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教育理念下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的体会

2015-10-21 14:00:58王多军
文教资料 2015年17期
关键词:生本教育理念

王多军

摘 要: 本文结合教学实际就生本教育理念下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与思考问题展开论述,指出:一是重视布置前置性作业,是生本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二是依靠学生的感悟来交流,生本课堂教育会更好地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三是引导与鼓励学生质疑和拓展,是生本课堂教学的根本。

关键词: 生本教育理念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生本课堂教学

生本教育理念:教育应实现由“师本教育”向“生本教育”的转变,即把为教师的好教而设计的教育转向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的教育,使学生积极、主动、活泼、健康地发展。生本的语文是以大阅读为中心带动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学生在读中掌握大量词汇,并逐步学会书写文章的方法,继而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最终培养学生热爱阅读、热爱写作、热爱学习的好习惯。

我们在用教材教时,应该让孩子们感悟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唤醒学生学习的本能,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发现、质疑、感悟、欣赏,让学生在体验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成长。

生本理念下的语文阅读教学,要求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布置前置性作业是生本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

生本课堂教学实验非常重视布置前置性作业。学生课前做了先学的准备,上课时是有备而来。传统的课堂,一节课的内容不会预先告诉学生,很多问题都是突发式的,因为老师觉得学生课前知道了内容与问题,这节课就失去了新鲜感与吸引力。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就很难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生本教育的理念是全面依靠学生,先学后教。学生的学是在老师的教之前。前置性作业是对学生课前先学的引导。前置性作业的布置要本着低入、多做、深思、高出的原则。那么,阅读教学的前置性作业应布置些什么呢?一是弄清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脉络;二是找出你最喜欢的或者感动的句子(至少3句),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并在书旁做好批注;三是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学生先学后的课堂是展示自己阅读所得的课堂,是学生展示自己精彩的开放性的课堂。课前做准备,上课早交流,把课堂事前开放给学生是为了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探讨上课内容,更广泛地进行知识交流。让学生进行充分的预学,在对课文比较熟悉的情况下,学生在课堂上还学什么呢?还需要老师吗?先学后的课堂并非是学生先学内容的简单再现。如果说课前的阅读是一个输入的过程的话,回到课堂就是一个综合信息整合然后输出的过程,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不仅把课前阅读到的知识经过思考表达内化成自己的学识,还使学生的思辨力、口头表达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培养,带动了听与说的训练,能说会道是为了以后的写作铺垫的。可以说,充足的先学准备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其实,生本的阅读教学课堂的环节很简单,先是整体感知,了解内容,查阅相关资料;接着是重点品味,体会思想;然后是阅读拓展交流与延伸。我们借助简单的环节,帮助学生在大阅读、大交流、大表达中获得不简单的发展。

二、依靠学生的感悟来交流,生本课堂教育会更好地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

以前的语文课堂,总是老师抛出问题学生回答,对的,老师就表扬,错的,老师就纠正。课堂所有情形几乎都在教师预设之中,生成性的东西很少。老师替代学生的过多,把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强加或者灌输的较多,因而就出现了“满堂灌”和“满堂问”的现象。生本课堂里,主体是学生,不是老师。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他们用自己的心智和认知理解所要学习的内容,用自己的兴趣和风格展示个性与魅力。教师给予这个课堂基础,就会尊重学生的个性与观点,自然会把话语权让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变教师的主演为学生的主学。生本课堂,学生总是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进行班级交流汇报展示。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很多,而老师是要努力做到“不现自我”。老师上课要做的不是讲解课文,进行知识传授,而是组织学生交流预学所得。生本课堂,感觉老师是站到一边,没事干,但其实老师是课堂纪律的维持者、学生学习状况的掌控者、适时点拨的调控者、表扬激励的烘托者。这对教师驾驭整个课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下面是一位老师教学《静默草原》时,让学生通过课文内容感受草原这一具体的教学过程:

师:(提出要求)默读课文,思考:哪些语句写出了对草原的感受?这些感受的角度相同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生:认真默读课文,勾画相关语句。

师:好,有些同学已经有了答案了,谁最先说说哪些语句写出了对草原的感受?

生:辽阔首先给人以自由感,第二个感觉是不自由。

师:你给了我们一个矛盾的答案,又是“自由”又是“不自由”,该怎样来理解呢?

生1:“自由”,就是大草原辽阔无边,人在这儿可以不受约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自由”?……我不知道。

生2:我认为草原上人少,一个人在这儿有点孤独,所以不自由。

師:这位同学说得很有道理,“不自由”是一种内心感受。一个人只身来到大草原,所有人文背景都隐退了,任何人的创造痕迹和大自然相比,都好像不存在一样。在旷远的天地面前,人只会觉得自己如此地渺小与微不足道,产生局促感、不自由感。

师:还有写感受的语句吗?

生:人难免为这种辽远而惊慌。

师:什么人会为这种辽远而惊慌?为什么惊慌呢?

生:外地人。

师:为什么惊慌,同学们知道吗?

生:无语。

师:这也是一种内心感觉。大草原的辽阔、单一和强大,给人以震撼、震慑。“惊慌”写出了被其震撼、震慑后的心里慌乱,手足无措,不知道如何是好。

师: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更加了解了草原的特点:“不可看,只可感受。”那么,作者在文章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呢?

学生开展讨论,有的是深情的表白,有的是深深的感动,还有的是通过朗诵表达出他的感悟。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反映自己读懂了这篇文章的观点和情感。这比我们生硬地强调体会出什么情感要真实丰富得多。虽然学生的体验与感悟有点片面、有点肤浅、稍显缺乏条理的零乱,但是这毕竟是他们依靠自己的心智获得的真实感悟,就像“有恒产者有恒心”一样,只有是自己的,才是最真实的,最有用的,才会成为构筑生命的组成部分。生本教育实践中,对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富有个性的体验与感悟方面教师们有了共识,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交流方面正向一个高层次迈进。

三、引导与鼓励学生质疑和拓展,是生本课堂教学的根本

生本阅读教学,只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感悟是不够的。要引导孩子们积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积极拓展延伸。生本课堂教学是建立在大阅读基础上的,我们如果不积极引导学生质疑,学生就不会对未知领域感兴趣,所以学生的质疑非常重要,有了质疑,就要查资料,就要合作,才会有共同研究的结果。

下面是一位教师《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的教学片断:

师:“在沉入西地平线以下那一刻,是跳跃着,颤抖着降落的。它先是纹丝不动,突然,它颤抖了两下,往下一跃,于是只剩下了半个。半个的它继续依恋地慈爱地注视着人间,好像有些贪恋,不愿离去,或者说不愿离去正在注视它的我们。但是,在停驻了片刻以后,它突然又一跃,当我们揉揉眼睛,再往西看时,它已经消失了。一切都为雾霭所取代,我们刚才见到的那一场奇异的风景,恍然若一场梦境。”这段文字能引起你思考的词语有哪些?

生:跳跃、颤抖和注视。

师:现在我想问问你,“跳跃”的方向是向上还是向下?(生:向上)他写的却是什么日?(生:落日)这是什么意味?先想,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什么叫“注视”?就是一般看吗?(生:不是)还暗含什么样的感情?(生:仔细地观察)一定要仔细地观察,深情的,满含感情的。“注视”的对象是什么?(生:人间)想想为什么用这个动词?还有“颤抖”多数描写的是人还是物?(生:人)为什么要给予落日这样一个人性化极强的动词?这三个问题,大家一起想。写落日作者写到了三次跳跃,两次注视还有那两种颤抖。总而言之,写出了高原落日什么样的一种状态?什么样的一种美?

生:写出了一种深情的美。

师:这词用得真好。李泽厚《中国美学史》当中就这么一句话“美在深情”,就被你用了,英雄所见略同,很有发现加判断力。你还有什么补充?看此时这轮太阳是有生命的,还是没有生命的?(生:有生命的)它更象征生命!这一段如果翻译过来,我的解读是——同学们可以有自己的解读——那就是生命的痛苦与美的诉说。无言的落日却诉说了它对生命的全部的感受,它对于生命的执著。在这贫瘠的、旷无人烟的、最广漠的西部,生命已经成为奇迹的地方,它仍然诉说生命的美与痛苦,执著于人间的眷恋,深情地注视着人间不肯离去。这轮落日难道它不动人吗?它肯定是动人的!因为作者心中有了落日,于是笔下才会有这样的落日。我们已把第一轮落日研读得应该是相对细致了一些。但是,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落日。我们不可能在四十五分钟内求尽,好在我们可以用生命去体验,生命虽然短暂却仍然漫长。同学们继续谈,你喜欢哪一轮落日,包括第一轮。

这段教学过程虽然是一种语言交流式的教学,有教师的引导和启发,学生是在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但是老师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了思维活动,在大脑中进行了有效的整合,形成了自己的认识。这就达到了生本教育的实践目的。

再看《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的下一段教学过程:

生:我喜欢第二轮落日。因为我喜欢那种不真实和梦境一般的感觉。

师:你喜欢那种不真实的、梦幻般的感觉。这是西部的美。西部的美美在浪漫,美在神秘。浪漫长在哪里?可能生命最艰难的地方;神秘长在哪里?可能生命发生奇迹的地方。就像“楚辞”,它为什么长在南中国,成为南中国的一朵奇葩?因为在当时的楚国它就是神秘。你可接着说,你的感觉非常好!

生:我比较喜欢第二轮落日。它给人的感觉是庄严而神圣的,有一种悲壮感。

师:你这种感觉非常好,在第二轮落日中他感觉到的是庄严和神圣,这种庄严神圣来自于什么?我想先问一个问题:你知道“罗布泊”吗?

生:知道。

师:“罗布泊”在哪个沙漠的中心?

生:塔克拉玛干。

师:非常好!人文底蕴非常厚。它被称为“无人区”,是死亡的象征。在这里为了探险,为了在无人区中探索生命,起码我们中国有两个著名探险家的生命永远停留在了罗布泊,你知道他们是谁吗?

生:不知道。

师:一位叫彭加木,另一位叫余纯顺,可能还会有很多人,所以文中作者先描写罗布泊,这座死亡之地、死亡之海,落日并未出现,只是罗布泊……落日终于出现了,它的颜色却是——

生:灰白色。

师:灰白色的落日为什么能打动人心?它比血红的落日还能打动你,为什么?

生:因为它有一种英雄之气。

师:感受到了,所以我们可思索一个问题:落日,它就是英雄。为了自己的目标——永远追求的人,称之为骑士的人,使我们感受悲剧,給我们带来天地的大美。

这段教学过程让我们看到,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关注引导学生质疑和拓展。学生把自己的思考融会在对文章的阅读中,那种对文章的喜爱和理解,自然通过课堂师生之间的交流表现了出来。对于实践“以读引读”的理念来讲,现有的教材知识容量有限,给我们提供可思考的领域不够宽泛,要帮助学生拓展课外阅读。因为“以读引读”的理念,使得学习不局限在课堂上,更重要的是把学生的学习引向课外更广阔的空间,从而关注社会,关注人生。让学生将课外所学的知识能力观点应用于课堂的讨论交流质疑拓展上,形成良性循环。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很多,如果老师还停留在用一个学期传授课本知识的几十篇文章的层面上,老师能给予学生的就太少了,满足不了学生对知识的需求。

总之,关于生本教育理念实验我们还在研究探索中,教育应实现由“师本教育”向“生本教育”的转变,我们还将在生本理念的指导下,加强阅读教学的实践与研究,以期待出现更富有代表性的成果。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

[2]郭思乐.教育激扬生命——再论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9-1.

[3]郭思乐.谛听教育的春天——郭思乐生本教育思想随笔.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10-1.

[4]王存昌.教育走向生本教育激扬生命.信息教研周刊,2013(04).

猜你喜欢
生本教育理念
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浅析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基于生本教育理念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谈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的生本教育理念
求知导刊(2016年22期)2016-10-08 23:54:40
生本教育理念下减轻我国中小学课业负担的思考
教学研究(2016年3期)2016-07-08 15:08:15
基于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性策略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中职德育课堂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