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淋淋
摘 要:教学方法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到教学目的和任务的实现,进而影响整个教学系统的完善。本文主要结合思想品德学科中的相关内容对感恩教育的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
关键词:感恩教育;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和讨论教学法,这三种教学方法可以在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中使用,也可以巧妙地运用在思想品德课的课外实践活动中;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选择性地联合使用,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案例教学法
第一,案例教学法是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注重教师对课堂的控制,强调学生对教师的顺从和接受。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过程中,应当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以自己的经历、体验、智慧去解读案例、评析案例,这样才会触动感恩认知,增强学生的感恩情感,学生的感恩行为才会形成。
第二,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合作性教学,在进行案例教学的过程中,通常需要进行小组、班级合作等活动,在合作中互相沟通,学生不但增强了说服别人以及聆听他人的能力,更懂得了自己的学习离不开别人的帮助,要学会感恩他人、关心他人。
第三,合理处理预设和生成之间的关系。由于课堂情况的多变性,预设和生成并不一定是完全一致的。所以教师在进行预设时应该考虑生成的多样性,这样有利于教师对课堂的把握,同时生成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把握可以实现预设的契机,使预设和生成尽量统一。
二、情境教学法
所谓教学情境,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的要求而进行加工的、特殊的微觀教学环境。感恩教育中的情境教学法是思想品德教师根据感恩教育目标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目的地创设贴近受学生生活的各种情境,从而达到感恩教育的教学目的。在情境教学法中,情境的选择和使用显得尤为重要,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学的成败。在中学思想品德课进行感恩教育,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创设教学情境。
第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不但为教学提供了便利,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果。用多媒体技术可提供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情交融的教学环境,明显增加视听效果,优化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增强教学效果。
第二,从学生身边的实例创设情境。教育是生活的需要,来源于生活又以生活为归宿。因此,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必须创设符合生活实际的真实情境。在具体的操作中,要重视学生的知识和经验,立足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寻找新知识与经验的“切入点”。例如:在“我爱我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学生小时候和父母合照设计成幻灯片,让学生在猜测别人的同时,回忆自己备受父母关爱呵护的幸福时光。这种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中的教学情境,真实真切,能够激起学生的认同感,达到感恩亲人的目标。
第三,从学生自身情感投入创设情境。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在学习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创设的情境要注重主体和情境的作用。在思想品德课中实施感恩教育要关注学生的感恩意识的转化、感恩情感的激发、感恩行为的发展,教师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设体验性情境,让学生通过实践获得关于感恩的感悟与体会;让学生通过体验对知识形成多元解读,能体验感恩的价值;让学生感恩意识、感恩情感前学会各种感恩的方式,将感恩行为内化为自己的习惯行为。例如:为了提高学生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培养学生感恩自然的品质。教师可以安排一段独白表演——“地球的诉说”,诉说的分别是地球上的森林、沙漠、海洋、大地,让班级里擅长演讲的四位学生有感情地把它们的诉说朗读出来,其他同学投入其中,感觉到了地球的“心声”,感恩自然、保护自然的责任感油然而生。
三、讨论教学法
讨论教学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分析探讨、辩明是非以获取知识的方法。课堂讨论的基本要求是:
第一,选题要有吸引力。如何选择一个有吸引力的主题,关键是所选的讨论问题应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有讨论钻研的价值。例如:在进行感恩社会方面的教育时,“志愿者的价值”“我身边的人大代表”都是较好的、有吸引力的讨论选题。
第二,教师要发挥自己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及时对讨论过程中对感恩教育的困惑进行启发引导,让学生在讨论中辨别事情的是非曲折,这样才能提高感恩教育的效果。
第三,做好讨论小结。小结对于讨论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没有小结的讨论是空洞的,是有始无终的。讨论结束前,教师应简要概括讨论的情况,明确认知层面上感恩意识的培养,纠正错误、片面或模糊的认识,同时在感恩情感上加以升华,使学生在讨论中获得的感恩情感更加稳定,为生活中具体实施感恩行为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实现教育的目标。
在中学思想品德课中实施感恩教育,教师应把这三种教学方法与传统讲授法结合在一起使用,根据适当的内容选择合适的方法,这样才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1]胡刚华.浅谈思想品德课中的感恩教育[J].现代教育科学,2007(6).
[2]刘洋.思想政治课的尴尬境地与应对[J].才智,20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