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艳花
摘 要:近些年来,“富二代”,“官二代”现象备受热议,表明子代的收入更多地受到父辈的收入水平、社会地位、教育水平等综合因素的影响,我国代际收入流动的收入继承性明显增强。文本从代际流动的三种理论出发,分析了影响代际流动性的影响因素,代际流动性的测度,进而提出了合理提高代际流动性政策建议。
关键词:代际收入流动;人力资本;收入不公平
一、导言
目前,社会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富二代”、“红二代”,“官二代”,说明家庭背景对个体生活状况的影响已变得越来越大。在经济学中,以上现象就是代际传递性增强,或代际流动性下降。个体的生活状况,不是取决于其自身努力程度等后天性因素,而是更多地取决于父代经济状况这一先天性因素,这与机会均等原则相违背,不利于公平竞争;同时,整个社会结构也将处于一种不流动的固化状态,不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尤其是近几年来,人力资本对我国经济转型与结构升级的重要作用凸显与我国会不会陷入中等国家发展陷阱的担忧。使得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更具有现实意义。
本文将与代际流动性相关的各种理论出发,进而考察度量方法、梳理影响因素,最后是本文政策建议和小结。
二、代际收入流动的理论
根据历史演进,主要的代际流动理论社会阶层流动理论,收入公平理论和劳动力人力资本理论三种:
1.社会阶层流动理论
在1927的《社会流动》中,索罗金提出了社会流动的含义及分类。他认为人类活动创造或修改的社会个体的任何变化,从一个社会位置到另一个社会位置的任何转变都是社会流动。社会流动包括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在1967年,布劳和邓肯用先赋性与后致性因素分析了社会地位获得模型。比较合理的社会流动机制的社会中,社会弱势阶层能够通过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努力工作等和平的方式实现社会地位的提升,但在缺乏合理流动机制的社会中,社会地位较低的阶层在无法得到正常的回报,在改善社会地位的努力中受到不公平待遇的不断累积,可能激化社会矛盾,进而导致暴力方式的社会流动,阻碍社会的发展。
2.收入公平理论
从收入分配角度来看,收入公平包括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机会公平主要指收入的创造机制,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主要指的是收入的分配机制。对于微观经济单位的家庭而言,不仅涉及家庭之间的收入结果公平,而且有家庭代际间父辈与子辈的收入机会公平。衡量收入不平等的方法有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泰尔指数、阿特金森指数等图形或指数来描述与测度。收入不平等主要通过代际收入弹性、机会不平等指数等指标进行度量。收入绝对公平很难实现,但将收入不平等控制在合理地范围是社会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
3.劳动力人力资本理论
贝克尔和托马斯在1979提出人力资本投资是提高代际收入流动的重要途径,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形式。在后来的实证研究中发现教育对代际收入弹性的贡献率约为30%-50%,代际持续性约一半是源自父辈对子辈的教育投资。在1971年多林格和皮奥雷提出的二元劳动力市场模型中,他们将劳动力市场根据雇佣时间的长短分为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发现在次要劳动力市场中,雇佣关系呈现出临时性,对劳动力的技能的要求较低,相应的接受教育水平要求不高,而在主要劳动力市场中,雇佣关系呈现出长期性,对劳动力技能的要求较高,需要有较长的教育或培训。
三、代际收入流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家庭的代际收入流动的因素有很多,总体而言,主要包含以下四类:
1.财富资本
从财富的来源分,家庭的财富资本主要有家庭成员的劳动报酬、家庭的财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从财富的形式分,家庭的财富资本包括家庭房产、金融资产、耐用消费品、自有生产性固定资产、其他财产和债务等。家庭财富水平越高,使得其子女在创业或就业面前有更多选择的机会。财富资本水平的高低,直接的影响着子女的收入水平和社会经济地位。
2.人力资本
父母自身的文化水平以及其对子女的教育投资对对子代的收入水平也有一定影响。在假设孩子的先天禀赋一致的条件下,若父母给子女人力资本投资越多,一定程度上会增加子代的经济收入的可能性越大。但家境贫困的父母,虽然有认识到教育投资对其子女提升社会经济地位,提高收入的重要作用,但受家庭经济条件约束,只能让子女放弃受某些接受教育的机会。相较而言,富裕家庭的父母,有能力为子女提供足够的教育资金,使其能够够把握更多接受教育机会,其子代能够接受到更好的教育和训练。
3.社会资本
父母的社会资本,主要指父代在社会阶层中的位置,为其相应的带来的权利、地位、关系网等资源。在学术研究上,主要通过父辈的职业、政治身份、职业地位、行业、单位性质等方面来定性父母的社会资本。父代擁有的社会资本越高,子代可能借助父母的职权或关系网,获得更多的机会。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力部门的搜寻成本,但对具有同样水平或能力的其他就业者来说,其社会关系的资源限制了求职成功的机会,降低了机会公平。因此,父母社会资本对代际收入流动有着重要的影响。
4.户籍制度
目前,我国实行的是二元管理的户籍制度,按照地域把人口分为分为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量农民进城务工,虽然政府对农民工的关注和权益保障也在逐步的完善,但在传统户籍制度下,农民工的择业机会受到户籍的约束,农民工子女的教育也受到户籍约束。并且在城市中长大的新生代农民工,很多福利保障等低于城市居民。受户籍的限制,其在收入水平提高或社会经济地位提高中遇到很多制度约束。
四、代际流动性的测度方法
对代际流动问题的研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考察流动性的大小,而流动性大小的估算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学术中常用的衡量代际收入流动性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转换概率矩阵法,另一种是回归系数法。
1.转换概率矩阵是刻画代际流动性的最直观方法,但是直接可应用性较差
绘制流动表是描述一个社会的代际流动性程度的最直观方法是。流动表是一个n·n维的矩阵,各行之和为l,元素(I,J=1,2,…,n)表示从父代是i类的、其子代属于j类的概率。n所研究对象的分类数目,在代际收入流动性的研究中,指的是收入划分的等级数目。以n=4为例,流动表的基本形式如下:
由上表可以看出,流动表可以很直观的呈现代际之间收入的转换状况,由此表可以得到整个社会代际传承的动态变化的结构。但是,流动表的信息胥要通过n·n个数字才能得到完整的表述,不能进行不同社会和不同时期的比较难,并且社会结构自身变化所导致的元素变化受到主观选择的分类数目的影响,以上都降低了其在实际研究中的可应用性。
同时,流动表虽然计算简单,但通过其解释确切的社会经济学含义较难,常常比较模糊,甚至会有不同的含义。
所以,目前,主流的方法是回归系数法。
2.回归系数法
在已有的文献中,最常见的代际流动性估算的公式:lnYc=α+βlnYp+ε0
其中lnYc是子代收入水平,lnYp是父代收入水平,β是子代未来收入对父代收入的弹性。社会流动弹性一般在0和1之间;越大,则代际间收入的传递性越大,意味着父代收入对子代收入影响力越大。当β为0,代际流动性为1,意味着完全流动,父代收入对子代收入没有影响;当为1,则代际收人流动性为0,意味完全不流动,子代未来收入完全由父代收入所决定。
五、合理提高代际收入流动性的政策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就如何合理提高代际收入流动性提出以下建议:
1.优化公共教育资源的配置,加大对贫困个体教育经费投入,降低困难家庭对子代的人力资本投入的约束,增加人力资本投入
政府在发展学历教育的同时,也应重视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对低收入家庭子女的中学前教育需求,要加大财政中教育经费对其的投入,提高起跑线上的教育公平。通过助学贷款、勤工俭学、奖学金等方式进行资助或奖励对低收入家庭的子女大学教育中资金需求,以保障其在高等教育阶段的学费与基本生活费用。同时,弱势群体在职业中的技能培训需求,予以必要的扶持。增加职业培训的公平性。
2.探索税收体制改革,调节过高收入,同时,加大对低收入个体的财政扶持
纵观西方国家提高代际流动性的经验,可以发现,对于税收体制的有效调整,通过适当调整高收入群体的收入,同时加大对低收入个体的补贴,能有效地提高代际间收入的合理流动,降低代际收入的不公平水平。通过个人累进所得税对高收入个体的收入进行调节,通过遗产税、捐赠税等项目对富裕个体财富的代际转移进行调节,适当调整高收入群体的收入。对于贫困群体,加大财政的扶持,加强对其的医疗,卫生,公共教育的投入,尤其是完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制度,彻底对目前存在的因病致贫、因灾返贫等暂时性贫困现象采取相应的保障应对制度,对那些多代处于贫困的家庭,提供必要的资金和物质的支持,同时,还要予以相应的职业能力培训。通过调节过高收入,提高过低收入,有效的增加社会收入的流动性,提高社会的公平程度,保障社会持续和谐的运转,降低收入分配的两极收入差距。
3.增强劳动力市场公平竞争
在劳动力市场中,对国有垄断企业进行改革,提高就业机会的公平性,增加社会劳动力的流动,为低收入群体以及弱势群体提供职业培训,使其能够获得更多的相对公平的就业机会,进而能通过努力工作摆脱贫困。
4.户籍制度改革
基于上文可知,我国传统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像门槛一样制约限制着进城务工者医疗,社会保障,就业等各个方面。进行户籍制度改革,剥离依附于户籍制度的社会保障,教育,就业等限制,提高代际流动性,降低收入的不公平性。(作者单位:浙江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 陈琳.《中国代际收入流动性的实证研究:经济机制与公共政策》[D].上海:复旦大学,2011
[2] 李实、魏众、丁赛.中国居民财产分布不均等及其原因的经验分析[J].经济研究2005,(6)
[3] 李春玲著.中國城镇社会流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
[4] 林南.社会资源和社会流动:一种地位获得的理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
[5] Becker G,Tomes J.An Equilibrium Theory of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 and Intergenerational Mobility[J].The Journal of Poitical Economy,1979,87(6):1153 一l189.
[6] Becker G,Tomes J.Human Capital and theRise and Fall of Families[J].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1986,4(1):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