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建荣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它所用时间最多,因此,它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整个语文教学的质量。它在小学语文中对于提高识字质量、提高听话、说话和作文能力、增长学生知识、发展智力和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從教15年,大部分时间是从事高年级语文教学。经过多年的阅读教学研究,摸索出一种提高阅读能力的科学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显著。我就此谈几点看法。
首先,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他们在阅读中对文字材料进行圈点、批注、写读书笔记。圈点、批注的内容,应是学生阅读时认为重要的或精彩的部分。这些内容不是在表现中心思想时起重要作用,就是在艺术手法上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学生通过圈点和批注,不仅加深了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同时又训练了表述能力,是一件一举两得的好事。
其次,教师应有意识、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表述能力的训练。根据近几年来学生的试卷看,学生做阅读题时,客观题型出错率较低,而一些理解性题目出错率就较高,甚至部分学生干脆就不答。这说明学生对文段不是不理解,而是理解得不够全面,或是虽“明于心”却不能“明于口”,也就是说心里知道,口里说不清楚,甚至说不出来。教师平时让学生回答问题时,应要求他们抓住要点,紧扣话题,努力引导他们把话说得完整,尤其让他们知道怎么说才算完整。这就需要教给他们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表述问题的思路,使学生在答题时不会顾此失彼。如,在学习《穷人》一文时,要求学生回答:“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为什么这样做”与“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连用是否矛盾?答题时应让学生联系课文分析,两个句子用在一起,看似矛盾,实际上并不矛盾,“这样做”是指收养西蒙的两个孤儿,把他们抚养成人。桑娜探望西蒙,意外地发现西蒙已经病故,留下两个年幼的孩子—— 一个还不会说话,另一个刚会爬。面对西蒙的悲惨遭遇,桑娜本能地把两个孤儿抱回了自己的家。“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与“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看似矛盾,实际上反映了桑娜同情穷人、关心穷人的善良品质。
最后,教师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要常抓不懈,让学生自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较高的阅读能力。
总之,教师只要重视了学生阅读理解及其表述能力的培养,就能很快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就不难走出考试阅读水平的低谷,取得较理想的成绩。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