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显著特点

2015-10-19 17:42郭永丰
经济研究导刊 2015年8期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城市化特点

郭永丰

摘要: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时期,需要通过分析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化、城镇化的区别,在解读三者含义和国家政策的同时,探究城镇化与城市化、城镇化的联系,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显著特点,为日后探究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具体问题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城市化;城镇化道路;特点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IX(2015)08-0083-02

在当下深化改革的背景下,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作为国家现代化重要标志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也日益提上日程。文章讨论了城市化、城镇化和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区别,探究了城镇化与城市化、城镇化的联系,并根据国家的发展规划,总结了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显著特点,为日后探究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具体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撑。

一、新型城镇化与城市化、城镇化的区别

在西方国家,城市化和城镇化统一都用Urbanization来表示,日本和台湾就将Urbanization译作“都市化”。目前,国内学者对城市化和城镇化的用法并没有固定统一的标准,由于对二者有所混淆,所以出现了“城市化”和“城镇化”不同的概念。有学者认为,“城市化”和“城镇化”二者本身并没有太大区别,广义的城市化和狭义的城镇化含义是相同的。1982年,中国城市与区域规划学界和地理学界在南京召开了“中国城镇化道路问题学术讨论会”,会议指出,“城市化”与“城镇化”含义相同,是同义语。同时还建议,为免误解最好用“城市化”来代替“城镇化”。2001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首次提出“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这是官方第一次提出“城镇化”的说法,后来为统一说法,与国家正式文件的提法相统一。关于城镇化和城市化的使用问题,短期国内并未实现统一,使用“城镇化”的情况也很普遍。但二者还是有区别的。一方面,从词源来看,“城市化”通过城市与乡村的对立,来实现自身内涵的诠释,这是一种国际通用的概念。相反“城镇化”出现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小城镇居多,因而更具有本土化特色。另一方面,“城市化”一般用于“提高城市化水平”、“加快城市化进程”等;“城镇化”一般用于“加快城镇化建设,提高城市化水平”、“加快城镇化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等。但无论如何,对“城市化”和“城镇化”关键要有最基本的理解,即:不能把“城市化”片面理解为主要发展大中城市;也不能把“城镇化”片面理解为只发展小城镇。

关于城镇化建设,十六大提出“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十七大将其补充为“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十八大提出“新型城镇化”,这是未来城镇化的道路实现转型的“新信号”。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新型城镇化之所以“新”就在于它区别于“城市化”和“城镇化”,由过去片面求速度扩规模的城市建设,转变为以人为本,注重城镇化的质量和文化传承,真正促使新型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居之所。

二、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显著特点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今年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坚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今后一个时期,着重解决好现有“三个l亿人”问题,“促进约l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l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国家在实施新型城镇化道路的过程中,始终注重解决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解决城镇化过程中的具体问题,进一步提升城镇化水平和质量。

第一,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即改变过去片面的追求土地城镇化、土地房地产化、人口城镇化、城镇扩张化,注重人民的主体地位,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中心,建立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新型城镇化道路主张以人为本,这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一致,是马克思关于实现全人类的全面解放的必要组成部分。新型城镇化道路是我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家,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的重要手段,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家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化道路归根到底是“人”的城镇化,是要维护农民利益,保障人民权益,把“农民”的身份转变为一种职业,合理利用新型城镇化的效用,促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第二,新型城镇化道路追求发展质量,而非发展速度。城镇化否定了由农村人口到城市人口的简单变更,它还包含着区域以及周边地区的产业方式、生活方式、生态环境、能源资源等诸多资源的产业布局及利用方式,它涉及产业结构、就业方式、生态结构、环境布局的深刻改变,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环,它实质上是在优化结构布局的趋势下促进农村诸要素系统化、链条化、结构化的统一和升级。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目的在于促内需,保增长。它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潜力,也是促进经济增长,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巨大动力。

新型城镇化道路并不等于“去农村化”,新型城镇化并不是单纯的农村人口迁往城市,农村人口变更为城镇人口。新型城镇化道路反对“去农村化”,注重以人为本的发展;反对非理性城镇化的发展,注重有质量的发展。各种假、大、空,追速度、求模式的未以人为本非理性化城镇发展道路都是不可取的,因其非但会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韧性,还会阻碍空间资源合理布局的价值提升空间,造成暂时繁荣一派和谐的假象,最终会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前进。为此,做到“三个同步”很有必要。即:必须同步带动工业现代化的实现,严防房地产借机操作导致恶性通胀;必须同步带动农业现代化尤其是设施农业的发展,防止由土地问题引发“社会共振”;必须同步解决“脱地”农民的再就业问题,防止由土地变现的“短期暴富”而进入“中等陷阱”。

第三,新型城镇化道路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第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对中国文化的重视可见一斑,因此也应具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定信念与热切行动。新型城镇化道路主张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并非仅仅是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迁徙,并非全盘否定乡村文化,并非是城市文化对乡村文化无情的占据与吞噬。作家梁晓声曾说,“中国人口众多,城镇化进程越快,农村就消失得越快。特别是离城市不远的农村,被城市的‘野心吞并,被房地产的‘欲望占领,影响城市的品格和农村的本色。”由于城镇化道路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如过分追求土地的城镇化,摊大饼式的发展、简单的迁徙农村人口进城、摈弃传统农村文化等,在过大过快的追求城镇化发展效益的过程中,有些举动会忽视了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过分急功近利,才会导致对城镇化道路如此的“担忧”,最终也会形成“欲速则不达”的僵持局面。因此,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既扩大内需,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我国经济的高速、稳妥的发展,又要注重延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好农村文化的完整性和协调性,实现农村和城市两种不同的文化的完美交融,最终达到各美其美、和谐共长的文化传承目的。

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在未来的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新建的城市要让大家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是和而不同的城镇化。因此,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实现共性,容留个性,促进经济的发展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相得益彰。新型城镇化并非让农民远离故土迁徙到城市的城镇化,而是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基础设施一体化相统一的城镇化。

猜你喜欢
新型城镇化城市化特点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耕地保护的困境与制度创新刍议
新型城镇化是经典城市化的回归和升级
微信辅助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
以协调的发展理念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如何变革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城市化”诸概念辨析
轨道交通推动城市化工作
雕塑的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