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成仿
【关键词】背景资料 阅读教学 拓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8A-
0035-0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积极开发、合理运用课程资源。”教材文本与作者息息相关,是作者在特定生活情境中的语用结晶,凝聚着作者的文思和情结,反映了作者的生活体验和情感倾向。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自然离不开与之密切相关的背景资料。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寻找有利于教学的课程资源,有意识地将作者简介、创作动因、生活情境等背景资料呈现出来,让学生借助这些资料正确解读文本,拓展文本阅读。
一、高效导入,丰富知识
文本的创作与作者所处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独特的心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课堂导入环节中,教师为学生搜集与文本内容紧密相关的内容,让学生在深入文本之前,对文本创作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认知,以丰富的知识储备为更好地解读文本奠定基础。例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晏子使楚》一文时,教师首先介绍了文本的时代背景,了解齐国与楚国在国力上旗鼓相当、谁也不甘示弱的客观事实。其次,补充了主人公晏子的生平资料,学生了解了他是春秋齐国人,官至宰相,具有出色的口才。最后,教师让学生了解晏子原名晏婴,之所以被称为“晏子”,是由于他与孔子、老子、庄子等人一样品高学深,人们就称他“晏子”,表示对他的尊敬。教学至此,教师顺势引导学生思考:晏子究竟做出了什么贡献,使得人们如此尊重他呢?从而水到渠成地引出课题,顺利导入新课。这样教学,学生感知了文本故事的来龙去脉,为深入理解文本做好了情感铺垫。
二、释疑解惑,深化情感
正所谓“情动而辞发”,教材中很多文本都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元素,或震撼人心,或催人泪下,往往让学生在阅读体悟中形成强烈的情感共鸣。为此,教师及时补充与文本相关的资源,有助于掀起学生情感体验的高潮。例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一夜的工作》时,一位学生根据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提出问题:“作者只与周总理接触过一次,怎么能说‘每个夜晚都是这样的呢?”这位学生独具慧眼,善于发现与思考。教师及时出示了一份主题为“总理的一天”的背景资源,详细记载了周总理在重病缠身的情况下,从第一天下午两点到第二日下午一点的工作流程。读着这份资料,学生的声音逐渐低沉,再次走进文本教学时,他们联想到了周总理每个夜晚都在案头工作,纷纷表示深受感动。在教学中,背景资料的及时出示成为了教材文本的有效补充和印证,学生真正走进了文本,走进了人物的内心,对总理的尊敬与爱戴之情油然而生。
三、推进训练,强化认知
阅读教学语用理念认为,阅读教学不能止步于文本内容的体悟与思考,而要依托教材文本这一范例,引导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训练。在这一过程中,背景资料的有机渗入,能够与文本形成相得益彰的效果,为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铺设有效通道。例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再见了,亲人》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志愿军战士在朝鲜战场上作出的巨大贡献,教师布置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广泛收集资料。在总结环节,学生纷纷交流自己收集的背景资料:上甘岭战役的艰辛、黄继光飞身堵枪眼、邱少云烈火焚烧纹丝不动……当学生满怀激情地读了这些资料,教师相机进行点拨与总结提示:“正是这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中朝两国人民在战场上结下了深厚的民族情谊。请同学们模仿课文前几个自然段的写法,想象朝鲜人民在志愿军离别之时说了些什么,并写下来。”由于学生对课文写法有了比较深入的体悟,加上背景资料的情感渲染,学生内心蓄积了情感,依循文本的表达范式随文练笔就会有话可说,表达真情实感。
四、关联主题,课外延伸
课堂教学的结束意味着另一阶段学习的开始。阅读教学不仅要关注课堂内学生的学习,更要将关注的视角延伸至课堂之外。教师利用背景资料作为连接课堂内外的有效媒介,不仅可以有效地关注课文内容,更能以教材文本作为起点,进一步落实学生的课外阅读训练。例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四时田园杂兴》时,教师在结课时补充了范成大的背景资料:“范成大,为官清正廉洁,关心人民疾苦,以描写乡村人民的生活诗歌为主。‘四时田园杂兴就是其晚年诗歌创作的一个主题,诗人一生创作达有60多首。”随后,教师出示了另一首《四时田园杂兴》,引导学生在借助注解的基础上自行理解古诗大意,体悟诗歌情境,并引导学生与教材中的诗歌进行比照辨析,获得对诗歌的理性认知。
总之,背景资源是引领学生全面深入解读文本的凭借,教师在教学中要重新整合加工、选择恰当的背景资源,引领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丰富情感认知,提升言语智慧,促进教学的水到渠成。
(责编 杨 春)