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丽敏
摘要:职业能力是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本质特征。就目前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及现状来看,应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入手,从改变教学观念、注重课程衔接、加强师資队伍建设、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加强校企合作、改革考核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关键词:职业能力;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
高职院校以培养具有适应职业岗位要求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在课程建设中,较本科教育更加注重课程的职业化和实践性特色,充分考虑教育教学与就业的有效对接,为学生毕业后顺利实现从“学校人”到“职场人”的角色转换提供保证。《会计电算化》课程是高职院校会计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在信息化条件下完成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的职业能力,并具有财务会计工作岗位要求的职业素质。但在实际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过程中,人才培养的职业化特征并不明显,实践性特色也不尽如人意。结合社会调研与自身实践,就目前《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一、《会计电算化》课程性质及教学现状
《会计电算化》是以计算机为主的电子信息技术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融合了信息科学、管理学、会计学等多门学科。与手工会计相比,会计电算化有以下主要特征:(1)人机结合;(2)会计核算自动化、集中化;(3)数据处理及时准确;(4)内部控制多样化。
目前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大部分教师根据选用教材,按照财务软件的操作说明来讲授操作步骤,忽略了其所涉及专业知识的选择性讲授,忽略了各门会计课程内容在其中的融会贯通,导致了《会计电算化》课程成为独立于其他专业课程之外的一门操作技能课,其结果是学生学完该课程后,只会某种财务软件的操作,且掌握的程度不高。当在工作岗位上遇到不同的财务软件时手足无措,无从下手。
二、《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课程地位认识不足
《会计电算化》作为会计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其突出特征即职业化和实践性。但从现实情况看,《会计电算化》课程只就书本知识进行讲授,没有深入地考虑其潜在内涵,其教学效果与培养目标相差甚远。
(二)教学时段设计、教学安排不合理
由于对课程地位及课程衔接性认识不足,导致《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开设时间不恰当。通常《会计电算化》相关软件的学习从一年级第2学期开始,延续到学生顶岗实习前,1学期完成1种财务软件的学习,需要学习的软件较多。由于部分前续课程尚未学习,并且课时有限,这对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学习都提出了很大挑战。用1学期的时间,教师很难将相应的财务软件讲通讲透,学生也只是记得操作过程而已。另外,会计类专业属文科性质,但《会计电算化》课程由于其实践性强的特点,其教学模式应采用与工科相似的模式,但在现行的教学安排中体现得并不充分。
(三)师资水平相对薄弱
目前高职院校讲授《会计电算化》的教师有两类:一类是侧重于会计类理论讲授,教师的信息化水平不高,是经相关财务软件培训后进入到会计电算化岗位的教师;另一类是信息化水平较高、操作财务软件熟练、但会计专业知识的掌握相对薄弱的教师。其中大部分教师都具有一个共同特征是:缺乏会计电算化工作实战经验,对企业新规则、新标准了解不全面,知识更新不及时,无法将企业需求的财务软件工作技能有效运用到教学中。
(四)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在进行《会计电算化》教学时,采用的都是项目教学法,通过理实一体化方式进行。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通常是一边讲一边练。使用此方法的好处是学生能很快地掌握操作步骤,缺点是学生的遗忘速度也很快,学习中几乎不进行思考,课程学习到最后环节,前期的学习内容也几乎遗忘殆尽。
(五)校企合作资源未有效利用
《会计电算化》已在企业财务工作中广泛应用,企业可提供真实工作岗位让教师下企业锻炼,熟悉企业财务工作流程、财务软件操作及最新的会计准则等。但目前的教学中对企业真实场境的利用还只是流于形式,校企双方难以展开实质性合作。
三、《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一)改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质量
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的定位是中小企业财务会计岗位,毕业生职业能力将充分体现在各类财务知识在财务软件的有效应用上。因此,要特别重视《会计电算化》课程,将该门课程的重要程度提升为未来学生“安身立命”之所在。根据职业发展需要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及培养目标,修订教学计划,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使毕业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有实质性提高。
(二)夯实基础知识,注重课程衔接
会计电算化实施的基础是基本会计准则、会计原理,在学习《会计电算化》课程之前,必须先行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打牢基础。因此,在《会计电算化》开课前,应先学习《基础会计》、《计算机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课程,让学生先掌握会计处理的基本原理、方法及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然后开设《会计电算化》课程。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才能将前期理论、技能运用于实践,对复习前期专业知识及学习本课程内容都大有助益。
(三)多种途径,打造专业化师资团队
1.教师轮岗到企业挂职。每学期在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有计划地安排初、中、高级职称教师轮岗到企业挂职锻炼。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时间要保证在半年以上,以保证其深入学习企业各岗位实质性工作内容,及时更新知识体系,获取新信息,接触并实践企业不同岗位的具体会计实务,增加工作经验,提高专业素质,提升教学能力。
2.鼓励教师到企业兼职。会计专业教师必须时刻了解企业会计制度在企业财务中的应用情况,而单纯的教师培训并不具备长效性,因此,会计专业教师在企业兼职是最有效的长期了解企业财务应用情况的途径。企业兼职有利于教师掌握企业财务处理及管理的第一手资料,更有利于教师将企业实际业务应用于教学,在教学中能更好地结合企业需求有针对性地对专业知识进行选择讲授。不同岗位的企业兼职更有利于完善教师专业知识的系统性,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3.聘用企业骨干,打造“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学校要从企业聘用财务骨干、热爱教学工作且有教学能力的工作人员为兼职教师。企业兼职教师具有丰富的社会经验,熟悉会计业务流程,掌握财务管理制度,對企业内部会计实务及企业与工商、税务、金融等各领域的业务往来具有很强的实操能力。经过一定的教学能力培训,掌握教育理论和教育心理学知识,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其教学能力将会得到很大提升。兼职教师的加入,弥补了教学团队实践性不足的缺限,专兼结合、内外结合,形成“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符合职业教育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
(四)多种教学手段并用,提高教学效果
鉴于《会计电算化》的课程特点,其教学模式采用与工科相似的模式,教学环节分为“理实一体化教学”→“综合实践”→“理论回归”,教学时间为1学年。在学生的第2学年开设该课程,其中,第1学期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第2学期进行“综合实践”和“理论回归”环节的学习。经过1学期的“理实一体化教学”,能使学生对整个财务软件的操作流程及基本理论知识有全面认识。“综合实践”分为两部分,一是为期4周的校内集中综合实训。教师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精细化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二是为期2个月的企业集中综合实训。学生在企业进行随岗锻炼,学习工作岗位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教师随行管理。进入“理论回归”环节,学生将前面环节的内容内化,就各自在学习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探讨,研究解决问题后形成自己完整的学习报告。这样的教学环节,体现出了进阶式的能力和素质培养。
在进行教学时,可运用以下方法加强教学效果:
1.合理运用正、逆向思维教学法。在最初的教学过程中使用正向思维教学法,让学生对会计实务操作顺序有清晰地认识,这是正常情况下的操作过程。但实际工作中,各个环节会出现不同问题,分析解决问题要采用逆向思维。如资产负债表编制后发现报表不平衡,分析其不平衡原因要按照常规操作顺序的相反方向(即“报表系统初始化是否错误→账薄处理是否错误→凭证处理是否错误→账务系统初始化是否错误”)逐一分析检查,直到找到原因并加以解决。逆向思维教学法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此方法可在学生校内集中综合实训时反复使用。
2.成立学习小组。其优点是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建立信息化条件下的内部控制概念。在“综合实践”环节,以学习小组形式出现的学习单元,一方面在单人单程综合模拟中以全组整体推进程度作为考核点,组员们相互协助,共同推进工作进程;另一方面,在小组分角色综合模拟中,组员们能够根据岗位分工及权限,分工协作,共同完成整个账务处理过程,提升学习效果。根据会计工作岗位设定,每个学习小组的人数控制在6-8人为宜。
3.教学中使用通用案例。《会计电算化》课程使用的财务软件不只一种,每种软件所用案例不尽相同,其他基础课程所用案例更是不同。不同的案例导致软件与软件之间,技能操作与理论之间相互独立、不相融合。使用通用案例,能使学生对同一案例在不同课程中进行对比性了解,既巩固以前所学,又启迪后面新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将不同课程的专业知识进行有效融合。
(五)校企双方深入合作,实现校企共建双赢
学校承担着培养社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的重任,企业应主动担当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形成人才培养、科技服务、技术创新三位一体、互利双赢的产学研合作的有效运行机制。
1.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企业对财务人员的具体要求,归纳专业岗位群,以及各岗位所需的技术、技能和专业素质,由校企共同研讨,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培养目标、毕业标准、课程体系设计、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等。校企共同参与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使课程设置更加合理,更具有可操作性,有利于做到教学过程“三协调”,即: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相协调;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协调;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相协调。[1]
2.建立企业案例库。由企业专家和学校专业教学团队共同以企业业务建立企业案例库。该案例库的案例原则上采用企业的真实业务。这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就能直接接触企业业务,实现课堂与企业业务的零距离接触,让学生较快地适应企业财务工作环境。
3.给予实践岗位支持。校企联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企业安排相关工作岗位让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在企业实际岗位上实践锻炼,学生将学到书本上难以学到的知识,获得校园内难以获得的能力。通过深入企业顶岗实习,学生能真正感知到企业对人才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从而更加努力地锻炼专业实践能力,学习观和就业观将愈加成熟,为学生毕业后合格上岗奠定基础。[2]
(六)改革考核评价方式
结合毕业生“双证”要求,针对该课程的实践性、技能型特征,注重校内考核和社会考证相结合。校内侧重理论指导实践效果及平时综合表现,促进学生全面掌握所学专业知识及素质养成;校外侧重其专业技能考证,提高会计电算化技能考核成绩的社会认可度。
校内考核采用过程性评价方式,综合考查学生能力培养的过程性成果,基本上从四个方面进行考核,即学习态度(以出勤率为主)占10%,课堂表现(提问、表达等)占20%,自学能力(作业、探究性题目完成情况、资料查阅)占20%,实践操作(上机操作、实习报告)占50%。将会计从业资格证作为会计从业必备条件之一,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考证。考取资格证书后,可直接获得课程通过成绩。同时结合校内考核结果,可适当提高其课程总评成绩。
总之,作为会计专业核心课程的《会计电算化》应加快教学改革步伐,顺应社会需要和市场需求,培养出职业化和实践性特色鲜明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崔国成.高职院校实施“订单培养”必须处理好的几个
问题——以嘉兴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顺丰班”
为例[J].物流科技,2010,(9).
[2] 鞠秀莎.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途径研究
[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