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晶
摘 要:数学是一门既简单又复杂的学问。说它简单,是因为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买菜,计时,拼图,都有数学的影子;说它复杂,也是因为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统筹,作图,都以数学为基础。可以说,一个人一生都离不开和数学打交道。这就奠定了数学在基础学科中的地位。因此,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小学教师就不能放松警惕,要把低年级学生的数学底子打牢固。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生活情境;快乐学习
学生接受学校教育是为了学习知识,学生学习知识,课堂是最快捷、最有效的获取途径。因此,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将更生动、更丰富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打造高效课堂,是教师首先要考虑的
问题。
一、做好课前筹备工作
备课是教师走上讲台,传授知识的前提。只有备好课,才能在固定的时间内准备好合适的知识内容,既不会因内容过少而浪费课堂时间,也不会因内容过多而拖堂。只有备好课,才能将知识有条理、思路清晰地讲给学生。只有备好课,才能结合学生的阶段性心理,找出并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激起学生听课的兴趣,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将授课内容呈现给学生。因此,做好讲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数学教师上好一节课的前提。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带着兴趣学习的学生,学习效果是没有兴趣的学生的两倍甚至数倍。因此,数学教师的一大教学任务,就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充斥着大量的数字,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甚至厌烦。数学教师必须在教学初期就杜绝这种现象。一旦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數学将很难学好;而对于失去数学学习兴趣的学生来说,要想重新激起学习兴趣,更是难上加难。
在教学中,数学教师不能只以课本为教学工具,而应该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教学手段,运用一切可以运用的教学工具,如卡片、图形、声音、画面以及配合多媒体教学,或是自制数学小道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抓住学生的兴趣点。
例如,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时分秒的认识”一课,教师就可以自带一个钟表,变换时间让学生辨认,并进行时分秒的换算。
三、创设生活情境,发散思维
在小学阶段,学生处于旺盛的好奇心、求知欲时期,他们渴望学习,渴望探索,并怀有极强的想象力。这时,数学教师在授课时可以通过模拟生活中的情景,让学生在熟悉的场景中展开联想,激发思维运转。
仍以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时分秒的认识”为例。教师可以创设情景:放学了,天下着小雨,其他小朋友的爸爸妈妈都来接小朋友回家了,只有你的爸爸左等也不来,右等也不来,你急坏了。你等啊等啊,爸爸终于来了。以学生放学等候家长的情景为学习时间的基础,更能让学生深有体会,因为每个学生都可能经历过这种情景。这样,学生对时间,对时分秒的理解就有了一个基本的、带有感情色彩的理解。教师再展开后续教学将容易许多。
四、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在教育教学时,不少学校都开设了学习小组。几个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交流学习。在小组学习中,每个学生分工明确,各自负责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在分工中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例如,在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空间与图形”这一单元中,引导学生认识正方形。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试着将一张长方形的纸折成正方形。学生在合作交流讨论中进行头脑风暴,展开思考。如果不能折成正方形,但学生更加熟悉了解长方形的意义和特性;如果经过思考和试验,学生把长方形的纸折成正方形,那学生在了解、掌握长方形概念的基础上,也学习了正方形的特性、特征,一举多得。
五、数学的目的是回归应用
数学的学习,归根结底是为了应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脱离应用,脱离生活,而是应该将生活大课堂搬到教学课堂上,让学生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应用数学。
例如,在“加减法的计算”这一教学中,对于简单的计算学生已经学会,但是二年级下册已经有了“加深对万以内数的认识”,对于太复杂的数,学生还没有达到熟练计算的能力,但几百的数相加,学生则可以掌握了。这时,数学教师可以联想学生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情况,例如在学校附近玩具店买玩具的情况,把此案例搬到课堂教学中。“新学期开学了,小明需要购买一批学习文具,铅笔、橡皮、作业本、直尺等等,一共花费59元。小明有102元钱,购买这批文具后,小明还剩多少钱?”把数学计算放到日常生活中,而不是单纯的、大量的数字重复计算,学生算起来比较有兴趣,不易产生枯燥之感。
总之,数学也不是枯燥无味的,数学充满了生活的趣味、生活的美。小学数学教师的教育应该秉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一切以学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揣摩学生的特定心理,结合学生实际,以学生喜欢的方式呈现给学生看,打造高效数学课堂,让学生快乐学习。
参考文献:
郑毓信.数学教育:从理论到实践[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编辑 王梦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