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腐败现象成因及对策

2015-10-21 01:39殷豆豆
现代企业教育·下半月 2015年1期
关键词:成因腐败高校

殷豆豆

摘要:本文通过读列宁《国家与革命》,从而引思到当前频发的高校腐败问题,分析高校腐败现象的原因,并提出相关对策。

关键词:高校 腐败 成因 对策

党的十八大报告用“亡党亡国”来警示腐败问题的潜在危险,十八以来中央对腐败问题有清醒的认识,当前反腐败斗争进入新的阶段,不仅反腐败目标更加清晰、明确,以“打铁还需自身硬”表露反腐决心坚定不移,而且反腐败问题也有了新的战略规划和思路,以“建设廉洁政治”为政治任务实施一系列从中央到地方,从党内到党外的反腐败举措。而高校作为担负培养社会主义建设和接班人的重要职能部门,一直以来都被人们美誉的“圣洁之地”,如今却也是腐败事件频发,逐渐成为一个反腐败斗争的重要阵地。特别是近些年我国高校频发的腐败事件触动了社会公众的神经,其对社会的冲击和影响较之其他腐败对公众的心理更具有震动性,从学术腐败到行政腐败,以及高校领导因职务犯罪频繁落马,越来越凸显了高等学校监管问题的严重性。

高校的腐败问题为何频发,探究其原因,尤其是在学习了列宁的《国家与革命》以后,引发了对当前高校腐败问题的一些思考,对腐败的实质和成因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论述了国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论述了将要诞生的新国家的实质和特征,从这些论述中很能说明近些年我国愈演愈烈的腐败问题。通过列宁的论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国家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把冲突保持在“秩序”范围内①。在今天,国家是需要的,要維护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官吏和武装队伍成为国家政权的强力工具,并拥有特权地位。因此,让一些人代表国家进行管理,行使公共权力是必然的;如果这些代理行使公共权力的人利益动机强烈私心欲重,就会滥用特权牟取私利;如果对这些代理行使公共权力的人缺乏相应的监督,这些所谓“社会公仆”就有可能演变为“社会主人”,腐败也就应运而生了。

高校作为“国家政权”行使教育职能的一个重要部门,如同资本主义文化创立了大生产——工厂、铁路、邮政、电话等等②,需要有行使管理职能的公职人员来代理行使权力。高校腐败是腐败行为和腐败现象中的一种特殊类型,是指高等学校的公职人员运用手中的公共权力为个人或团体牟取私利的各种行为及现象。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迅猛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投入不断增多,高校参与市场活动愈加频繁,学校自身可调配资源显著增加,拥有的自主权越来越大,高校领导干部和校内职能部门的权力也越来越大,在这样的情势下,高校的腐败问题愈显突出,高校反腐工作复杂性和艰巨性更为凸显。

根据以上分析,要解决高校的腐败问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反腐倡廉思想道德教育

近些年来,市场经济重效率、重利益的价值取向,在激励人们积极进取的同时,也容易诱发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高校的跨越式发展,使高校所从事的各种经济活动不断增加,诸如基础设施建设、大宗物资采购、校办产业生产与经营等活动等,高校中的相关部门和人员有机会经手巨额的资金和财物,就会使一些人可能利用手中的权力和职务之便犯案。少数高校领导干部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的影响,背弃“教书育人”宗旨,经不住诱惑,存在侥幸心理,滑入腐败的深渊;还有一些领导干部不能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的关系,盲目攀比,助长腐败行为;一些领导干部基于急功近利“出政绩、树形象”的需要,重教学科研、轻思想道德建设,用人上存在“重才轻德”现象;个别干部教师对反腐倡廉缺乏认识,认为腐败是有权人的事,存在“只要不把钱装进自己口袋就没问题”的错误认识。校园防腐意识不强、宗旨意识淡化,这些错误思潮的存在和蔓延,滋生了腐败的心理因素,少数领导干部的价值观、权力观、地位观、政绩观发生了严重的扭曲,导致心态失衡,把对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转变成对金钱和物质的追求,以权谋私,贪赃枉法,使自己的党性、人格、良心和灵魂商品化、市场化,最终堕落成只讲实惠、不讲理想;只讲索取、不讲奉献;只讲钱财、不讲原则的贪婪之徒。

话说行动受思想支配,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因此,必须加强对高校领导干部队伍的思想教育,使人们深刻认识腐败给国家和社会造成的危害,深刻认识腐败给个人和家庭带来的严重后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经常抓、长期抓,必须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必须全党动手”在于防腐拒变必须从思想上、从思想深处着手,才能在行动上贯彻执行。遏制腐败,在党员干部的思想中筑起思想道德防线,增强党员干部拒腐、防腐、反腐的思想认识,就必须加强对领导干部、管理人员的理想、价值观、人生观、职业道德、法律、法规知识的教育,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改变部分干部存在“重业务,轻政治”,“重才能,轻道德”的问题。不断夯实廉洁从政的思想道德基础,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教育领导干部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淡化权欲,诚心为民,克己奉公,举贤任能,开拓创新。强化领导干部的勤政、廉政、效率意识,引导领导干部为学校掌好权、用好权,塑造一批廉政、勤政的道德楷模,发挥榜样的影响和辐射作用。这对于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二、加强和完善制度建设

高校领导干部都是所谓铜钱铁壁的党员干部,是具有先进性的代表和引导者,一直以来我们忽视了人的本性中不可避免的恶的一面。人性的善恶之争由来已久,抛开人性善与恶的争论不谈,有一点是应

当给予肯定的,趋利避害的欲望是人性中所固有的、天生的属性。马斯洛的心理分析学说,人的欲望是无穷的,满足层次是递进的。腐败的最根本动力来自于无限的欲望的手段之间的矛盾。人性中私欲因素的膨胀,如贪婪、私欲,利己专断、滥用权力的成分,无论在何种政治制度下,单靠思想认识、道德说教,而没有严格的法制约束机制,是不可能使人在握有权力之后又去善用权利。

因此,我们在腐败问题上要深化改革力度,不仅要坚持思想道德教育,还要加强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是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核心问题,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是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高校腐败问题的必由之路。治理腐败只有从源头入手,才能彻底铲除腐败赖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明确指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还是要靠法制、靠制度靠得住些。他指出“决不允许“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决不允许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决不允许在贯彻执行中央决策部署上打折扣、做选择、搞变通”。克服特权现象,要解决思想问题,也要解决制度问题。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面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当前,高校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新特点、新问题,坚持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相互衔接、系统配套的原则,依据有关党纪条规和法律法规制定科学合理、具体实在、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和规章制度。一是针对高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建立健全基建、物资采购、招生、学术和财务管理等制度,制定建设工程、修缮工程、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产权交易和政府采购等各类重大问题的办事规则、议事规程和集体研究决定制度; 二是完善规章制度建设,各级各类的校务公开制度和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强化约束管理机制,严格按照程序办事,落实执行项目法人制度,明确责任主体; 三是建立并执行岗位责任制和领导责任追究制,重要情况、重大问题、重大事项的通报、报告制度,促使高校各级、各部门领导增强责任心;四是注重完善激励制度,提高教职工薪酬福利,改善教职工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尽可能地通过制度把教职工的工资福利和退休后的待遇规范化、制度化,培植和提供给他们能够廉洁奉公、不想腐败的经济条件,以良好的环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之不必腐败。高校必须重视要建立教学、科研、管理等部门的关键岗位、重点岗位、普通岗位制度,以岗定酬,按照“多劳多得,优劳优酬,拉开档次,兼顾公平”的原则,实行以津贴、课酬等以岗位为主的分配制度。高校应该根据教师个人的兴趣、特长和能力,为其提供能充分发挥才能的舞台和机会,并不断创造条件,优化教师的工作、生活和学术环境。只有用切实可行的制度加强对权力的制约,才能真正实现依法治校,为防范和克服腐败现象提供有效的保证。

三、建立完善监督管理机制

高校拥有越来越多的自主权,高校领导致职能部门的权力也越来越大,由于高校的相对封闭性,内部的行政权近乎于一种没有制约的绝对权力,绝对权力会导致绝对腐败。 正如温家宝同志所指出的:权力不受监督和制约,必然导致滥用和腐败。对权力运行的监督机制不完善,监督不到位,是腐败现象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反腐倡廉工作教育是基础,法制是保证,监督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善始善终、善做善成,防止虎头蛇尾,让全党全体人民来监督”,明确指出建立和完善监督管理机制,以健全的监控机制约束人,群众发挥“人民主人”的监督作用,加强民主管理,使“人民公仆”真正为人民服务。

当前,高校监督机制的完善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其一,要加强对高校的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发现对学校作出的决定执行不力不够或不予执行的,要坚决予以纠正; 其二,要进一步推动高校基建、物资采购、招生、财务和学术科研等领域的工作公开透明,支持和鼓励教职员工积极参与学校的集体事务,加强对校领导班子及其重要岗位工作成员的监督; 其三,要整合监督资源,要把校内监督与校外监督、民主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及高校纪委监督等很好地结合起来,形成监督合力,提高监督效果; 其四,采用先进的互联网信息与通信技术,有效实行网络监督,也是高校提高透明度,监督腐败行为的重要方法。加强对高校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实质上增大了腐败行为被发现和查处的概率,使得实施腐败行为的风险增加,这样一来,即使高校教职员工有腐败意图,也出现了腐败机会,但考虑到自己由于贪腐可能被发现,而受到惩处。从而使欲腐败者在监督机制的约束下,不能腐败。五是坚持科学民主决策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影响学校声誉的重大事件和决定学校兴衰的问题实行集体议事制度; “民族是腐败的天敌”,尤其在制度建设与监督管理的过程中,要“民主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要充分发扬民主: 首先,要建立信息沟通制度,通过信息发布会、校报、广播、校园网络和通信技术等传播工具,及时让教职员工了解学校工作的进展、困难和改革方向,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让他们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其次,建立健全民主决策机制。高校可以通过校务委员会、党代会和教代会共商学校大事,让他们提出对学校发展有利的意见; 第三,建立民主监督制度。学校的校务委员会、党代会和教代会都要发挥对学校工作的民主监督作用,使教职员工对学校工作的要求、建议和批评,能够得到顺畅采纳,从而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通过发扬民主,有了健全的、科学的制度作保证,高校的教职员工在制度的规范和约束下就会被威慑住。

因此,高校要在加强内部有效监督制约机制方面做文章,加强对领导班子特别是主要领导行使权力的监督。同时,要扩大民主监督的范围和渠道,充分发挥党内监督、教代会监督、广大师生监督等多种监督形式的合力作用,拓宽群众参与党风廉政建设的渠道,继续完善教育督导制度,各级教育督导机构要加强对教育法律执行情况的督导检查,不断提高监督的力度和效果。

综上所述,有效遏制高校的腐败行为,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系到“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的成败与否。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我们要通过各種方法、各种手段和各种渠道,最大限度地遏制高校腐败行为,荡涤“象牙塔”内的污泥浊水,还高校“净土”的圣洁风貌,标本兼治,为高校改革开放和蓬勃发展保驾护航,锲而不舍地把高校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

注释:

①见《列宁选集》第3卷第113页。

②见《列宁选集》第3卷第148页。

参考文献:

[1]列宁.国家与革命.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

[2]戴永恒.当前高校腐败问题的成因及对策思考.法制与经济,2009.7.

[3]赵曼,崔克娟.解析高校商业贿赂.中国监察期刊,2007.9.

猜你喜欢
成因腐败高校
说说两种『白气』的成因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晕纹石成因解读(上)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腐败,往往由细微处开始……
翻译实践问题及成因
国外警察腐败控制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