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琳 邹承俊 雷静
【摘要】多年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高职院校中进行了广泛的开设,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都需要与时俱进的改革。微课着重于知识点的教学,表现方式新颖,能有效吸引学生的关注力,并能产生一对一授课的教学感受,是该门课程教学改革的有效手段之一。本文以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为实例,讨论微课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地位,以及实际应用的方法,并作出总结和思考。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 课程改革 微课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011-01
微课从中小学课堂兴起,因其幅长短小精干、学习时间碎片化、内容主题明确、能通过网络广泛传播等特点迅速成长为信息化时代教育普及的先进手段。现在,因意识到微课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冲击和积极作用,微课进入了高等教育的课堂,在补充教学、翻转课堂中大显身手,教育资源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更能满足当前日益兴盛的个性化、终身化学习的需求。《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程已经开设了多年,近年来由于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普及,该门课程陷入了知识内容陈旧、教学手段单一、学生兴趣低下的瓶颈,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如何吸引学生的关注,让教学内容紧贴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和要求,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学习、终生学习的意识。时代呼唤广大教师制作和使用好微课,用互联网思维来践行教学改革之路。
一、微课在课程中的角色和地位
本门课程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大量的院校安排的首先是教师讲授计算机发展史、进制转换、计算机构造等理论知识,然后用大量学时训练windows系统操作及office的操作,最后补充互联网相关知识。然而,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使得更多的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已经对操作系统和office应用有了更深入的接触,千篇一律的教学进度控制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面临了学生不愿意学,教师不想教的尴尬境地,所承担的育人目标体现不明确也让这门课备受诟病。由此可见,打破传统定式,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全方面进行课程改革已经迫在眉睫。而微课,正以其灵活性、新颖性、自主性、创造性、生动等诸多特点进入了教学改革者的视线。
微课在课程的应用中可以作为课堂教学过程中多媒体展示手段,在教师设计的教学环节之中成为教学内容的一个部分,积极发挥师生共同思考、教学相长的作用,也可以作为翻转课堂引导学生课后进行思考和学习,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进行讨论、验证并释疑。教师作为设计者和组织者的角色更加凸显,讲授者和主导者的身份被弱化。以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计算思维的教学为例,计算思维是个抽象概念,若是老师纸上谈兵学生将更加糊涂。微课制作让授课教师脱离了课堂的束缚,将触角延伸到更广泛的时间空间之中。教师将这个部分分成三个子概念,层层递进步步深入,以5-15分钟为单位来进行表现。1.通过制作人类进程史中计数是如何发展的动画来吸引学生关注,采用录制可汗学院的方法手绘简单计算过程和采用软件演示复杂的计算过程,通过运算速度、运算量的对比让学生对计算机计算的优势有了直观感受,从而将计算的概念和盘托出。2.用视频拍摄方式,以日常生活中的我们是如何合理安排做饭炒菜的顺序、上学之前如何规整书包、弄丢东西怎样沿路回溯、遇超市拥堵如何选择排队、停电后手机为何依然可用等常见问题,引出了计算思维中优化设定并行流程、预置和缓存、回推、多服务器系统的性能模型、失败的无关性和设计的冗余性等概念,让学生明白计算思维和我们的生活、学习息息相关——所谓的计算思维,就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去求解问题、设计系统和理解人类的行为,诱发学生对计算思维的奥义产生兴趣。3.答疑解惑,对计算思维的提出、具体的概念、深层的应用、深入的理解等进行具体说明,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进一步升华。采用微课的方式来进行教学,结合课堂内外、师生互动等多维空间,打破了45分钟的时间限制和课堂的空间限制,给予教师更充分的设计和表演空间,教学方式活泼,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二、微课在课程中的应用
技能操作部分在课程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在以往的教学中采用的多是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方式。部分基础较好的学生在完成作业之后无所事事,而部分学习较为吃力的学生却又在完成作业面前显得举步维艰。为了让学生能具有更大的学习自主权,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对技能操作部分采用微课的方式进行教学,将操作系统应用、文字处理软件应用、电子表格软件应用、演示文稿、计算机网络与internet应用、计算机信息安全分为6个项目19个任务。教师将每个任务拆分为不同的知识点或技能点,以5-15分钟为节点录制为微课,并全面上传到课程网络教学平台之上。在上课之前,教师引导学生到教学平台进行预习,在上课时间进行操作、评点和问题反馈。学生既可以超前自主学习,也可以反复播放当前微课以加深印象。我们也需要看到,新的教学方法对學生的学习自觉性有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学生抛弃原有的等、靠、要的心态,转换为积极主动的学习模式,在此过程中需要一定时间的调整。通过一个学期的检测,个别学生表现出不适应,认为教师的要求过高,占用了较多的课余时间。但是从期末测试中可以看出,坚持新的教学方法的班级在实践动手能力方面优势明显,学生更善于主动学习。从教学角度出发,坚持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思路,制作出更优良的微课以适应新时期的教学需求显得尤为重要。
三、微课应用过程中的思考
(一)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贴近90后学生的审美情趣,考虑受众的接受能力,采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模式,尽量避免使用专业术语。无论是知识点讲解、还是技能操作,注重营造一对一学习的感受,拉近人与机器的距离,增强代入感。
(二)宜设而设,小而精致
讲明一两个知识点,素材、案例、资料、设计思路都应当紧密围绕一个中心,体现课程设计感。微课时长有限,不选择与该话题无关的内容,不做与该内容无关的操作。
(三)立足教学,回归本质
笔者非常赞成中山大学王竹立先生的观点,“微课本来就是来自一线教师的实践创造”,时代呼吁教师掌握好身边的信息技术手段,迅速快捷地制作出一批优质的微课直接应用到教学中,让学生们尽快的受益于微课这种教学模式。
(四)搭建平台,循循善诱
微课是一种教与学相呼应的教学模式,教师需要搭建或者依托一个线上平台,将微视频、微课课件分享给不同需求的使用者,并能让学生在学习完成之后能够马上进行测试反馈,了解自我习得情况,甚至可以实现留言或师生、生生之间的实时交流,让教师掌握好第一手的情况。线下课堂,教师需要明确提出线上微课学习的目标,做出下次课堂规划,诱导学生在课后参与翻转课堂的学习。有趣的微课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所在,教师的引导是培养形成学生主动学习习惯必不可少的牵引力。
参考文献:
[1]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
作者简介:
陈琳(1982-),女,四川成都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图形图像技术/教育技术。
邹承俊(1963-),男,四川什邡人,硕士,副教授/高级实验室,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技术/智能农业。
雷静(1981-),女,四川绵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软件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