观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乡村景观;本土文化;特色景观
引 言
从2004年至2015年,中央连续十一年聚焦“三农”,今年的主题是《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改革创新”成为关键词。回顾洞头在美丽乡村的建设过程中,从2011《洞头县美丽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确定以来,一直不遗余力的贯彻中央、省市的相关精神,特别是2013年审批通过了《“桃源洞头,风情渔村”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在2014年完成了美丽乡村精品线的创建,雄辩的事实证明洞头县在美丽乡村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一、 乡村景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 乡村景观缺乏科学的前期定位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长期以来都是用别人的结果作为自己行动的范本,往往忽视了自身的实际条件,城乡全面发展被现代化和经济发展、招商引资绑架,乡村生活被功能区绑架,乡村机理被异域的和建成的模式、以及缺乏自信的非本土文化观绑架,自然和乡村被城市经济绑架。
作为长期工作在设计院一线的一名建筑师,有着一直困扰自己的隐忧:源于中国的、源于本土的“风景园林和景观”设计与社会需求形成鲜明对比;臆想的历史与文化传承观到处泛滥;科研院所和专业学院为社会输送的专类人才,往往唯西方论,唯城市论。方案美不胜收,却因缺乏对乡村实地的探索与研究,落地实施的科学性难以达到。
(二) 乡村景观的建设投资缺乏统筹
美丽乡村的建设,从目前的实践结果来看,大致有三种投资和建设主体:一是政府;二是房地产商;三是一些热爱乡村的个体人士(包括村集体及村民,以下余同)。政府拥有资源多,资金充足,项目一旦立项便会快速实施。但是政府的组织结构很难是景观、建筑、创意方面的专家,所以相对而言,项目一般体量大而不精致,存在相当程度的政治意义。随着新常态经济形势的到来,政府的财政支出必然逐渐减少。
房地产商有资金,有专业的管理团队,作为企业,房地产商必然是以盈利为主要目标的,因此抢占乡村稀缺资源成为房地产商逐利本性的必然结果。而且房地产商为主体的乡村建设模式也只能为个别群体所服务,而很难实现面的推广和公益用途。
而作为热爱乡村的个体人士进行的乡村建设,看到或者听说的很多,这些项目由于建设者的用心,处处可见各种创意,不过作为个体的建设者,一般进行的是点状项目的建设,毕竟财力和专业知识对于个体而言相对有限,很难进行面的拓展。有沒有一种能聚合多种资源进行美丽乡村建设模式是非常值得大家思考的问题。
(三) 乡村景观施工主体亟需提升
由于风景园林或景观工程施工安全隐患低、投资额较小、相关验收规范不齐备、专业要求较低等特征,使工程施工准入门槛变得非常低,再加上实际存在的层层转包现象,最后决定一项园林工程的实际效果的往往成为最终承包商,甚至由施工人员本身的工艺水平来决定。对于乡村类型的景观园林工程就更加堪忧,本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原则,实施主体最终落在了本村村民身上。为了缓解重复施工所造成资金浪费的压力,其中很多没有理解设计意图,简单粗暴的施工成果,设计院与建设单位也只能选择避重就轻,得过且过。
二、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健康发展的建议
(一) 将乡村规划的综合性和落地性提高到战略高度
在上文提到的洞头县《桃源洞头、风情渔村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中主要确定了战略层面的规划以及生态优先的总体策略,接下来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该严格遵照规划所确定的原则,逐步落实全县84个行政村的村庄详细规划,增强村庄规划方案的科学性、增强生态与乡土文化保护实施的刚性、增强城市规划实施与市场结合的弹性、保障乡村建设的生态内涵、公共属性和生态游憩功能。从理念上可以借鉴各大城市中的“城市综合体模式”,在乡村地带,提出田园海岛综合体概念:以田园海岛生产、田园海岛生活、田园海岛景观为核心组织要素,多产业多功能有机结合的空间实体,其核心价值是满足人回归乡土的需求:让城市人流、知识流反哺渔农村,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
从建筑形态、空间格局、原生植物等方面,最大限度地保留或恢复村落自然形态。在对老房子做规划、设计、建设的同时,我们把新的业态、活动植入其中,通过将田园空间与居住、工作空间有机结合,农业与休闲、文化产业有机结合,实现效益扩大,延展复合化功能。海岛田园生产生活,对现代人最大的吸引力在于,它没有城市里的那种紧张感,它特有的是田园文化带给人心灵与精神上的放松和愉悦,要再现其回归田园精神的内核。提倡蔬菜和农作物即景观,结合污水治理工程建立生态多塘系统和植被生态沟渠,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形成自己的生态系统。
田园就应该是这样的:用最便捷的方式,发掘手边的资源,用最便宜的材料来营造。
(二) 聚合多种资源打造低成本乡村景观
在确定规划的前提下,集合政府,企业家,本地渔农民民和外部的规划设计专家多方面的人力,财力和智力资源。分期分批的对乡村建设逐步投入。
政府主要负责对符合规划的项目进行资金补助,企业或者房地产开发公司负责对项目进行收支平衡统计或者项目管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本地村民可以通过出工劳动获取合理的劳动报酬外,也可以有偿提供老房子拆除后的旧石、船木、渔具等材料进行利用,对于有历史感的原石,树木,河道等进行最大限度的保护,同时保留部分区域原始状态成为乡愁记忆,既保护了原生态,又提炼了景观感。最大程度地降低工程造价,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实现“少花钱,多办事”的项目建设原则。
(三) 严格控制设计和施工企业成果质量
对于个人和企业而言,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是职业根本;走向专业化、地域化、个性化的创新,这是适应行业壮大的必由之路;完成优秀的作品,是职业价值源泉与动力;为乡村创造更多的美丽,是设计师和施工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
2014年8月国务院《关于取消和调整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内关于建筑工程的条款表明,在今后的建筑市场,将逐步加强执业资格的负责制度、信用制度以及专业水平,从源头上遏制了挂靠证书、人证分离等造成设计和施工企业内无专业人员的不良现象,也旗帜鲜明的表明了国家对于工程质量严抓共管的决心和态度。对于不负责任的设计师、建造师等专业技术人员,各部门及建设单位可以依法问责,从而保证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能够保证成果质量。另外,监管单位也应该完善景观园林招投标制度,跟踪到位、落实到人;同时设立专项风景园林企业、个人诚信库,建立切实可行的评价体系,对于管理先进、业绩突出的给予表彰和鼓励;反之则进行批评和惩戒。保障乡村景观在有序、公平、诚信的体系下逐步健康发展。
三、小结
综上所述,如今的进一步发展,在于对过去教训与经验的思考、对资源的实事求是的评估与把握,以及对农村现实生活的责任与信心,城市与乡村是不同的,不能简单地将乡村改造成城市,或将城市改造成乡村,在打造 “美丽”乡村主题的光环下,做为从事设计工作的我们,也在不断总结和提升自身的认识, 为下一步建设一批优质的特色景观乡村做出有益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