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探讨

2015-10-21 19:28廖祥
今日湖北·下旬刊 2015年4期
关键词:更换组合互动

廖祥

摘 要 新《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真正主体。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进步发展。那么,怎样在课堂上实施有效课堂教学呢?小学教学的有效前提条件是教师观念要更换,只有在全体教师中尽快构建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新的考评机制,才能更好、更快、更彻底改变我们头脑中一成不变的教育思维定势。

关键词 更换 互动 组合 重

新《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真正主体。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进步发展。那么,怎样在课堂上实施有效课堂教学呢?小学教学的有效前提条件是教师观念要更换,只有在全体教师中尽快构建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新的考评机制,才能更好、更快、更彻底改变我们头脑中一成不变的教育思维定势。

一、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要想数学活动师生共同交往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那么怎样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呢?

(一)在情境中教学。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情境教学具有必要的复杂性,比起简化了的课堂环境更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情境教学的多样性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许多的概念、法则、定理都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在课堂中不应该把它们当成纯粹的知识来教,而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例如“工程问题应用题”的教学:例题是“砌完一道墙,甲独做6天完成,乙独做10天完成,两人合做几天完成?”要求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解决这类实际问题的方法,这类应用题和以前学过的整数应用题有相同的基本数量关系,即: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坠ぷ魇奔洌丶ɑ蚰训悖┰谟谡饫嘤τ锰獾墓ぷ髯芰恳玫ノ弧?”表示。应用题的已知条件没有直接出现,但学生如果能联系已学的分数的意义进行学习,教师就用不着按部就班地教,可以先让学生自己独立解答尝试。如学生有问题,设计这样的题目:“运完360块砖,甲独运6次运完,乙独运12次运完,甲、乙两人合运几次运完?”,进行铺垫。在计算的基础上与“工程问题应用题”进行比较,便于学生找出异同,建构数学模型,抓住解题的关键,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保证。

(二)以学生的操作为主设计教学活动。

学生的学习是从手、眼、脑协调活动开始的,对于小学生而言操作可以使认识的对象与学生之间缩短距离,进行直接的认识活动。这样做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如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我没有局限于课本上的方法,而是让学生自己动脑筋动手操作,求出梯形的面积,结果学生想出了许多方法,让我惊叹不已。(1)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2)将一个梯形沿中位线剪开,再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3)把一个梯形分割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三角形:?(4)把一个梯形分割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5)把梯形剪开再拼成一个三角形等。

(三)在合作交流中学数学。

合作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小组合作学习为每个学生提供了显露自我的机会,营造了一种互相尊重、相互合作、相互信任的氛围,教师在课堂上大胆放手,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我的时间和空间,并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功能,让他们动手、动口、动脑、参与观察思考讨论。如在教学《长方形的认识》这一内容时,我引导每组学生研究长方形的特征,有的小组研究长方形的特征、有的小组研究长方形的面……各小组成员查资料,动手操作,每个小组成员在小组中积极地交流各自的研究成果,每一组都迫不及待地向同学老师汇报。通过合作学习,大家弄清了长方形,实现了资源共享。这即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增加了学生的信心,发展了思维,培养了能力。

二、有效的课堂教学要用好教材中的主题图和重新组合教材内容

教材安排什么样的主题图,怎样合理地呈现主题情境都是教材编写专家们经过深思熟虑、反复推敲的。教师首先应该尊重教材,深入钻研教材,弄清教材的编排意图。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这一内容时,教材呈现的主题图是一个搬牛奶的现实情境,这一主题情境取材于实际生活,问题的呈现方式是生活化的,通过让学生思考“夠不够”,体会要先算出10箱有多少瓶。这对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有作用的。更重要的是,主题图的设计提示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自主探索计算12?0的方法。这样的教学,由于充分研究了教材主题情境的意图,使得教学既利用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又及时进行了引导和提升,让学生体会到新的计算方法与过去的方法相比是简洁的、优化的,不断增进学生探索解题方法的信心。

教材是落实教学目标,实现教学计划的载体。但教材并不等同于教学内容,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不可以“以本为本”来处理教材,任何教材都有不能及时适应时代和学生的需要,所以我们不能把教材当圣经,而应该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选择教学内容,重组教材,从而提高教材处理的有效性。如,一年级教材中9加几、8加几和7加几这些计算内容安排两节新课教学和一节练习课。根据学生的学前情况以及按教材课时教学的实际效果,发现学生在三节课中对这些题的计算方法只是一知半解,练习时出现计算速度慢、错误率高,更谈不上熟练,这说明学生掌握这些计算内容有一定的难度。如果不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后面的减法计算。这时我们可以把9加几、8加几、7加几的计算内容分为算法研究和活动应用两大板块来进行教学。在第一、二两堂课中集中研究加法计算的各种算法,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并从中总结出一些方法、规律。活动应用适当增加一些练习课,让学生在活动、游戏中进行计算训练。例如玩扑克游戏、钓鱼、当当小教师等,让学生在体验算法的多样化中轻松、愉快的进行计算练习,同时让学生在计算活动中组建体会算法的合理性,自己找到最优化的算法,体会算法的最优化。

在对教材的处理上,要充分分析学生的实际,要关注到学生的知识背和生活经验,对于那些相对难的、重要的和学生不易掌握的内容可以进行适当的点拨,在教学中凡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就应适当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完成学习任务。这样就可以适当减少单元教学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三、有效的课堂教学应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重视课堂教学

(1)在问题中分析数学问题,让学生懂得数学很好学。

教师在教学中大胆鼓励学生发表独立的见解,做到敢想、敢说、敢思。在一年《统计》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观察主题图,提出“你发现了什么?”、“大象家里来了哪些客人?”、“为什么要把小猴放在一起?”,引导学生分类数出三类动物的个数,这种象形的统计数学不仅学生打好了统计的原始基础,更重要的是从小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可为一举两得。

(2)在困惑中解决数学问题,让学生激发对数学的感知认识。

小学数学教学最忌讳教师将现成的答案全盘托出告诉学生。这容易使学生在脑中产生思维依赖性,而不思进取。如果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设置一些障碍,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困惑,进而激发求知欲望而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效果将十分明显。如三年级数学教学中《商不变性质》的教学,先出几道12?、18?的算式,让学生编几道商是6的除法口算题,然后设置障碍,什么样的商是6?学生带着问题独立思考,合作探索,寻找规律,最后得出结论。这样的教学,学生所学的知识是逐步建成的,突破了传统教学中按部就班地单纯地讲授的套路,激发了学生对数学感知认识。

总之,有效课堂教学是活的,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让我们在新课程“有效教学”的理念下,研究教材和教学实践相结合,不断积累和掌握有效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单位:洪湖市第五小学)

猜你喜欢
更换组合互动
水性金属加工液更换的评判依据
现阶段市场营销组合及影响因素研究
当前市场营销组合与影响因素剖析
钉鞋上磨秃钉子的更换
球类材料的合理利用与组合
浅谈粉丝经济与网络造星的互动关系
基于快乐教学的投掷课教学研究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福清1号机组测温旁路阀门改造研究
奥巴马与劳尔本周“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