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的语境意识

2015-10-21 17:23戴龙安
新校园·中旬刊 2015年11期
关键词:文言文阅读

戴龙安

摘 要:笔者将文言语境归纳为语法语境、结构语境、事理语境和关联语境四种,帮助学生从整体的层面理解文言文文本的深层内涵,高屋建瓴地驾驭文本。

关键词:文言文阅读;语法语境;结构语境;事理语境;关联语境

高考文言文阅读题向来是学生的一个软肋,而文言文阅读的第一步,就是理解文本内容。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除借助已有文言知识来把握外,另一项方法是借助语境来判断。这里的语境就是语言环境,是指语言本身的字、词、句、段及篇章所构成的环境。文言文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这里的“文中”强调的是语境,既体现了高考对文言文系统全面的考查,又符合认知规律,实际上不论是“理解”还是“翻译”,我们都倡导“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即准确翻译一个字句的意义,必须从理解该字该句的上下文语境入手。笔者将文言语境归纳为以下四种。

一、语法语境

语法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研究按确定用法来运用的词类、词的屈折变化或表示相互关系的其他手段以及词在句中的功能和关系,包含词的构词、构形的规则和组词成句的规则。文言文考察的重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实质都与语法相关。每个句子都存在相应的语法规则,这就构成一个语法语境。因而,可以运用语法语境解决文言翻译的难点。《六国论》中“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中“速”字根据语法来分析,应做动词,解释为“招致”。2015年高考全国卷1翻译题第一小题“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中的“帝”本来是名词,但是它紧随能愿动词“可”之后,我们根据这个语法语境可以判断,“帝”此处应做动词用,解释为“称帝”。第二小题“金人虽不吾索”中的“不吾索”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应该前置,可以由这个语法语境推出“不吾索”应为“不索吾”。

二、结构语境

文言文以单音节词为主,高度浓缩、精炼,字斟句酌,既求质胜,又求辞美。文言句子讲究句式工整、对仗,常用排比、对偶、互文等修辞格,因而句子之间常形成对称结构,这就构成了一个纯粹的结构语境。对称结构的前后句子相对位置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意思相对、相同或相反。我们可以借助文中的结构语境,由一个已知的词的词义、词性和用法来推知相同位置的另外一个词的词义、词性和用法。例如:“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论语》里仁篇第四)中“约”可根据相对位置的“乐”推出“贫困”之意思,“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谏太宗十思疏》)中“简能”与“择善”意思相同,“简”字应译为“选拔”。2015年高考湖南卷翻译题“污者洁之,堙者疏之,缺者补之”中“堙”虽为生僻字,但是可以依据下句的“缺者补之”来判断,再结合“疏”字推断,“堙”应该与“缺”相对,译为“堵塞”。2014年天津卷翻译题“故乡邑有好义士,足以补朝廷之治,救宰相有司之失,而有功于生民”中“治”若按常规思维只翻译为“管理”,翻译也不到位,它的位置与下文的“失”对应,再联系前面的“补”字就可以补充翻译为“管理(的不足)”。

三、事理语境

所谓事理,就是事物的道理。《管子》中提到“慎观始终,审察事理”。慎重地观察事物发展的从始至终,可以详察事物发展的道理。反过来,亦可借事理来研究事物发展的动向。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内在的逻辑构成,我们可以借助这个逻辑构成推断事物的走向或者事物发展其中的一个环节。这个逻辑构成,在文本阅读中就是事理语境。文言阅读时,抓住事物发展的内在联系,把握事理语境,有助于我们扫清阅读障碍,方便作答。《鸿门宴》中,樊哙曰:“此迫矣,陈请入,与之同命。”此句中,“与之同命”到底是“与刘邦同生共死”还是“与项羽拼命”呢?联系下文樊哙的言行,我们可知,樊哙并非鲁莽地要与项羽拼命,翻译为“与刘邦同生共死”比较合理。《项羽本纪》中“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中“绐”字为生僻字,然而下文有“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我们就可以借助这个结果推断出“紿”应为“欺骗”之义。

四、关联语境

文言文设题时,命题者为了增加难度,经常考查一些较为生僻的字词。这类字词有时在句子内部的语境中难以把握,在句子外部的结构语境也不好推敲。这类词除借助事理逻辑进行推断外,有时还得多留一点心,还是得瞻前顾后。有时,它会出现在文中的另一个地方,而且在另一个句子语境中,它的意思比较明确。这就是上下文之间形成的一个关联语境,当你解题时,冥思苦想山穷水尽疑无路时,可以由此及彼,或许就能柳暗花明又一村,豁然开朗。《宋书》列传第五中一句“计我将至城,便长严,令后有大军状”中“长严”二字难以翻译,但下文“而鼓严之声甚盛”却很明显地提示了“严”应为“擂鼓”之意。2015四川卷第8题考查“未见久学而渝者也”中“渝”的解释,单在本句中“渝”很难推断出正确的意思,但是前文“故学之染人,甚于丹青。丹青吾见其久而渝矣”一句中,就可以结合语境推出“渝”字为“褪色”之义,前文的“渝”与之相关联,应为“退步”之义。

总之,分析语境,随文释义是推断词、句含义的基本方法。教师在文言文教学时,也应重视引导学生重视语境,让学生从整体的层面理解文言文文本的深层次内涵,而不是简单地着眼于局部字词的简单积累、记忆,只有这样,才能高屋建瓴地驾驭文本,取得高分。

猜你喜欢
文言文阅读
消极修辞在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例说文言文阅读之有效教学
文言文阅读有效策略的实践研究
对我校“提高初中生课外文言文阅读能力”课题研究的一些思考
掌握文言文阅读中的“实”与“虚”
因“体”而读整体观照
畅游文言王国,感受古文神韵
2016年高考文言文试题剖析及2017年备考策略
例析提升中考文言文阅读复习实效的策略
激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