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学家
中图分类号:S839.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1085(2015)02-0021-03
雏鹑是指出壳1~3周以内的小鹌鹑。刚出壳的雏鹌鹑个体小,绒毛短稀,体质较弱,体温调节机能不健全,适应外界环境条件的能力很差,既怕冷又怕热,如果饲养管理不当,很容易造成死亡。育雏期间必须进行保温,雏鹑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35~37℃。雏鹑生长发育很快,初生雏平均重7~8g,1周龄时可达20~23g,2周龄时可达40~42g。
1 育雏前的准备工作
为了做好育雏工作并获得理想的效果,必须做好育雏前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擬定育雏计划 首先要明确育雏数量,然后确定育雏方式,算出需要鹑舍的面积,根据育雏规模准备育雏设备和保温设备。
1.2 备好育雏用具以及饲料和药物 进雏前1周,要将食槽和饮水器具清洗干净并浸泡在来苏儿溶液中消毒,然后再用清水冲洗干净、晾干备用。同时还要将除粪等用具以及育雏用的饲料和药物准备就绪。
1.3 清理与消毒育雏舍 进雏前2d,首先要将育雏室以及育雏室周围的环境清扫干净,然后用2%的氢氧化钠溶液喷洒育雏室墙壁和地面,将育雏所用的所有工具如育雏器以及投料、喂水、除粪等用具放入育雏舍内,关闭门窗,将通气孔堵严,用过氧乙酸熏蒸消毒。消毒剂量按育雏室容积计算,每立方米用纯过氧乙酸1g,用电炉加热,熏蒸20~30min即可打开门窗,让药味散去,保持育雏室内空气新鲜。也可用福尔马林熏蒸消毒。即每平米容积用高锰酸钾15g、福尔马林30ml,关闭门窗熏蒸20~30min即可。
1.4 预温试热 进雏前育雏器要提前半天预热,要求育雏室和育雏器内的温度均达到要求温度。
2 雏鹑的引进与运输
2.1 雏鹑的引进
2.1.1 引进雏鹑前应考虑的因素 引进雏鹑前,必须详细了解种源场的情况,即对种鹑场的各种信息进行详细了解(如饲养规模、种鹑来源、生产水平、系谱完整性、是否具有种畜禽生产经营资质、是否曾发生过疫情以及种鹑的月龄、生产性能等),杜绝从曾经发生过疫病(烈性传染病和严重寄生虫病等)的鹑群中进行引进雏鹑,以避免引进雏鹑的同时带进疾病。
大中型种鹑场的设备好,技术水平高,经营管理完善,雏鹑质量有保证,从这些场引进雏鹑相对比较可靠。农户自办鹌鹑场,一般来说规模比较小,近亲现象比较严重,雏鹑质量较差,且价格比较混乱,从这种场引种要千万慎重。
2.1.2 雏鹑选择
2.1.2.1 品种或品系的选择 根据需要选择适宜的品种或品系。
2.1.2.2 个体选择 同一品种(系)中,个体的生产性能也会有明显的差别,因此要特别重视个体选择。选择的个体应具备以下条件:体格健壮,个体高大,外形正常,初生重符合品种标准,体重在7g以上;眼睛有神,活泼,叫声响亮;绒羽蓬松且密,腹部绒毛长密,有光泽,整洁,有丰满感,握在手中感柔软、有弹性;脐部愈合良好;喙和脚趾比较粗壮,无畸形;肛门处绒毛无污染。
2.1.2.3 引进雏鹑数量确定及引进雏鹑季节的选择 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发展规模确定引进雏鹑的数量。引雏鹑最好的季节是气候适宜的春秋两季,寒冬和炎夏都不适合引鹌鹑。鹑忌极冷酷热,应激反应十分严重,所以若在夏季引鹌鹑,必须做好防暑工作,夜间起运,白天在阴凉处休息;冬季引鹌鹑,注意保暖,以防感冒。
2.2 雏鹑的安全运输 雏鹑个小、体弱,对外界环境的调节能力较差,应激反应十分明显,引进雏鹑过程中的运输不当时,可使雏鹑发病,甚至死亡。因此,安全运输是引雏鹑过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2.2.1 运输前的准备
2.2.1.1 提前确定运输方式 要根据路途远近、道路和交通状况、引进雏鹑数量等确定运输方式,并根据将要采取的运输方式,在相关部门开具相应的健康检疫证明、车辆和运输笼具的消毒证明等。
2.2.1.2 准备好运雏箱及饲具等用具 根据运输距离远近不同,一般采用瓦楞纸运雏箱运输,内分若干格,按格放置雏鹑,运雏箱内要垫上干净的稻草或麻袋布,稻草要求清洁、干净,不能有霉变。
2.2.1.3 运具消毒 要对运输用的车辆、笼具、饲具等进行全面彻底地消毒。
2.2.1.4 备足饲料 要提前了解好供鹑单位的饲料特性和饲喂制度,带足所购雏鹑2周左右的原场饲料。
2.2.2 装车 装车时尽量保持轻拿轻放,动作谨慎,尽量降低装车过程对鹌鹑的应激,而且要考虑方便运输途中的观察和饲养管理。
2.2.3 起运 要根据引种季节的不同选择好起运时间,并做好运输途中可能发生一切应急事件的准备后方可起运。
2.2.4 运输途中的饲养管理 只需1d时间的短途运输,可不喂料,只喂给清洁的温水;如果运输时间超过1d,就需先给饮水后,过2~4h后就要喂料,需要要注意的是,不能喂得过饱。运输过程中既要注意通风,也要防止鹌鹑着凉、感冒。车辆起停和转弯时,速度要慢,以免造成鹌鹑挤压等伤害。
2.3 雏鹑引进后的饲养管理
2.3.1 运具处理 引进的雏鹑到达目的地后,要将运输用过的垫草、纸箱、排泄物等进行焚烧或深埋处理,同时对运雏箱及用具进行全面彻底地消毒处理,以避免可能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2.3.2 隔离饲养 引进的雏鹑,应首先放在远离原鹑群的鹑舍进行隔离观察饲养,隔离观察饲养最少2周后,确认无疾病发生、健康时,再放入预备好的鹑舍。
2.3.3 饲养管理
2.3.3.1 鹌鹑到达目的地,需要休息1h后再喂给少量的雏鹑配合饲料,同时供给少量温水,在饮水中加5%~8%的葡萄糖。切记,必须杜绝暴食暴饮,以后再逐渐增加饮水和饲料。
2.3.3.2 引進鹌鹑的管理程序、饲养制度以及饲料特性应尽量与供种场的保持一致,确需改变时,一定要有7~10d的过渡适应时间。
2.3.3.3 对新引进的鹌鹑应进行定时的健康观察。建议每天早晚各观察一次,主要观察内容有食欲好坏、粪便是否正常、精神状态如何等,并做好观察记录,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
3 雏鹑的饲养与管理
3.1 饮水与开食 雏鹑的饲喂原则是先饮水后开食。幼雏出壳待毛干后,放入育雏器内,熟悉环境安静下来后,先给温水饮用。生产实践中为了预防白痢的发生,也可先给雏鹑饮用35℃的0.01%高锰酸钾水或5%~8%的葡萄糖水,或0.25%的维生素和0.25%土霉素水。远距离引种,应在饮水中加5%~8%的葡萄糖,第3天饮水中再加0.01%高锰酸钾。总之,雏鹑出壳24h内必须保证给予饮水,以补充体内所耗水分,因为在孵化过程中幼鹑丧失了不少水分,如果不及时补水,会使幼鹑绒毛发脆,影响健康;如果长时间不给饮水,一旦给水时,容易发生抢水暴饮,引起拉稀。整个育雏期间都要保证供给充足干净的饮水,水温以18~20℃为宜。一般出壳后经20~22h喂水,喂水后2~4h即可开食(给雏鹑喂料),开食过早过晚都不好,过早会影响整个雏鹑的休息,过晚对雏鹑的生长发育影响很大,满1日龄的雏鹑如果不开食,不仅生长发育受到影响,而且会增加死亡率。开食方法最好先将饲料均匀撒在旧报纸、布片或开食盘上,放在热源(灯泡)附近温暖的地方,让其自由采食。在粉料中添加0.1%土霉素粉,可防白痢发生。开食3~4d后,改用食槽投喂饲料。每天喂6~8次,也可任其自由采食。雏鹑生长发育很快,而且从5日龄开始就要将出壳后的绒毛换成初级羽,所以对饲料要求较高,通常育成1只鹌鹑(从开食到产蛋)约需饲料0.56kg。
3.2 日常管理 刚出壳的雏鹑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差,所以饲养管理稍有不周,就会造成死亡。出壳1周之内,雏鹑的管理应做到“安静、温暖、干净”。养好雏雏还需做好以下几方面的管理工作:
3.2.1 勤观察鹌鹑活动状况 勤观察鹌鹑的精神状况和排粪情况,采食、饮水是否正常,发现问题,要找出原因,并立即采取措施。
3.2.2 保持室内环境条件要良好 勤检查室内的温度、湿度、通风、光照是否合适,如有不适及时调整,并要做好防鼠害、兽害、蚊蝇和防煤气中毒等工作。
3.2.3 保证饲料与饮水供应 0~4日龄的雏鹑常表现出逃窜的野性,加料、喂水要当心,防止饮水沾湿绒毛。饲料要少喂勤添,做到吃完随时添加,饮水器每天清洗1~2次,保证全天供给清洁充足的饮水。
3.2.4 鹑舍要保持干燥、清洁并定期消毒 每天除粪一次,勤扫笼舍,保持鹑舍通风、干燥、清洁,并定期用3%~5%来苏尔溶液消毒。
3.2.5 及时调整密度 要根据雏鹑的发育情况及时调整密度,淘汰发育不良的弱雏。做好防鼠害、防蚊蝇等工作。
3.2.6 其他 定期称测体重与检查羽毛生长情况。做好各项记录和统计报表。工作人员进育雏室要换工作衣,严禁外人随便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