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地超
摘 要:学生心中有疑问,才会有求知欲,才会有探究答案的行动,所以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借用课堂提问的形式使学生处于质疑的学习状态中,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可以从启发学生、借助兴趣、因材施教等方面把握尺度。
关键词:怎样;历史;课堂;设问
问答,有问才有答,学生知识获得不能是机械的接受与模仿,一定要经过思考,才会转变内化,那么怎样才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思考,这就要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质疑状态。那么又怎样才能使学生质疑?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最直接的方法,下面我就怎样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遵循依据
1.适当地高度
问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高度,伸手可得不好,应该让学生跳一跳在够到才行。即要求设计的问题要有启发性,含有一定的思维量,能够引导学生在思维的广阔空间中遨游,这是历史课堂提问要遵循的首要原则。这就要求提问要有新意,尽量摒弃那些平庸、刻板的提问,但又不能削弱双基,而是在落实双基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2.避免枯燥
问题一定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不能使学生的学习感觉枯燥平淡,教师设计的提问质量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们是否有情趣和吸引力,是否能使学生愉快的接收教育。历史课堂提问从内容到形式都要刻意求新,平中出奇,使学生在生疑、解疑中获取知识,发展智能,并体会到积极思维的快乐。
3.贴近生活
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将回归于生活,教师设计的问题一定要接地气,即历史课堂提问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注意学生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提问要深浅适度,面向全体学生,同时,设问要针对优、差学生及一些特殊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发挥每个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4.步步递进
老师设计的问题不能杂乱无章,突兀的出现,要结合教学情境层层出现。即要求历史教师按教材内容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近及远,由简到繁地设计问题。历史提问一般可分为识记、理解、推理和评价四个层次,四个层次各具功能,教师应根据学生年级高低,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把学生思维一步步引向深入,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
二、方法技巧
1.以路障形式出现
提问的目的是引发学生思考,所以问题的提出一定要让学生产生质疑。所以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在提问时,可故意设置障碍。学生虽不能及时回答,但可令其有所发现。例如:在讲授完“戊戌变法”这一内容后,可如下设问:“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以谭嗣同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却用鲜血唤醒了国人,开启了以后思想解放的闸门,这该如何理解?”“戊戌变法以失败告终,而我们前边已学过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他们为什么能成功?”“通过学习我国古代的几次著名的改革,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何启示?”这样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发散、求异、既保持了思维的活力,又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
2.求同存异
课堂教学面对的是全部学生,但是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是不一样的,教师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好、中、差学生都有回答的机会。不能只局限于少数优秀生。如果只提问少数学生而冷落大多数学生,他们就觉得老师偏心,不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教学关系。因此,教师提问时要注意提问的面,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有目的地选择不同层次的提问对象。问题可分为记忆型的、理解型的和应用型的。如关于鸦片战争的问题,对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直接提问"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而对中等生则可以问"引起鸦片战争的原因是禁烟、运动吗?对优等生就可以问"有人说如果没有禁烟,就不会有鸦片战争,请用史实加以评述?对不同层次的學生进行不同层次的提问,可使各层次学生都能积极思考,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
3.尺度合适
问题的提出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思考解决,二不是为了给学生出难题,在新课标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因材施教,设计的问题不能“太难”,太难会超越学已有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学生“丈二和尚摸不清头脑”。教师提出的历史问题必须是班中绝大多数的学生经过主观努力之后能回答的,是学生在开动脑筋的情况下“,跳一跳”便能摘到果子。如果历史问题过于难,或者过于深,那么只能让学生望而生畏,无动于衷。所以说,历史教师在新课标的历史教学的提问中应从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出发,注意把握问题难度的尺度。
4.百家争鸣
有不同才会有创新,有创新才会有发展。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关心像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炮的型号、炮口直径、各国死亡人数;秦始皇严刑酷法中的12种死刑除车裂、腰斩外的其他刑法的种类、名称;商鞅变法“奖励耕战”如杀了一个诸侯,军功和杀普通的士兵一样吗?……之类问题。尽管出于个人喜好就事论事,但有的已表现出独创的色彩,教师应加以鼓励和引导。在教学中,教师要改变教风,放弃自我权威中心意识,尊重与众不同的观念,鼓励、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避免强迫依从、嘲笑讽刺的“家长作风”。
综上所述,课堂提问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思考的最有效的方法,我们一定要通过巧设问题,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实现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