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君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01-078-01
0
案例导入
去年,市里优质课比赛,其中一位老师的公开课内容是《人口迁移》。
老师专业知识扎实,课堂精彩纷呈,但当老师在进行人口迁移概念理解教学时,一位同学突然冒出了这样一句话“在外逃跑的罪犯也属于人口迁移”,教师听到了并没有作出任何点评,而是继续按照原本设计好的教学程序进行,总结出了判别人口迁移的理由:①空间上:居住地已改变;②时间上:较长时间(指1年)。
课堂一直朝着老师课前备课内容的方向进行着。但评委对参赛老师的评价都降低了一个层次:因为该教师对课堂出现的临场情况反应不足,不能及时将现场的情景融入教学预设之中。
那么,教师如何临场应对学生充满机智和逆向的反应,如何面对课堂上生成的学生闪光的思想呢?如何让地理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呢?
个案分析
新课程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现代教育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能否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关键在教师。教师应当从关注生命的高度,研究学生在课堂上生机勃勃、活力无限的学习活动。教师不能完全依据预设的教学目标和教案进行教学,要善于从学生的质疑问难和独特体验中发现学生在知识、情感和心理上不断生成的需要,并对自己预设的教学做出富有创意的调整。教师只有课前精心“备课”,才能在课堂上动态“调整”,“备课”使我们的课堂有章可循,“调整”使我们的课堂精彩纷呈。让地理课堂做到“备课”与“调整”共舞,这样的课堂才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师生互动,动态生成,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
怎样应对教学意外?
布鲁姆说过:“没有预料不到的结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努力的去促进更多的生成的东西,并善于捕捉住生成的动态资源,让它绽放生命活力,使课堂教学因生成而精彩。
1. 捕捉亮点资源,调整预设,促进生成
课堂上的一些“意外之舉”,其中不乏可贵的、积极的、创新的生成因素。课堂中学生的提问和回答往往会不经意的出现一些亮点。这些亮点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稍纵即逝。我们必须用心倾听、敏锐捕捉和充分肯定,选择适当的问题以恰当的方式把“意外亮点”当作生成的“课眼”,并利用这意外的动态生成资源引导教学进程以实现课堂生成,使课堂在动态生成过程中达成教学目标。
例如:我在高二复习中国盐场分布的知识点时,进行了这样的预设:先分析作为盐场分布有利区位条件,再读图、观察、分析出我国盐场如长芦盐场、台湾布袋盐场、海南莺歌海盐场分布的原因。在实际教学中,在达成上面的预设后,有个学生竟然提出这样的疑问:“海南岛是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除了吹东南季风还吹西南季风,海南岛西侧成为西南季风的迎风坡,则降水较多,那么西侧也就是不利于晒盐了吗?”我一听,及时调整了原来的讲授方案,对这个知识点进行了深入教学。根据学生的这一疑问,先肯定了海南岛夏季确实受西南风和东南风的影响,并且画出了海南岛全年降水量图,学生读图明确西侧降水少,东侧降水多,明确盐场应分布在西侧。再和学生一起探讨海南岛风能丰富的原因,学生明确了西南风势力较东南风弱,所以西侧降水较少。由此学生对盐场的分布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2. 捕捉错误信息,因势利导,推进生成
在尝试和探究活动中,成功和失败的可能性并存。我们不要怕学生在尝试中出错误。因为在尝试和探究过程中,出现错误和失败是正常的。学生在尝试和探究中出现的错误,是极有价值的教育资源,是学生真实水平的反映,应该得到尊重和重视。有经验的教师善于抓住这些错误,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改变思路,重新探究,促进课堂教学有效生成。例如开头提到的案例,教师如果能够及时捕捉住学生错误的信息,调整课堂预设,引导学生分析原因,让学生展开讨论,自己得出判别人口迁移的理由,那么这种教育的效果远远胜于直接告诉学生一个正确的结论。
3. 捕捉非言语信息,用心交流,和谐生成
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个动作、一副表情、一种神态等非言语信息,这些信息不是教学的直接内容,但对教育教学有着间接性和隐蔽性的影响,因而对课堂上所产生的这些信息,教师要善于捕捉,把握这些稍纵即逝的信息,不断地调整课堂的预设,积极合理有效地组织教学,使课堂教育、教学向和谐高效的方向发展。
例如:前段时间,我发现我所教的高一(4)班朱立森同学上课经常不做课堂笔记,几次提醒之后,我想他应该能体会到老师的用心良苦。可结果他仍无大的改变,于是在上课期间,我忍不住发了火。可他一言不发,就那么冷冷的瞧着我,我突然发觉他的表情似乎在表达着什么。于是我走到他的同桌边,发现了他的同桌和他同样的问题都没有做课堂笔记,我明白了他表情里面的含义:你为什么只批评我?我为自己的行为而感到惭愧,立即对他的同桌也提出了相同的要求。接下来我看到了朱立森同学脸上露出了一抹难以觉察而且不好意思的微笑,我知道今天的课堂教育、教学已经向和谐高效的方向发展了。
泰戈尔说“教育是向人传达生命的气息。”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用变化的、动态的、生成的观点来看待课堂教学,着力建构开放和谐、动态生成的地理课堂。让地理课堂“预设”与“生成”共舞,使凝固的课堂场景变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焕发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