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桂莲
摘要: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建设对于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中高职院校作为向社会输送人才的重要基地,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从分析中高职合理衔接评价的指标因子入手,重点分析了如何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提出了几点较为合理的评价方式,希望能够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评价,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中高职评价指标体系
伴随着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对于应用型人才需求的不断扩大,各个职业院校都在寻求更好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社会输出更多的人才。在进行职业教育的过程中,评价活动是促进学生积极进取,发展自我的主要方式之一。各个院校在充分对于教育教学情况,以及学生的发展愿景和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进行调查之后,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采用多样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能够促进学生更加全面的发展,为社会贡献更加优秀的人才。
一、中高职合理衔接的评价指标因子
(一)人才培养方案的评价指标因子
无论是在中等职业教育还是在高等职业教育之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都是十分重要的。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的职业技能的训练是否达到了良好的效果,就需要对学生的能力进行评估来进行检测。学生的能力不但包括学习能力、实践能力,还包括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综合这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可是使得对学生的考察更加的全面。只有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转化能力的学生才能在岗位之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中职院校注重对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而高职院校则更加重视对于学生发展能力的培养,两种培养方案的衔接,需要更多地为学生的综合发展考虑。中高职衔接评价,重点是看人才培养方案的衔接是否科学合理,看培养方案是否存在脱节现象,培养方案能否与中高职衔接课程相适应,以及培养方案是否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二)课程衔接的评价指标因子
在课程衔接之中主要包括课程设置衔接和教材的衔接两个方面。中职教育院校和高职教育院校由于教育体系的不同,课程设置上往往是相互独立的,缺乏促进课程衔接的有效沟通。课程衔接的是否合理是进行评价的重要指标,主要是看中高职课程设置中是否存在文化课脱节现象、专业课有没有重复设置、衔接上是否存在疏漏。在衔接之后,文化课程和实训课程的安排是否合理,是否存在轻视理论学习的现象,应有的课程内容是否健全,都是平价的重要指标。在课程衔接之中,教材的衔接也是十分重要的部分。一些职业院校往往过于重视对于职业技能的培训,忽视理论学习,教材更新不及时,专业课的教材不够系统,在衔接的过程中,更容易出现中高职教材不配套的问题。所以,教材设置是否合理,衔接是否一直,教材更新是否及时,都是评价的重要指标。
(三)教学方法衔接的评价指标因子
想要使得中高职教育的衔接达到最好的效果,教学方式方法的一体化是十分关键的,对中职和高职援交的教学计划,按照专业对口的方向进行统一的优化设计,将中职教育内容作为教学的基础,而高职的教育内容则作为发展部分和主导方向。在对教学方法进行评价的过程中,主要看是否对中高职的交学内容做了统筹优化,是否在中高职衔接的部分做了有效过度,以及是否有利于专业目标的发展。
(四)学生成绩考核衔接的评价指标因子
成绩考核的衔接是课程衔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采用学分制对中高职的学生采取统一的成绩考核标准。在进行课程衔接的过程中,重点是要做好学分标准的统一,其中包括各个单元的学分标准和不同学历的学分标准。在进行考核的过程中,主要看是否对中职院校与高职院校的学分标准进行了统一,学分设置是否合理,是否严格按照学分制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了考核。
二、中高职合理衔接的评价指标体现
(一)中高职课程衔接评价体系的构建
对于评价体系的设计包含着多个方面,其中主要包括考核的指标、考核的内容、考核的方式以及考核的类型,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从这多个方面综合进行规范。想要使得考核更加的全面,就要充分地考虑到学生在从事某一职业的过程中所需要具备的各项知识和能力,还有学生对待工作的态度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在考核的类型方面,主要包括形成性考核、诊断性考核以及总结性考核。在考核的方法上也要注意多元化,综合运用单元测试、期中期末测试、课堂眼帘、小组学习、案例解析、实例模拟、项目考察、专业讲评、资格认证、总结论文、答辩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促进学生的全方面发展。
(二)教学方式评价体系的建设
对于教学方式的评价,主要看是否对中高职的交学内容做了统筹优化,是否在中高职衔接的部分做了有效过度,以及是否有利于专业目标的发展。所以,对于教学方式的评價主要以听课和教学备案审核的方式展开。审查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能否将中高职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效地融合,并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培养目标的实现。而考察中高职课程之间的过渡是否合理,则主要通过学生的反馈体系来实现,特别是中职院校的学生能否适应高职院校的课程,尤其是在基础课程和专业理论课程方面。将教学方式的评价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体系相结合,逐步建立起合理完善的教学方式评价体系。
(三)技能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
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是中高职教育的最主要目标,在中高职课程衔接建设的过程中,职业能力的衔接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部分。在共同构建学生技能评价体系的过程中,要积极地引进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将国家统一的职业资格和等级考核作为院校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中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都是面向社会的,所以引入国家职业资格的考核制度是十分合理的。国家对于各个职业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水平标准都进行了细致的划分,可以按照初级、中级、高级的层次对中职院校和高职院校的学生做不同程度的要求,并与中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做到良好的衔接。将中职院校学生的技能考核要求设置在初级以上,将高职院校的学生的技能考核要求设置在中级以上,以国家的职业资质作为统一的考核,逐步消除中职院校和高职院校不同的考核标准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技能考核评价体系。
三、中高职合理衔接的评价方式
在中高职衔接评价体系之中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针对中职课程进行的评价、针对高职课程进行的评价以及针对共有课程进行的评价,在中高职合理衔接的过程总,对于评价体系的建设是其中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是检验衔接是否合理、有效的重要标准。
(一)高职课程评价
在高职学校之中,课程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公共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支撑课程、专业拓展课程以及课外实践的环节。在进行考核评价的过程中应当注重突出专业的特点,将考核形式多样化,注重对于学生发展能力的培养,使得评价更加的科学,促进学生的发展。通过改善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存进学生的学习、应用、分析等各个方面的能力发展。
(二)中职课程评价
在中等职业教育的体系之中,课程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分别是专业课程和公共课程。在针对中职教育进行评价的过程中,也主要分为专业课程的理论评价,公共课程的评价,校内实训的评价、校外实训的评价以及一体化课程的评价几个部分。在考核评价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地考虑对口企业的相关需求,以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之中的能力为最终目标,评价的方式也需要尽可能的多元化,结合差异化的评价方式力求对学生的评价做到尽可能的全面。
(三)共有课程评价
在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两个教育体系之中,对于相同的课程却有着不同的要求,高职教育在知识、能力等相关的方面往往较中职教育有着更高的要求。对于中职教育,他们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技能,习得更多的在实际工作中能够用到的能力。而高职教育则更加看重学生的可发展性,通过对于知识的掌握,获取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在未来获得更好的发展。
(四)“三方定评”的评价方式
在中高职教育教学体系之中,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一个部分,为了实现“能力为本,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
在构建评价体系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地引入用人单位和行业部门参与评价,形成学校、用人单位、行业部门“三方定评”的评价制度。
(五)评价体系中反馈机制的建立
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的一个过程,既包含着学生对于老师教授能力的反馈,又包含教师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这样一个相互的过程中,有助于教师及时发现教学活动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地做出调整,充分发挥反馈机制应有的作用。在不断接受学生建议的过程中,对教学的目标和教学的实施过程做出有效地调整,逐步完善教学活动。建立科学而健全的反馈机制,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总结
对于中高职衔接评价习题的构建,要以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衔接为基础,针对于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不同的特点,在构建评价体系的过程中也要有所侧重。考核结果的评价和反馈机制也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在考核的过程中还要十分重视对于多种考核昂视的综合运用,力争做到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章建新,杜云香.职教集团运行的现状分析——基于《构建职教集团的体制性障碍与对策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2,(1).
[2]刘迎春.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衔接状况及主要问题的思考[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
[3]包东红.职业教育院校实施职业资格认证的问题与策略[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科技人力資源与区域经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
[4]侯明贤,李亚男.高职管理类专业基础课自主式评价模式的改革实践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