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因素及对策探究

2015-10-21 18:52董继辉孙晓雪
速读·中旬 2015年10期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

董继辉 孙晓雪

摘 要: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受到学生自身、学校、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在分析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分别从学生自身、学校、社会方面提出了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对策,以期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对策

1 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

1.1学生个人因素

第一,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偏差。随着高等教育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教育已从“精英化”转为“大众化”,社会就业形势日新月异,传统产业转制,机关、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竞争上岗已成为普遍现象。但当前部分大学生就业观念陈旧落后,自我定位不准确,对工作期望值过高有失偏差,理想与现实脱节。第二,大学生就业心理准备不充分。求职择业是一个复杂的选择和被选择过程,需要面临各种各样的心理考验,需要有长期的职业生涯规划准备,研究表明,有近一半的大学生没有进行过职业生涯设计,更没有做好充分的就业心理准备,大学生就业心理准备不够,也影响了大学生成功就业[1]。第三,大学生就业能力、创业观的缺乏。在高校的人才培养计划中,存在忽视针对学生毕业后求职的素质与能力的锻炼的现象,从而导致了大学生就业困难。

1.2学校因素

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已经市场化,但大量信息显示,大学生失业群体的产生与他们不适应市场需求有很大关系。根本原因在于高校教育体制改革不到位和专业设置调整滞后。一是大部分高校缺乏足够的自主权,招生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脱节,培养出的学生无效供给太多。二是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专业调整步伐缓慢,人才培养缺乏针对性,不能面向就业市场大胆创新。三是对实踐性教学环节的重视程度不够,大学毕业生应当具备的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在高校人才培养中不到位。四是学校过分依赖政府投入,利用社会力量联合办学、“开门办学”的胆识和力度不够。

1.3社会因素

第一,高校毕业生总量与就业岗位需求总量不平衡。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而我国处在经济转型期及战略结构调整期,国有企业专制、机关事业单位精简机构等因素,导致能向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总数减少。一系列因素导致高校毕业生的人“供给”与社会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的“需求”之间出现了不平衡,加大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社会压力。第二,就业市场不规范,就业机制不完善。随着我国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已经进入到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时期。但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市场还不够成熟,缺乏规范。和毕业生总数量相比,数量不多的招聘会,不能完全满足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就业机制仍不完善。

2 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2.1大学生方面,应增强就业主观意识

第一,大学生应增强竞争意识。就业是大学生跨进社会面临的第一次重大竞争,毕业就业再不是计划经济下神秘封闭的分配,而是“用人单位有选择学生的自由权,学生有选择单位的主动权”的“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竞争上岗”,优胜劣汰成为必然规律。如何帮助大学生加强竞争意识,积累竞争经验,掌握竞争手段,熟练竞争技巧,增强竞争实力已成为学校改革中应解决的课题。第二,重视动手能力与实践经验的养成。目前大学生对用人单位要求的实践能力存在理解偏差,认为有过一定的工作经验,并考取了多个资格证书就意味着实践能力很强。大学生必须纠正在实践能力认识上的一些误区,对社会实践形成正确认识,培养良好的心态,加强对实践的重视度。首先,重视毕业设计;其次,加强社交能力培养;最后,强化社会实践,大学生通过参与集体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不仅了解就业的外部环境,同时对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具有推动作用。

2.2学校方面,完善教育制度,发挥学校主体功能

第一,随着中国经济制度的改革,大学生的就业已经市场化,但大学的专业设置调整相对滞后,致使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无法与单位的实际需求相适应。从源头讲,这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没有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规划,有较大盲目性,导致学校培养出的学生与社会需要不相符,因此,高校要经常搞市场调研,对市场行情进行科学预测,提高就业工作的计划性、前瞻性和科学性,制定学校发展的长远规划和战略决策,避免短视行为。要根据市场需求,结合自身条件和特点,在市场的大格局中找准自身的位置。第二,高校扩招后,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高校要坚持厚基础、宽领域的质量观,强化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2]。第三,开展就业指导教育,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高校应该从新生入学起就注重强化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并开设就业指导课,建立比较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

2.3社会方面,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体制和机制

第一,政府应负责制定相关政策、法律、法规,进行职业分类和职业前景预测,从宏观上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协调社会、用人单位和学校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完善毕业生就业网络平台的建设,积极培育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无形市场。第二,用人单位应超前制定用人规划,接纳和安排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到本单位实习。应将接受毕业生实习作为一种社会责任和义务,不仅通过实习传授给学生时间知识和技能,同时了解和考察学生,更重要的是对大学生在实习期间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分析,帮助高校查找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将分析意见反馈给学校。第三,充分发挥专业化机构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作用。让社会资源中一些职业化、专业化水平较高的培训机构、人才中介、咨询公司等参加高校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无疑将是高校就业知道体系的一种有益补充。

参考文献:

[1]赵二龙、杜纪伟.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成因[J].江海纵横,2011(07).

[2]李静.加强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思路与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08(20).

项目来源:本文为华北理工大学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S201402。

猜你喜欢
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
做好高校毕业生档案转递工作的几点体会
浅谈高校毕业班管理工作中的细节之处
高校毕业生如何应对求职过程中的笔试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