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系统中主体与客体是最基本的两大要素。教育是围绕教学这个客体,通过教师地教,学生地学这两个主体实现的。为此,本人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实地调查等方法,就小学教育中,教学、教师、学生三者构成的主客体展开论述,旨在分析关系,形成对策,为小学教育地更好取得提供借鉴。
关键词:小学教育;主体;客体
一、前言
探究教育中主客体是现代教育的需要;是“以人为本”教育学人文精神的显现;更是把握教育规律,适应时代,面向未来的教育题中之义。而小学作为整个学校教学中基础阶段、初始阶段,有着承上启下的功能,无论是作为教师与学生两者主体对于小学阶段的教学客体;还是从整个教育系统的发展路径,都值得广大一线教师深思、探究!
本文就小学教育视角,阐述教师的职业的由来、特征及未来方向,同时分析学生的本质,并最终落脚在教育客体教学上,探讨教师、学生、教学的关系及形成规律。
二、主、客体与概念
教师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履行教学職责,承担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人。可以看出里面包含狭义与广义的逻辑。从广义看,教师就是教育者;从狭义看,教师是指专职的课任老师。
古代把教师则界定为:传道、授业、解惑。即为了满足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把生产知识、生活经验,有意识的传授给下一代,后来慢慢有了专职教师、私塾学校,有了专任的教师去授业,以及慢慢演变出教师的社会政治伦理功能和教化功能。
当代教育已经形成体系。教师不仅是人类文化继承者、传递者,也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还是社会发展与变革的重要力量。现代教师不单单满足于传授知识,更要善于培养学生的智与能,陶冶情操,还有在人文情怀方面突出指导与关怀。这样也要求现代教师具有多能性、专业性、高素质性、发展性!
学生从教育学可以分析出,其既是教育活动的对象又是教育的主体,从其本质特征可以得知,学生相对教师而言,也可以自学,是教育客体的另一个主体,具有间接学习经验为主的主体性和发展的特征。而就其所处于的地位而言,又带有鲜明的社会性和教育性。
另外,从学生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和规律性。时代性体现在当代中小学区别于过去时代中小学的共有典型特征。而规律性就是基于教育本质规律而重复的教与学的双边互动。
综上所述,厘清教育中的“主体”是做好教学的必然,也是分析两者主体关系的前提。可以概括认为,教育学中主体和客体是状态关系,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三、状态关系
所谓“状态”是指一组系统中因子所处的状况。比如,物质的固态、液态、气态等,就是状态的属性。
而从教育角度论述,主体与客体就是属于教学的一种属性。教师、学生与教学三者就像整个教育大系统中的子系统,共同属于教育状态,但是每个个体中,也有其本身的状态属性,就如上文提到的,教师本身的职责、规律、趋势;学生的本质、特征、发展等等,还有就是表现出客体与其的这种属性依托关系就是一种状态的流入。就小学教育这个立场而言,介于学生个体的身心特征。其“主体”与“客体”,一般呈现出三种状态,一种是本态,一种是常态,还有一种是超常态。同时,这三种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也呈现出三种关系。分别为顺位、错位、交错的关系。所谓的顺位就是指小学教育中主客体关系状态表现出一致性;错位关系是指主客体关系所处的关系不相一致。交错关系,顾名思义就有一致或者不一致的一面。
四、相互作用关系
前面分析了小学教育中的“主体”与“客体”的状态关系,只是从类属层次表象去论述,这显然是不全面、不深入的,是从静态角度看,还需分析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之间的关系,从动态角度看。
实质就小学教育这个立场而言,可以概括为对立统一,从哲学观可以这样去认为,教学中认识和实践活动是其二者关系的内容,二者之间的作用关系是形式。那么,内容是决定形式的,形式同样反作用于内容,这样就衍生出内容与形式之间的连接桥梁,教学理念、原则、手段、方式、方法等等。
五、结束语
本文就小学教学中的主客体关系展开论述,有表象的状态关系,也有深入的相互作用的关系,在基于小学这个特殊教学阶层的立场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和时代背景,当然,本文只是理论探究,对于实践中如何把控仍然需要广大一线同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商务印书馆
[3]蔡笑岳.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
作者简介:
郭莲香(1970.02~ ),女,小学语文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