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学具有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职能,教学是其首要任务,科学研究是其灵魂,社会服务是其责任。这就需要我们思考,作为大学学校核心的教师,应必须具备怎样的基本素质,来更好地实现大学的三种职能。本文从大学教学工作素质培养研究为基点,提出在大学教师应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具有合理的教学能力结构,能形成科学的教育理念,能不断创新教学模式。
【关键词】高校 教学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186-02
《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也就是说,不管何种类型的大学,其中心任务是培养人才,人才培养是大学产生的源头与存在的根本理由。而大学培养人才不仅体现在传授人类长期积累下来的知识经验,还体现在通过科学研究,通过参与探索知识的活动来发展创造能力与培养创新精神,这就对大学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大学教师自身所具备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有坚定的信念和正确的政治方向。大学教师应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热爱祖国,认真学习党和国家现行的各项方针政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条文,强化法制观念,自觉遵守宪法和社会公德,遵守校纪校规,讲文明,以模范行为为学生做表率。
热爱教育事业。大学教师应该有强烈使命感、责任感,热爱教育事业,具有甘为人梯、乐于奉献的精神,树立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为经济建设培养更多更好的优秀的高级专门人才的远大理想,应坚定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力量的价值观念,和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发展贡献全部力量的坚强信念。
具有高尚的品德。“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明明德”要求研究型大学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修养,不仅做好学生知识的导师,更应做好学生人格的导师。首先,大学教师作为社会成员的一部分,应遵守整个社会的道德规范,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强,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具备较高的道德水准;其次,应遵守教师的职业道德,热爱本职工作,形成好的师德和风范,为人师表,在行动上为学生做出表率。
二、具备教研能力
大学教师应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合理的教学能力结构,不断地完善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科研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为教学工作服务。
1.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大学教师必须有较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对某学科有较深的研究,如果知识浅薄,孤陋寡闻,就缺乏从事教学的基础。只有具备丰富的知识面,才能在教学中旁征博引,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1)具备学科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这类知识是人们所普遍熟知的一种教师知识,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知识,是教师知识结构的主干和核心,它制约着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从根本上反映一个教师所达到的专业水准。这类知识的特点是“精”“宽”“新”,“精”是指对自己所教的科目要有充分和准确的理解,不仅熟悉教材、大纲,还对某些内容有专门、精到的研究,能形成自己对某些问题的系统看法或独到的见解;“宽”是指不仅对专业知识要了如指掌,还应具有较为丰富的相关学科的知识,教学不拘泥教材,能旁征博引、博采众长,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妙趣横生;“新”是指人的知识结构是动态的、发展的,不可能一次定型,需要在不断学习中自我完善,教师不仅要具备新知识汲取能力,又要能汲取所任学科的新动态、新发展、新发明、新观念和新见解,这样在教学时就可以把握住现代科学发展的最新动向,比较准确地预测本学科未来发展趋势和方向。
2)具备文理基础知识。这类知识包括深厚的文化基础和广博的文化视野,包括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域文化等,包括自然科学、哲学、法学、史学、文学艺术、方法论等,是教师知识结构的基础,是教师形成教学能力的基础,也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础,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日积月累而逐渐形成的。它具有陶冶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的内在价值,可以给教师以深厚的文化底蕴、高品位的人文修养和艺术美感,使教师具有博古通今、纵览中外的视野和胸怀,形成饱有学识的智者气质。
3)具备教育科学知识。教育科学知识是人类几千年教育实践活动的经驗总结和高度概括,它是教师知识结构必不可少的部分,不仅对教师形成教学能力起指导作用,而且也是衡量教师教学能力高低的标志之一。这类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三个方面,主要由帮助教师认识教育对象、教育教学活动和开展教育研究的专门知识构成。教师应掌握大学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和规律、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及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等,自觉学习和运用教育科学知识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科知识顺利地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的接受的知识,成功地进行教育教学。
2.具有合理的教学能力结构
教师的教学能力结构是在从事教育教学专业活动时表现出来的,直接影响其专业工作效能的各种能力的综合,包括教学设计,教学组织和实施,教学评价的能力。现就针对研究型大学教师的教学对其教学组织实施能力进行阐述。
大学因其科研环境,需要强调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需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和发明,培养学生创造性与研究性的能力,这一切都要求教师敢于突破和创新,充分认识教育对象的身心特点,积极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是建立基于研究的学习模式,组织实施探究式的教学。大学综合性、开放性的特点决定了其教学途径的多样化,除了传统的讲授教学外,还应构建探究式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需要大学教师必须具备教学所需的综合性知识结构和教学方法体系,用积累的知识、经验、方法、思路引导学生学习,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养成自学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知识迁移与应用能力、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利用自己的科研课题,使学生参与其中,了解学科、专业的前沿研究领域或课题,关注实践、现实中的问题。在考核方面,教师不应将视野局限在具体的、确定的考试成绩上,而是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和研究的方法,使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主动地思考探究。
二是拆除学科间教育的壁垒。大学教师需要掌握跨学科的综合性知识,并能将知识整合起来熟练加以运用,不仅要熟悉本专业知识,跟踪本专业的最新科学成果与研究动态,擅长本专业知识的教学,而且要有敏锐的目光,去搜寻、了解、掌握与自己所授专业相关的学科知识,及时更新和调整教学内容,拆除学科间的壁垒,使自己所教专业学科与相关的学科知识互相渗透,产生横向联系,传授给学生最新的、最科学、最完整的知识,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三是交流技能与课程学习相结合,创造性地利用信息技术。大学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多以研讨这种教学方式来连接研究和教学,学生组成研讨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某些专题展开探讨,着重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研究能力,锻炼学生的交流技能,将交流技能与课程学习结合起来,同时利用各种现代教育手段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增加信息流量。这需要大学教师必须具备掌控课堂全局的能力,加强学生之间的协调合作,对教学实际情境做多视角、多层次的分析,不断对教学进行反思,师生不仅是在研究中从事教与学的活动,同时也是在教与学的活动中从事研究。
三、形成科学的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教育活动中坚持的原则、信念,追求的理想,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思想保证。教育理念是对教育的理解,是在理性思考与亲身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教育理念思考和回答的是“教育是什么?应当怎样?有什么价值?怎样实现它的价值?”等问题。教育理念的形成与内容受制于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已有的教育经验以及看问题的角度。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必须要对教育有正确的理解,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必须了解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培养的重点和途径,否则教学就失去了基本方向。
科学研究在大学活动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师生以探讨学问为天职,以追求真理为理想,学术是大学的生命,教师的教学与科研密切联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贯穿科研精神,融入科研成果并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为目标,“追求真理,崇尚学术”是大学教师的基本教育理念。不懈追求真理和捍卫真理是科学的本质,也是研究型大学教师终生奋斗的目标,其尊重已有认识,同时崇尚理性质疑,随时准备否定那些看似天经地义实则囿于认识局限的断言,接受那些看似离经叛道实则蕴含科学内涵的观点,认为教学应该是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对已有知识体系进行质疑、反思和批判的过程。“追求真理,崇尚学术”也意味着尊重知识,尊重知识的创新,大学历来是学术传播、交流和发展的场所,是创新知识的重要基地。学术活动是大学在社会结构中赖以存在的基础和核心,也是大学主要的行为活动,更是实现大学目标的主要途径。“追求真理,崇尚学术”要求师生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在学术上有所建树,不断取得科学研究的丰硕成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人本教育理念”是大学教师的核心教育理念,这种理念将教育理解为以人为本的活动,从各个环节培养大学生的主体精神,确立大学生在大学办学中的主体地位,使他们意识到自身的价值。“以人为本”始终关注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张扬学生的个性,保证学生的权利,包括尊重学生的个人生活、课程、专业的自由选择权,尊重学生价值观的表达权,尊重学生首创能力和个性发展,关心学生和爱护学生。教学目标的定位不仅仅在于专业知识的获得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而重在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进取意识和创造精神的社会主体。爱因斯坦说过“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不过他们要把为社会服务看作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标。”
“素质教育理念”是大学教师的终极教育理念。这种理念注重具有综合素质的整合型人才的培养,在大学具体体现在专业教育与素质培养相结合、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这三个方面。它认为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也不仅是传授技能的过程,而是一个理解知识、思考知识、内化知识、创造知识的过程,它要求大学教师发挥学校资源优势,提供给学生在其它环境下不可能得到的科研经验,在教学中致力于培养并造就富有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人才,通过教学相长激发科研灵感与研究欲望,使学生不断产生学习与科研动力,成为思维清晰并能熟练运用交流技能,具有丰富经验的人才。
四、创新教学模式
教学目标决定教学模式,大学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复合型、多样化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科学研究是大学的一个重要功能,注重教学和科研的融合是大学的一个明显特征,大学教师教学应大力倡导并采用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策略,反映教学过程独立性与创造性的特点。
大学教师的教学不只在于教授学生多少知识或是给他多少信息,而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思考、工作的技能和批判、探索的精神,使他们成为充满智慧和理性的人。这要求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授型教学向知识传授与探究相结合,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特长和潜能,引导学生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创新欲望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方式转变,教学方法要体现科学研究特色。
1.以科研来促进教学。作为大学教师,要始终站在学科的前沿角度将学生引入到由已知到未知并对未知进行探索的过程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将给定已知的答案作为教学的重点,教师应该是在系统介绍本学科经典理论的基础上,将最新的、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引入到课堂,将创造性的科研工作引入到教学过程,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使学生接触到学术领域中最新成果或最新问题,不仅向学生传授最新知识,还引导学生了解那些尚未解决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引发学生的讨论和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建立新思维,形成新的观点和理论,让学生掌握科学方法来思考和解决问题,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
2.强调“引导”。教师应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兴趣,避免照本宣科,在教学过程中起引导的作用,提倡研讨式的课堂形式,采用提问式、双向交流式的方式,贯彻教师少讲,学生多做的原则,使学生接受特定的科学研究方法训练,在举一反三和知识的融会贯通基础上,与教师一起从不同学科视角探究问题。教师应认真研究学生的知识结构,钻研和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最恰当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意向,设计出适合学生现有经验和能力并能联系新旧知识的问题,并围绕问题组织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开展讨论交流,撰写学术论文和报告。教师思考问题的角度和依据、展开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辨析问题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都会给学生以启示引导。
3.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平衡。教师在课程设置上应更加注重基础学科,注重文、理、工的相互交叉和渗透,注重和加强课程的基础性、交叉性和广泛性,使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和前瞻性,着重使学生获得终身自我教育所需的基础知识,为学生打下广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过程中,突破学科间的壁垒,打破传统的讲授体系,运用本学科甚至多个学科的相关知识,促进学生的研究学习。同时教师还应大力推进“双语”教学,积极创造条件采用英语教材及原始信息资料并用英语授课。
参考文献:
[1]廖惠芝.新时期我国大学教师角色转换的研究[D].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論文全文数据库
[2]科技司副司长武贵龙谈高校科技为社会服务[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页,2005-08-19
[3]姚利民,史曼莉.大学研究性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第7卷)第6期,第62-65页
[4]宋媛. 创建研究型大学:创新型教师培养问题探析[J]. 职教探索与研究,2007.01,第52-54页
[5]陈金香. 浅谈高校青年教师如何协调教学和科研的关系[J]. 高教论坛,2009年1月第1期,第111-123页
[6]王成端,谢鸿全. 教学质量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水平[J]. 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09年第1期(总第90期),第75-78页
作者简介:
杨红荃(1972.7-),女,湖北武汉人,湖北工业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湖北职业教育发展研究院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